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強,薛在鵬,楊子忠
(1.甘肅省永登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永登 730300;2.永登山里紅種植養(yǎng)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甘肅 永登 730300)
紅珊瑚生菜是常見生菜的一種,屬菊科,葉片顏色有綠色、紫紅色,永登縣高海拔地區(qū)主栽顏色主要以紫紅色為主。近些年來,由于人們對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視,紅珊瑚生菜在蔬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紅珊瑚生菜由于脆嫩略甜的口味、全面的營養(yǎng)價值,加上適宜鮮食的特質,生活中最常見的是被用作烹調沙律或涼拌菜,很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近幾年永登縣特色速生蔬菜發(fā)展迅速,效益也很顯著。目前就紅珊瑚生菜種植的密度在120 000~165 000株/hm2不等,何種密度最為適宜有待于實踐的證明。為此,結合蘭州市人才引進項目《供港有機蔬菜關鍵栽培技術攻關》項目的實施,在永登山里紅合作社生產基地上開展了紅珊瑚生菜密度試驗,以便為廣大種植戶提供科學播種依據。
試驗地點為永登縣大同鎮(zhèn)跌馬溝村、泉水溝村,地理位置為莊浪河東岸的黃土丘陵淺山地帶,生產區(qū)域四面環(huán)山,為一自然形成的山間盆地,與周邊大田蔬菜自然間隔,無工業(yè)“三廢”污染和其他人為造成的污染源。灌溉和加工用水為引大工程引入的祁連山潔凈水源,水質符合有機蔬菜生產要求,土壤中各類重金屬含量經取樣測試均符合有機蔬菜生產要求。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環(huán)境較為封閉,小氣候特征明顯,自然狀況是海拔1 962 m,無霜期125 d,年平均氣溫5.9℃,年降水量290 mm, >10℃的活動積溫2 255℃,土壤pH8.3,有機質15.2 g/kg,全氮0.5 g/kg,有機磷20.8 mg/kg,速效鉀272 mg/kg。合作社生產基地完全具備進行有機蔬菜生產的各項條件。
試驗選擇品種:紅珊瑚生菜。
由于該基地特菜生產規(guī)模較大,且進行的是有機標準化生產,其壟寬、壟距均為定制,主要是適應機械作業(yè),故不可變動,因此密度的設定,只能以調整株距而定,其密度的變化不定是以整數(shù)遞減、遞增。小區(qū)以壟為單元,一壟一溝120 cm(壟面寬80 cm,壟溝寬40 cm,壟高15~20 cm),壟長統(tǒng)一確定為10 m,每個小區(qū)面積12 m2。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株距15 cm,222 300株/hm2;處理2:株距20 cm,166 740株/hm2;處理3:株距25 cm,133 395株/hm2,以株距20 cm做對照(CK),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隨機排列。
選擇前茬為非菊科作物地塊進行翻曬,由于紅珊瑚生菜根系較多且分布較淺,種植時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地塊。起壟覆膜前要充分進行土地耕作,并結合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60 000 kg/hm2,由于基地種植的是有機蔬菜,所以不使用任何化肥,有機肥施用時應深翻入土,使肥土充分混合?;室渥?,否則導致后期植株生長不良。
平整完土地后做成壟面寬80 cm、溝寬40 cm、高15~20 cm的壟,壟面要寬窄均勻,高低一致,壟面平整壓實,為防治水分大量散失,要邊起壟邊覆膜。
播種時間選擇在上午或下午氣溫較低時進行,在壟面上種3行,行與行之間按照“品”字形錯開,行距20 cm,株距按照試驗設計依次進行。播種時先破膜挖穴,點水0.1 kg,待水分下滲完全后襯一層壤土,每穴點3~4粒種子,最后覆濕潤細土0.5~1 cm。
間苗和定苗同時進行,當植株長到4~5片真葉時每穴可留健壯苗1株,間苗后用手將周圍土壓緊實,以免水分大量散失造成“吊苗”現(xiàn)象,同時結合間苗拔除壟溝雜草。
幼苗期適當控制澆水,盡量減少澆水,可促進作物根系向土壤深處生長形成健壯的苗子。當幼苗長到第一葉序5~7片葉子時,可根據土壤干旱情況、當時天氣降水狀況適當澆1次苗水,并結合澆水追施1次提苗肥,提苗肥主要以沼液為主,主要做法是澆水時將沼液兌入水中,通過滴灌、噴灌等設施將營養(yǎng)送到紅珊瑚生菜根部,便于作物充分吸收。由于特菜屬于速生葉菜類,整個生長周期一般2個月左右,澆水一般根據作物根部土壤實際情況進行澆水,一般情況下見干見濕即可。追肥根據澆水情況進行,一般在作物整個生長周期內結合澆水追沼液肥3次就可滿足紅珊瑚生菜整個生長期營養(yǎng)。
紅珊瑚主要病害有霜霉病,蟲害主要有蚜蟲。
3.6.1 霜霉病 發(fā)病癥狀:該病主要為害葉片,病害通常從基部葉片開始發(fā)病,逐漸由下向上蔓延,最初葉片呈黃綠色近圓形病斑,后逐漸擴大呈多角形病斑。當外界空氣潮濕時,葉片背部病斑長出白色霉層,后期葉片病斑枯死呈黃褐色連接成片,至全葉干枯。防治方法:主要以物理措施為主。首先,合理輪作。紅珊瑚屬于菊科萵苣屬,所以輪作時應選擇在非菊科作物進行,一般與十字花科作物如娃娃菜、菜花、西蘭花進行合理輪作。其次,由于霜霉病的發(fā)生與周圍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氣溫16~24℃、相對濕度在80%以上條件最有利于霜霉病的發(fā)生,因此在田間栽培時要適當增加起壟高度,科學安排栽培密度,便于通風透光。同時,加強田間管理,結合作物生長定期進行中耕除草,及時摘除病葉,拔除病株,帶到遠離田園處集中處理,以便減少病害發(fā)生。
3.6.2 蚜蟲 防治主要以張掛黃板為主,同時結合使用植物源農藥進行防治。許多害蟲都有趨黃性,利用此特性可達到防蟲的目的。均勻設置黃板300張/hm2,張掛位置略高于植物生長點,為了進一步增加防治效果,在其中5張黃板上添加誘芯,誘芯就是人工合成的模擬雌蟲性誘劑,可以大面積滅雄蟲,減少繁殖,防治效果更佳。由于基地種植有機蔬菜,所以在蚜蟲藥劑防治上重點應用推廣了生物農藥,結合前期試驗效果,有印楝素、煙堿素對蚜蟲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
表1 3個處理下紅珊瑚生菜生理性狀及產量調查
從生長發(fā)育的進程來看,從播種到出苗3個處理并無區(qū)別,但在蓮座期、生長中期、收獲期則有所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隨著栽培密度的加大,生育期相應增加,處理1生育期68 d;處理2生育期62 d;處理3生育期58 d。從紅珊瑚生長的開展度看,隨密度的加大開展度相應減小,處理1開展度18 cm;處理2開展度20 cm;處理3開展度24 cm。3個處理其商品率依次是處理1為90%、處理2為95%、處理3為92%。另外,3個處理下霜霉病、軟腐病發(fā)生程度不同,分別是處理1發(fā)病率26%、處理2為19%、處理3為14%(見表1)。
試驗設置3個處理,從測產結果來看(見表1),隨著栽培密度的加大產量也相應提高。處理1小區(qū)產量27.3 kg,折合產量22 800 kg/hm2,位次第一;處理2小區(qū)產量26.7 kg,折合產量22 275 kg/hm2,位次第二;處理3小區(qū)產量25.5 kg,折合產量21 300 kg/hm2,位次第三。
通過本次密度試驗顯示,隨著密度的加大,其產量有所增加,但紅珊瑚生菜在整個特菜的銷售過程中有其特殊性,紅珊瑚產量與效益并非完全是線性關系。3種處理就總體而言,均符合市場要求,只是在商品率上有些差異,在高密度下商品率有所降低,但其個體數(shù)量多,彌補了總體的缺陷。綜合各方面因素,在同一管理水平下,紅珊瑚生菜的種植株距應以20 cm為佳,株數(shù)166 740株/hm2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