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中墾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鹽城 224153)
小麥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也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目前,小麥已成為僅次于玉米和稻谷的第三大糧食作物,其生產情況對保證全國的糧食供求、穩(wěn)定市場、保障人民生活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持小麥穩(wěn)步增產的態(tài)勢,小麥育種工作必不可少。為選育出高產、穩(wěn)產、廣適的小麥新品種,通過對各個親本的綜合性狀進行分析,于2005 年春將鄭麥9023 與揚麥158/寧麥13 選系進行雜交配組,通過多代選育獲得目標品種中墾麥616。
1.1 母本鄭麥9023(原名鄭州9023)是由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選育。1999-2001 年參加江蘇省區(qū)域小麥生產試驗,2 年每667m2平均產量457.9kg,比對照陜229 增產5.9%;2000-2001 年參加江蘇省淮北片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76.3kg,比對照豫麥18 增產7.5%。鄭麥9023 弱春性,幼苗偏直立,葉色深綠,葉片寬大,苗壯,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一般畝成穗數(shù)35 萬左右。株型緊湊,通風透光性好,株高80~85cm,莖稈粗壯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穗紡錘形,結實性較好,每穗結實30~35粒。長芒、白殼,籽粒白色、角質,千粒重45~47g,飽滿度好,商品性佳。灌漿快,晚播早熟,成熟期較豫麥18 早3d 左右,穗層整齊,后期熟相好[1]。鄭麥9023 于2001 年通過河南省和湖北省審定,2002 年通過安徽省和江蘇省審定,2003 年通過國家黃淮麥區(qū)南片和長江中下游麥區(qū)審定,2004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品種自2003-2007 年連續(xù)5 年種植面積居同期小麥品種第1 位[2]。
1.2 父本父本為揚麥158/寧麥13 選系。揚麥158(原名87-158)是江蘇省里下河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揚麥4 號為母本,St1472/506 選系3 為父本雜交,經60Co 輻照后選育而成的高產、優(yōu)質小麥新品種,1993 年4 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在長江流域得到迅速推廣[3]。寧麥13(原名寧9 系選、寧0078)由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從寧麥9 號原始群體中經系統(tǒng)選擇育成。該品種具有分蘗成穗數(shù)較多、結實率高、穗粒數(shù)較多,赤霉病輕、抗梭條花葉病,豐產性、穩(wěn)產性和適應性較好等特點,于2006 年9 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4]。揚麥158/寧麥13 選系兼具了揚麥158 和寧麥13 高產、穩(wěn)產的優(yōu)點。
1.3 選育經過中墾麥616 是以高產、早熟、抗病的弱春性小麥鄭麥9023 為母本,以廣適、抗逆、大穗型小麥揚麥158/寧麥13 的后代為父本,于2005 年春季雜交配組,2006 年從雜交后代中選擇符合育種目標的優(yōu)良可育穗,經過連續(xù)幾年選育,于2011 年育成。2011-2015 年分別參加國家品系鑒定、產量品比試驗和多點鑒定,同時進行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特異性鑒定,表現(xiàn)整齊一致,豐產性較好,綜合農藝性狀優(yōu)異,抗病、抗逆等綜合抗性較強,表現(xiàn)突出,2017-2019 年度被推薦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組區(qū)域試驗,2019-2020 年度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組生產試驗,2021 年通過國家審定(國審麥20210009)。
中墾麥616 屬春性,耐寒性較好,幼苗半直立,葉片寬長,葉色較淡。分蘗力較強,株型較緊湊,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紅粒、半硬質。平均畝有效穗數(shù)30.7 萬,穗粒數(shù)41.1 粒,千粒重45.3g。穗層整齊度較好,抗倒性好,熟相優(yōu),熟期與揚麥20 相當。
2018 年經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分析,其容重為792g/L,粗蛋白含量13.26%,濕面筋含量26.2%,吸水量52.7mL/100g,穩(wěn)定時間4.0min,弱化度233BU,拉伸面積59cm2,為中筋小麥。
3.1 銹病和赤霉病抗性較好小麥赤霉病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最主要的病害,嚴重時影響食用,做飼料也會產生毒害。小麥銹病最近幾年呈偏重發(fā)生態(tài)勢,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已成為繼赤霉病之后的又一大病害。中墾麥616 在試驗中和生產應用上對上述2 種主要病害均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抗性。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2019 年鑒定結果可以看出:2018-2019 年度參試的14 個品種中,只有中墾麥616的赤霉病抗性達到高抗,其余均為中抗或中感;另外,除中墾麥616 的條銹病和葉銹病抗性為中感外,其余所有品種均為高感。中墾麥616 分年度鑒定結果為:2016 年為中抗赤霉病,免疫條銹病;2017 年為中感赤霉病,高抗葉銹??;2018 年為高抗赤霉病、慢條銹病。生產實踐上,經過多年多點的抗赤霉病和抗銹病鑒定,即使是重發(fā)年份,對中墾麥616 的影響也很小。實踐表明,中墾麥616 是一個赤霉病和銹病抗性相對較好,而且相對穩(wěn)定的小麥新品種。
3.2 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較好生產應用上,品種的產量性狀仍然是第1 位的。中墾麥616 很好地綜合了抗病性、抗逆性、產量等優(yōu)良性狀。2017-2018 年度區(qū)域試驗,每667m2平均產量為411.57kg,比對照揚麥20 增產5.69%,增產極顯著,居A 組試驗第4 位,匯總19 點,其中增產≥2%的點次率84.2%;2018-2019 年度續(xù)試,平均產量445.00kg,比對照揚麥20 增產5.62%,增產極顯著,居A 組試驗第3位,匯總19 點,其中增產≥2%的點次率89.47%;綜合2 年試驗結果,平均產量428.28kg,比對照揚麥20 增產5.66%,2 年增產極顯著,2 年匯總38 點次,增產≥2%的試點率86.84%。2019-2020 年度生產試驗,每667m2平均產量435.20kg,比對照揚麥20 增產4.31%。大田生產上,每667m2平均產量為550kg,年份之間差異較小,穩(wěn)產性突出。屬于廣適型品種,適合粗放栽培。
3.3 矮稈、抗倒性好第1 年區(qū)域試驗平均株高78.9cm,倒伏不嚴重試點比例100%;第2 年區(qū)域試驗平均株高82.2cm,倒伏不嚴重試點比例94.74%;2 年平均株高80.6cm,倒伏不嚴重試點比例97.37%。莖稈較矮、粗壯有彈性,抗倒性好。
中墾麥616 適宜于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的江蘇、安徽淮河以南地區(qū),河南南部,湖北,浙江和上海地區(qū)種植。
5.1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一般10 月下旬至11 月中下旬為最適播種期,最遲不超過12 月上旬,過早或過遲均會影響正常生長。一般基本苗控制在14 萬~18 萬/667m2,遲播應適當增加播量。提高播種質量,要求深耕細耙,可進行種子包衣,條播或撒播,足墑下種,力求一播全苗。
5.2 科學施肥高產栽培要求在中上等地力基礎上,每667m2底施磷肥20~25kg、尿素15kg、鉀肥15kg,根據(jù)苗情追拔節(jié)肥,促弱控旺,培育壯苗。施肥原則是70%的肥量施在基肥和苗肥,保證越冬苗多而壯,為增穗打基礎。拔節(jié)后及時施好施足孕穗肥。
5.3 抓好中后期管理年前及時噴灑除草劑防治草害。重點是養(yǎng)根護葉,做好一噴三防,預防倒伏。注意防治紅蜘蛛、蚜蟲等蟲害;防治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銹病等病害。灌漿初期要葉面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和葉面肥,起到養(yǎng)根護葉、促進物質運轉、增加粒重和提高品質的作用;成熟期適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