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玉 張條平 張 華 馬 軍 胡愛兵
(湖北省荊州市農業(yè)科學院,荊州 434000)
荊棉0436 是湖北省荊州市農業(yè)科學院選育的中熟常規(guī)抗蟲棉新品種,全生育期生長勢較強,結鈴較集中,抗病蟲性較好,適于湖北省棉區(qū)(枯萎病、黃萎病重發(fā)區(qū)除外)種植。2014 年獲得國家農業(yè)轉基因安全證書(農基安證字(2014)第159號),2016-2017 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2018 年進入湖北省棉花生產試驗,2020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鄂審棉20200001)。
1.1 親本來源母本荊02469 是以自育品系B6[1]為母本,2000 年與鄂抗棉10 號雜交后南繁加代,2001-2003 年采取混合選擇法至F4,2004-2006 年進行株行、株系選擇,篩選出具有生長勢強、結鈴性好、株型清秀等特點的優(yōu)良品系。
父本荊456 是鄂雜棉24 號選系,2004 年通過對鄂雜棉24(JZHR9999)采用卡那霉素鑒定連續(xù)定向選抗蟲單株混收,2007-2008 年對混收群體的中選單株進行株行比較試驗,并進行抗蟲抗病性鑒定,篩選出抗病性較好、農藝性狀穩(wěn)定、纖維品質好的優(yōu)良株系。
1.2 選育過程荊棉0436 于2009 年以荊02469為母本、荊456 為父本進行配組,同年冬南繁加代。2010-2011 年對組合后代混選混收。2012 年篩選優(yōu)勢單株69 份,同年南繁加代。2013 年對入選的單株進行株行鑒定,篩選出D436、D400、D569 共3個優(yōu)勢株行。D436稀毛,產量性狀一般,品質較優(yōu),纖維長度31.4mm,斷裂比強度35.8cN/tex,馬克隆值4.9;D400 稀毛,結鈴集中,產量性狀較好,纖維品質一般;D569 莖稈多毛,早熟易早衰,衣分42.8%,纖維長度一般。2014 年D436 進入株系比較試驗,籽棉產量277.44kg/667m2,皮棉產量119.79kg/667m2,分別比對照(鄂雜棉10 號)增產0.55%、5.12%,抗枯萎病、耐黃萎病。纖維長度31.2mm,斷裂比強度34.6cN/tex,馬克隆值4.9,因產量表現(xiàn)較好,品質優(yōu)異[2]定名為荊棉0436。
2.1 農藝性狀荊棉0436 全生育期127.2d,生長勢較強,株高131.2cm,植株塔型,稍松散。莖稈有稀茸毛,主莖節(jié)間長5.3cm,第一果枝節(jié)位6.5 節(jié)。掌狀葉,葉片較大,葉色深綠色,苞葉較大?;ü诖?,乳白色,鈴卵圓形、中等大小,鈴尖突起中等,鈴殼薄,吐絮暢。果枝數(shù)18.9 個,單株結鈴28.2 個,單鈴重5.47g,大樣衣分41.02%,子指11.2g,霜前花率81.5%。
2.2 纖維品質2016 年湖北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中,纖維品質經農業(yè)部棉花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HVICC 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4mm,整齊度指數(shù)84.2%,斷裂比強度34.4cN/tex,馬克隆值5.2,伸長率4.4%,反射率74.8%,黃度8.5,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9。
2017 年湖北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中,HVICC 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4mm,整齊度指數(shù)84.4%,斷裂比強度33.7cN/tex,馬克隆值5.1,伸長率5.2%,反射率77.4%,黃度8.4,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8。
2 年平均結果:纖維長度29.9mm,斷裂比強度34.1cN/tex,馬克隆值5.15,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8.5。
2.3 抗病性2016 年湖北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抗病鑒定結果:枯萎病相對抗病指數(shù)10.2,黃萎病相對抗病指數(shù)24.5,耐枯萎病和黃萎病。2017 年湖北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抗病鑒定結果:枯萎病相對抗病指數(shù)6.5,黃萎病相對抗病指數(shù)12.4,抗枯萎病和黃萎病。2018 年湖北省棉花品種聯(lián)合生產試驗中,抗病性表現(xiàn)突出,田間病害輕。
2016 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每667m2籽棉平均產量253.33kg,比對照增產3.88%,居第8 位;皮棉平均產量104.17kg,比對照增產10.67%,增產不顯著,居第7 位,增產點率100%;霜前皮棉平均產量79.70kg,比對照增產6.41%。2017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每667m2籽棉平均產量205.60kg,比對照增產0.31%,居第10 位;皮棉平均產量83.77kg,比對照增產5.94%,增產不顯著,居第9 位,增產點率55.6%;霜前皮棉平均產量69.17kg,比對照增產1.27%。2 年區(qū)域試驗每667m2籽棉平均產量229.47kg,皮棉平均產量93.97kg,霜前皮棉平均產量74.44kg。2018 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聯(lián)合生產試驗,每667m2籽棉平均產量249.65kg,居第3 位;皮棉平均產量103.72kg,居第1 位。
4.1 適時播種一般4 月上中旬播種,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中等肥力棉田每667m2種植2000 株左右。
4.2 科學施肥施足底肥 一般每667m2施農家肥1000~1500kg,復合肥(15-15-15)20~25kg,過磷酸鈣20~25kg。氯化鉀10kg、硼砂1kg 混合后于3月底開溝深施,或于移栽前7~10d 每667m2開溝深施復合肥20~25kg、硼砂1kg。
早施苗肥,重施花鈴肥 棉花緩苗期后每667m2及時施尿素3~5kg;見花后深施尿素20kg,棉株打頂前施尿素10~15kg。
根外追肥 8 月中旬至9 月中旬結合治蟲,在藥液中加葉面肥或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的混合液,每間隔1 周進行葉面噴施2~3 次。
4.3 合理化控根據(jù)棉花長勢、施肥、墑情等合理化調,遵循“少量多次、前輕中適后重”的原則[3-5]。初花期每667m2用縮節(jié)胺1~1.5g 兌水15kg 噴霧,盛花期用縮節(jié)胺2~2.5g 兌水15kg 噴霧,打頂后3~5d 用縮節(jié)胺3~4g 兌水15kg 噴霧。
4.4 加強田間管理中耕滅茬 夏收作物收獲后,及時中耕滅茬,清挖圍溝、腰溝、廂溝和壟溝,便于排水和灌溉。
及時整枝與起壟培土 棉株現(xiàn)蕾后要及時去掉營養(yǎng)枝,結合施肥,做好起壟培土,以防后期棉株倒伏。
適時打頂 打頂要結合棉花長勢長相、棉田肥力、天氣狀況及群體密度等因素。湖北棉區(qū)一般當棉株果枝20~22 層時打頂,時間以立秋前后為宜,做到“枝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枝”。
及時采收 棉鈴開裂后5~7d 為最佳采摘期,要及時采摘晾曬,防止“三絲”等混入,確保棉花豐產豐收。
4.5 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苗蕾期注意防治立枯病、炭疽病、棉蚜、紅蜘蛛、薊馬和地老虎等病蟲害。遇不良氣候注意采取相應管理措施防治枯萎病和黃萎病。后期注重棉鈴蟲、紅鈴蟲、棉盲蝽及煙粉虱等為害,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