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霞, 石海濤, 潘劍
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四川 成都(610041)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高發(fā)病,并且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有相當大一部分患者因患心房顫動、機械心臟瓣膜置換術、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或靜脈血栓栓塞癥,需要長期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療以預防血栓形成[2]。這些患者相較于正常患者術后出血的發(fā)生率較高[3],此類患者出現(xiàn)嚴重出血并發(fā)癥在早期已有研究報道[4]。除了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抑制凝血的藥理作用外,還有藥物種類、患者是否服用抗生素等其他因素被報道與出現(xiàn)拔牙術后出血相關[5?6]。對于這類患者,熟悉拔牙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很有必要。本文就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拔牙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綜述,為臨床操作提供參考。
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種類較多,依據(jù)作用靶點不同,抗血小板藥物可分為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藥物、P2Y12 受體拮抗劑、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 受體拮抗劑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抗凝藥物分為維生素K 拮抗劑(vitamin K antagonists,VKAs)、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凝血酶抑制劑和凝血Xa 因子抑制劑[7]。新型的凝血酶抑制劑(達比加群)和凝血Xa 因子抑制劑(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作用靶點不是維生素K,也被合稱為非維生素拮抗劑類口服抗凝藥物(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它們被認為相較于華法林(VKAs 類抗凝藥物)有更低的出血風險[8]。有研究證實服用華法林的患者較服用NOACs 的患者出現(xiàn)更多拔牙術后出血事件,但是這一差異經(jīng)多元分析后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也有研究結果顯示服用VKAs 類藥物和NOACs 類藥物術后出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9]。以上研究結果的分歧可能是患者基礎條件、拔除牙的數(shù)目、手術操作、出血評價指標等的不同而造成的。
就文獻報道來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術后出血的發(fā)生率較低[10],甚至有報道表明服用阿司匹林(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的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拔牙術后出血發(fā)生率與正?;颊邲]有統(tǒng)計學差異[11]。在Grobe 等[12]的臨床研究中,接受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拔牙術后出血發(fā)生率(1.4%)比另一項研究中接受抗凝治療(抗凝藥物為一種維生素K 拮抗劑——苯丙羥基香豆素)治療的患者低(7.4%)。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結果(抗血小板治療1.8%,華法林8.6%)[10]??梢钥闯?,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術后出血風險較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低。值得注意的是,對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雙聯(lián)療法患者拔牙術后出血的發(fā)生率比單藥高,雖然這一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13]。此外,當同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血藥物時,出血事件包括拔牙術后出血的發(fā)生率增加[6]。
對于抗凝/抗血小板患者拔牙前是否停藥存在較多爭議:拔牙前暫時停服抗凝藥物、服藥后一定時間再行操作和無需停藥在不同的研究中都有報道[14?16]。筆者回顧了相關文獻,證據(jù)表明對服用VKAs 類和NOACs 類藥物的患者,術前停藥與否并不會改變術后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10,17]。而對于繼續(xù)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行拔牙術的患者,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術后出血的發(fā)生率甚至與正?;颊邲]有統(tǒng)計學差異[10]。事實上,隨著近年研究的深入,目前普遍認為拔牙手術是低出血風險手術[18],對于服用NOACs、VKAs 類抗凝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拔牙術前都無需停藥[13,19]。盡管如此,有研究認為由于NOACs 類藥物半衰期短,起效快,手術距離最近一次服藥的時間間隔是一項風險因素,間隔時間短時術后出血風險高,因此建議避開血藥濃度峰值[20]。由此可以看出,在患者的凝血指標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一定治療范圍內并保證合理止血措施的情況下,不停藥進行拔牙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抗生素和止痛藥是口腔門診中常用的藥物。研究報道術前使用抗生素是拔牙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之一,但該文中并未提及具體的抗生素種類[6],曾有病案報告報道過老年患者(>75 歲)合用NOACs 藥物和克拉霉素、紅霉素或甲硝唑時出現(xiàn)其他部位嚴重出血事件[21],甲硝唑也被報道與華法林合用時發(fā)生嚴重出血事件[22]。非甾體類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抗抑郁藥選擇性5 ?羥色胺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inhibitors,SSRIs)和5 ?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由于影響血小板活性,與抗凝藥物合用時會增加出血風險[21]??谇话窝佬g后常用止痛藥布洛芬和雙氯芬酸鈉都屬于NSAIDs 類藥物,按前述觀點與抗凝藥物合用會增加出血風險;而抗凝藥物利伐沙班被報道與阿片類藥物合用會增加術后出血風險[23]。因此,在術后開具處方時應謹慎,筆者在臨床上對長期服用激素、糖尿病、腎移植、慢性腎炎和免疫系統(tǒng)缺陷的患者會預防性服用抗生素以及術后開具抗生素;一般的患者術前不使用抗生素,術后抗生素處方會依據(jù)拔牙創(chuàng)傷而定,如翻瓣去骨拔除阻生牙則囑其口服3~5 d 抗生素,簡單正畸牙拔除則不開具抗生素處方。對抗凝/抗血小板患者,會優(yōu)先選擇撲熱息痛,并囑其冰敷緩解腫痛,效果不佳時再用布洛芬等。
其他一些心血管用藥如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藥物)、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ń笛帲⒈人髀鍫柡桶甭鹊仄剑ń祲核帲?;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鈉、氟西??;抗真菌藥物如氟康唑等可與抗凝藥物相互作用增加出血風險[21]。但這些多數(shù)是病案報道,且不是針對拔牙后的研究,是否會增加拔牙術后出血的風險則需要進一步分析,但值得引起臨床注意。
口腔外科門診中一般都運用凝血指標INR 作為是否行拔牙手術的重要指證,圍繞拔牙術的INR安全范圍,學者們作出大量探索,但這一標準在不同的研究中有較大差異:在INR < 4.0、< 3.5,在2.0~3.0 或< 2.5 時安全完成拔牙術均有報道[2,9,10,24]。Bajkin 等[25]研究發(fā)現(xiàn),INR>3.5 的患者行翻瓣手術時的術后出血發(fā)生率(18.2%,2/11)較INR 范圍在2.0~3.5 的患者高(5.0%,3/60),提示INR 值較高患者術后出血的風險更大;但也有研究認為術后出血與INR 值之間并無聯(lián)系[10]。樣本量以及研究納入的患者的INR 值所處的范圍可能是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也是常用的凝血指標。Mau?privez 等[20]認 為APTT>1.8 時 出 血 風 險 增 加。Hasegawa 等[6]分析了發(fā)生術后出血患者的值,發(fā)現(xiàn)術后出血的患者INR 值(2.1 ± 0.7)高于未發(fā)生的患者(1.9 ± 0.5),據(jù)此認為INR 升高也是術后出血危險因素之一;另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在該項試驗中,出血患者的INR(2.6 ± 0.6)也高于未出血組(2.1±0.4)[26]。
另外,有研究報道患者自述凝血指標正常,但即刻檢查后發(fā)現(xiàn)患者自述與真實情況并不相符,指出有必要獲取術前即刻凝血指標,以便更準確評估術前風險[27]。
對于口服抗凝藥物的患者,當伴有一些全身疾病如肝臟疾病、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時,其發(fā)生拔牙術后的出血概率提高[28]。Hasegawa 等[6]卻認為伴發(fā)的系統(tǒng)疾病、吸煙酗酒等不是拔牙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手術部位毗鄰腫瘤的患者有更高的出血風險,需要特別關注[2]。Iwabuchi 等[26]經(jīng)多元分析后得出年齡、拔牙位點急性感染史是接受抗凝治療患者發(fā)生拔牙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Morimoto 等[29]發(fā)現(xiàn)擬拔除牙手術時如果伴有急性炎癥,則發(fā)生拔牙術后出血的風險增加。
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被認為是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之一[26],而上牙槽后神經(jīng)和眶下神經(jīng)阻滯麻醉由于其解剖毗鄰靜脈叢,有較高刺破血管導致出血的風險,因此在麻醉方式的選擇上應優(yōu)先考慮浸潤麻醉。手術時間的選擇應該避開抗凝藥物的血藥濃度峰值,即距上次服藥至少4~5 h 后(對NOACs 類藥物而言)[30]。由于炎癥、拔牙的手術方式(直接拔除和手術拔除)和一次拔除牙的數(shù)目與術后出血相關[6,29],因此拔牙前應該先控制牙周衛(wèi)生,術中應該盡量使用微創(chuàng)拔牙器械,縮短操作時間,控制一次拔牙的數(shù)目,以降低術后出血的發(fā)生。但也有研究[31]發(fā)現(xiàn)拔牙數(shù)目和術后出血并發(fā)癥并無聯(lián)系。筆者的經(jīng)驗是條件允許時優(yōu)先選擇浸潤麻醉,使用微創(chuàng)拔牙的方法,一次手術中只拔除同側患牙,總數(shù)不超過3 顆。
關于術后止血的方法多種多樣,最為普遍的是棉球局部加壓和縫合[20],但也有研究認為縫合對止血的作用有限,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創(chuàng)傷[19]。氨甲環(huán)酸被認為是有效的止血劑,可通過漱口液、浸泡縫線、加入明膠海綿等方式發(fā)揮止血效果[32],明膠海綿的運用也較為普遍[33]。合理運用以上止血措施,能夠避免絕大多數(shù)的術后出血。
其他止血措施還包括氧化纖維素棉卷加壓、抗纖維蛋白溶解藥物、丙烯酸酯夾板、硫酸鈣、纖維凝膠、氨基己酸、冰敷、停戴活動義齒、藍紫光照射、電凝止血等[32,34]。此外,一些新型材料如Hem?con Dental Dressing(以殼聚糖為基質的生物止血材料)、Feracrylum Gel(一種新型凝膠)也被報道可以獲得良好的止血效果[35?36]。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水平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人群需長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這類人群在進行侵入性手術時有較高的術后出血風險。但是臨床上,這些患者的基本狀況如年齡、基礎疾病、所用藥物、用法用量等不盡相同,所需拔除的牙齒的難易程度、牙周情況等也相差較大,哪些因素會增加術后出血的風險尚未達成共識。眾多學者對術后出血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探索,但由于實驗方法和樣本量等的差異,各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筆者建議抗凝/抗血小板患者首先需按時至內科復診,確定其生理指標處于治療范圍內再行拔牙術;在拔牙之前應掌握患者全身狀況及用藥情況,通過加強口腔衛(wèi)生指導等方式以控制口腔炎癥,充分溝通以消除患者的顧慮和術后出血的恐懼心理,拔牙過程中做到微創(chuàng)操作,充分止血以及建立隨訪機制,將風險降到最低。當然,后續(xù)還需要更細化、更大量樣本的臨床試驗來建立一個具體而完善的安全體系,從而指導臨床醫(yī)生如何準確預判特定患者的術后出血風險以及正確規(guī)避和處理術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