楊利偉
飛行員體檢和普通的健康體檢不一樣,而航天員的體檢跟飛行員的體檢又不一樣。得到參加航天員選拔的通知,有些突然。
1996年年初,我在青島空軍療養(yǎng)院參加外圍體檢,這是選拔的初選。在青島體檢后,初選的886人變成了90人。然后,從90人中又篩選出60人,到北京接受再次體檢,也就是復檢。60人分為四批,15人為一批,我在第二批??赡苡X得前面走得比較順當,我對自己產生了很強的信心,覺得離航天員的目標越來越近,帶著迫切的心情,我提前三天就到了空軍總醫(yī)院。
復檢通知由空軍通知到部隊,部隊通知到我。這次復檢用了十來天的時間。每天都有各項檢查,十幾天把全身器官查了個遍,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又淘汰了20人。按工作程序,此前的所有檢測是空軍負責,此后由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負責。
1996年8月,我到現在所在的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做特殊功能檢查。這是個高難度的選拔,看你是不是天生具有做航天員所必需的“航天生理功能”。這種功能是航天員與普通人在身體上的本質區(qū)別,是個天然的門檻。
在檢查中,很多設備儀器和方法都是我以前從來沒見過的,做起來感覺相當痛苦。在壓力試驗艙,要仿照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5000米是為檢查耳氣壓功能和低壓缺氧耐力,10000米是為檢查減壓病的易感性;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前庭功能,要進行下體負壓、立位耐力、心理功能等測試。
為什么要檢查這些方面呢?首先是確定你能不能承受這些特定考驗,比如說你的心肺功能、代 償都是通過檢查數據由專家來分析的。我們成為航天員之后進行訓練也是為了始終保持良好狀態(tài)。
這種狀態(tài)如何保持呢?第一個是要提高身體素質。通過一些反復訓練,掌握方法,使身體達到一種很好的狀態(tài),保持好。第二個就是通過訓練把適應能力提高。訓練是一個不斷提高和不斷保持狀態(tài)的過程。查完了,只剩下20人。60人中,我們第二批選上了15人,選拔成功率比較高。我、聶海勝和景海鵬都在這一批。
后來我才知道,世界上選拔航天員的方式方法大致相同。當年蘇聯的加加林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先是從空軍3000多人中分幾個階段進行選拔,直至1961年4月才選出其中的6名航天員準備飛行。
加加林在他的書中這樣描述道:“除檢查健康狀況外,醫(yī)生們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是否有潛伏的缺陷或者肌體對典型航天因素耐力較低,對這種因素作用時的反應進行評論。他們借助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腦電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別的功能試驗進行檢查。在各種空氣非常稀薄的壓力艙內檢查我們,在離心機上旋轉我們,這一切用了幾周時間,淘汰了不少同伴?!?/p>
1996年12月,我們結束了全部測試,卻沒有宣布結果,只是要我們回部隊等消息。那年只選12個,這意味著,我們20人中有8個將被淘汰。
12月31日,航醫(yī)所的領導、專家和我們一起迎接新年。在吃飯時,時任航醫(yī)所副總工程師的宿雙寧和我互祝新年,他把我叫到一邊悄悄囑咐說:“回去不要喝酒,注意飲食衛(wèi)生,保護好身體,千萬別得傳染病,還有,不要再參加有危險性的飛行課目訓練,一點外傷都不能受……”我覺得這是一種關心,更是一種暗示,心里一下有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