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文
(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鐵嶺 112000)
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疾病,在現代社會發(fā)展中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尤其是在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趨勢嚴峻轉變背景下,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發(fā)病人群越來越多[1]。該疾病典型癥狀是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晨僵等,發(fā)病后膝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降低,嚴重者可導致膝關節(jié)畸形以及膝關節(jié)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對于該類患者管理而言,科學的管理工作實施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康復護理工作指導能夠提升患者康復訓練能力,對提升和優(yōu)化患者康復護理具有重要幫助[2]。并且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經過康復護理工作實施后,能夠為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患者護理提供幫助,對改善患者護理指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且能夠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因而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認可[3]。故而本研究選取72例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綜合康復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2例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其中,觀察組男女比例2:1,平均年齡(65.63±3.21)歲,發(fā)病時間0.5-5年,平均(2.53±1.02)年。對照組男女比例3:2,平均年齡(66.52±2.15)歲,發(fā)病時間1-5年,平均(3.03±1.02)年。患者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老年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2)不同程度的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疼痛;(3)經影像學技術檢查存在軟骨硬化、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邊緣骨贅;(4)患者本人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積極配合。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膝關節(jié)畸形者;(2)膝關節(jié)外傷史者;(3)全身性皮膚疾病者;(4)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
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即在患者護理中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從患者日常關節(jié)養(yǎng)護著手,幫助患者制定康復護理方案,提升患者康復指導能力。觀察組采用綜合康復護理模式,方法如下:(1)按照患者護理工作實施需求,將患者護理中的各項理念傳達工作落實,提高患者護理認同度,從而為患者自身護理工作實施提供幫助[4]。(2)依照快速康復護理工作實施需求,對患者護理中的各項工作作出協調,主要從患者日??祻妥o理,運動訓練、心理指導等項目著手,完善患者護理體系,以此為患者護理提供幫助。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并將其落實,評估患者的病情以及健康行為,根據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為其建立健康檔案,主動向患者自我介紹并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以及主治醫(yī)生的情況,消除患者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增加患者的信任度。為患者打造安靜、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調節(jié)好室內的濕度和溫度,定期通風,做好消毒處理,加強對患者的生活護理,叮囑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保持臥床休息。對于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因病程較長,發(fā)作時伴有較強的疼痛感,患者很容易產生焦慮、悲觀等不良情緒,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為其講解膝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原因以及治療方法,對于老年患者應盡量放慢語速,耐心地與其交流。讓患者了解到遵醫(yī)用藥的重要性,叮囑患者一定要遵醫(yī)囑按時按量用藥,不可因病情有所好轉就自行減少用藥劑量或者自行停藥,也不能夠因病情暫時沒有變化就擅自增加用藥劑量,若患者擔心忘服藥或者漏服藥可設定鬧鐘提醒用藥的時間,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可達到較好的康復效果,幫助患者重建治療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能夠積極的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老年患者雖然采取保守治療,但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進行吸抽關節(jié)腔積液或者采用針刀治療,治療后需給予老年患者護膝套以保護其膝關節(jié),避免發(fā)生膝關節(jié)畸形,減少膝關節(jié)的負重,不要行走過多或者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在行走時可使用拐杖以減輕膝關節(jié)的壓力。叮囑患者要注意膝關節(jié)的保暖措施,避免受涼。可多曬太陽,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適量服用健骨藥物,盡量穿軟底鞋減少對膝關節(jié)的磨損。(3)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主要方法如下:①牽引訓練。醫(yī)護人員應該按照患者護理需求,將牽引訓練融入到患者護理中,通過適當的牽引訓練提高患者關節(jié)活動能力。但是在牽引訓練過程中要注重對牽引力度的控制,整個牽引力度不應過大,這樣才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②屈膝訓練。在患者康復護理工作開展中,為了提高患者膝關節(jié)康復能力,需要在患者康復指導中,適當的加入屈膝訓練,通過屈膝訓練提升關節(jié)肌肉耐力,從而為患者康復提供幫助[5]。③針灸訓練。按照患者康復訓練工作實施需求,在患者康復指導中,應該通過針灸訓練,有目的的幫助患者康復,從而提高患者康復訓練能力。選取毫針35mm,瀉法施針,選穴足三里、內關和陽陵泉,留針25分鐘,持續(xù)針灸治療1個月,觀察患者康復效果。最后,在患者康復訓練指導過程中,為了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指導能力,需要就患者康復訓練中的心理指導和健康指導作出特殊干預。心理指導中,要通過科學的溝通,提升患者心理耐受力,降低患者心理負擔,這樣才能提升患者康復護理效果。④有氧運動。對于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叮囑其絕對臥床休養(yǎng),盡量減少活動量預防對關節(jié)增加負擔而引發(fā)關節(jié)腫脹或者疼痛;對于慢性期的患者可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游泳、空蹬自行車等,運動以加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不僅能夠鍛煉到膝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與韌帶,還能夠促進全關節(jié)活動,根據其耐受程度逐漸增加活動量,堅持適量的運動有助于幫助患者恢復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功能。(4)在健康指導工作開展中,也應該采用完整的健康指導體系,從飲食指導、疾病知識傳授等方面著手,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從而提升患者康復訓練水平。在飲食方面應注重營養(yǎng)的均衡,可在正常范圍內多吃豆制品、奶制品、海帶、蹄筋等食物,可預防骨質疏松,對軟骨和關節(jié)有加強營養(yǎng)以及潤滑的作用,能夠減輕膝關節(jié)炎的癥狀。但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用皮質激素或者非激素類的抗炎藥物,如患者存在高血壓或者有水腫癥狀則需要控制食鹽的攝入量,也要適當減少飲水量。提醒患者定期對關節(jié)功能進行檢查,根據患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恢復的程度調整下一步的訓練內容與訓練強度,與患者保持聯絡,通過電話隨訪或者上門隨訪的形式掌握患者康復情況,對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給予糾正,建立微信群并將患者拉入群中,告知患者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與醫(yī)護人員溝通,同時定期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與疾病相關的短文、視頻等供患者閱讀和觀看。
3 觀察指標:(1)對比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護理滿意度及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首先,患者護理前后SAS及SDS評分對比主要以臨床焦慮(SAS)和抑郁(SDS)評分量表為主,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2)對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以患者自主評價為主,對患者護理情況進行分析。主要評價標準如下:十分滿意(患者評分≥95分)、滿意(患者評分≥85分)和不滿意(患者評分低于85分以下)。其中總滿意=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100%。(3)對比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主要從日常生活、健康狀況、總體精神和活動能力等4項進行對比,整個評分賦分100分,值越高表示質量越高[6]。(4)對比2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HSS評分系統(tǒng)對2組患者膝關節(jié)HSS評分情況進行比較,包括疼痛(0-30分)、功能(0-22分)、活動度(0-18分)、肌力(0-10分)、屈曲畸形(0-10分)、穩(wěn)定性(0-18分)6個方面,分數越高膝關節(jié)恢復情況越好。(5)對比2組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度(ROM)治療前后改善情況。(6)對比2組患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
5 結果
5.1 2組患者管理前后的焦慮及抑郁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前焦慮及抑郁評分為(69.63±3.32)分和(71.15±3.54)分。護理后焦慮及抑郁評分為(29.63±2.56)分和(31.02±3.25)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前焦慮和抑郁評分為(68.12±3.54)分和(70.56±3.65)分,護理后焦慮和抑郁評分為(38.32±3.32)分和(42.53±3.36)分。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護理前的SAS及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差異(t=1.165,P=0.956,>0.05),護理后的SAS及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好(t=11.136,P=0.001,<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十分滿意人數15人,占比41.67%,滿意人數20人,占比55.56%,不滿意人數1人,占比2.77%。對照組十分滿意人數10人,占比27.78%,滿意人數18人,占比50.00%,不滿意人數8人,占比22.22%。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x2=6.222,P=0.012,<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3 2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護理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評分分別為(70.55±3.52)分、(71.03±3.48)分;2組患者健康狀況評分分別為(71.55±3.34)分、(72.14±3.28)分;2組患者總體精神評分分別為(70.43±4.05)分、(71.14±4.14)分;2組患者活動能力評分分別為(71.24±3.58)分、(71.36±3.61)分,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在護理之前對比無顯著的差異(t=0.581、0.756、0.735、0.141,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日常生活評分為(96.32±3.32)分,健康狀況評分為(96.34±2.52)分,總體精神評分為(94.12±3.63)分,活動能力評分為(94.16±3.33)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后日常生活評分為(84.12±3.36)分,健康狀況評分為(78.35±3.63)分,總體精神評分為(82.32±3.63)分,活動能力評分為(81.15±3.36)分。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好于對照組(t=15.497、24.427、13.792、16.501,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4 2組患者HSS評分護理前后恢復情況對比:護理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為(4.24±1.31)分與(4.19±1.21)分;2組患者功能評分為(3.28±2.54)分與(3.31±2.23)分;2組患者活動度評分為(4.24±1.27)分與(4.27±1.25)分;2組患者肌力評分為(5.77±1.37)分與(5.74±1.34)分;2組患者屈曲畸形評分為(2.64±1.24)分與(2.61±1.22)分;2組患者穩(wěn)定性評分為(4.11±0.67)分與(4.13±0.71)分,由此可見,2組患者HSS評分護理前對比無顯著的差異(t=0.168、0.053、0.101、0.093、0.103、0.122,P<0.05)。護理后,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為(16.64±3.37)分與(27.66±5.14)分;2組患者功能評分為(15.44±1.87)分與(20.31±2.28)分;2組患者活動度評分為(6.33±0.77)分與(11.31±0.97)分;2組患者肌力評分為(6.37±1.14)分與(8.81±1.07)分;2組患者屈曲畸形評分為(4.94±0.67)分與(8.79±0.61)分;2組患者穩(wěn)定性評分為(5.99±0.71)分與(8.96±0.79)分,由此可見,護理之后觀察組患者HSS評分均較對照組患者提高程度更明顯(t=10.757、9.909、24.126、9.363、25.494、16.777,P<0.05)。
5.5 2組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度(ROM)護理前后改善情況對比:護理前,對照組與觀察組ROM為68.74°±4.31°與68.92°±4.52°,2組患者ROM護理前對比無顯著差異(t=0.172,P>0.05);護理后,對照組與觀察組ROM為91.71°±6.85°與125.62°±8.23°。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ROM較對照組患者改善程度更明顯(t=19.001,P<0.05)。
5.6 2組患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對照組和觀察組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功能恢復時間為(123.67±15.31)天與(94.92±8.52)天;2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7.82±2.85)天與(12.38±3.23)天。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功能恢復時間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患者明顯縮短(t=9.845、7.577,P<0.05)。
隨著我國當前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峻,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現有老年人口1.3億,其中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老年性臨床疾病,在現代社會發(fā)展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病的誘發(fā)原因主要和患者自身機體性能病變因素相關,當患者年齡逐漸增大后,其自身的身體機能惡化程度逐漸加劇,此時患者出現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癥狀明顯增加,膝關節(jié)退行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率逐漸增多。患者發(fā)病后典型癥狀為關節(jié)疼痛、膝內翻畸形、關節(jié)活動障礙、肌肉廢用性萎縮、下肢完全喪失運動功能等,嚴重影響了患者自身身體健康水平。臨床對于老年患者多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現階段,中醫(yī)中藥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不斷完善,通過服用中藥或者針灸、濕敷等外治方法在改善膝關節(jié)炎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同時結合西醫(yī)藥物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指導能力可促進患者的康復,需要將患者護理工作實施中的各項工作完善。通過臨床實踐研究分析后得出,康復護理工作實施在患者管理中效果顯著,能夠提升患者康復護理指導能力,滿足了患者自身護理工作實施需求。因而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可。
同時經本研究結果分析后得出,2組患者護理工作實施中,由于采取的護理工作實施方法不同,因而患者最終護理效果有了顯著差異,觀察組患者總體護理效果要好于對照組,相應的患者護理工作實施水平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在患者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對比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總體護理指標改善效果顯著,相應的患者自身焦慮和抑郁癥狀有了明顯緩解,因而滿足了患者康復護理工作實施需求。在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在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中也能夠看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自身護理工作實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觀察組患者護理前的SAS及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差異(t=1.165,P=0.956,>0.05),護理后的SAS評分為(29.63±2.56)分及SDS評分為(31.02±3.25)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好(t=11.136,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23%,顯著高于對照組(x2=6.222,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中日常生活評分為(96.32±3.32)分、健康狀況評分為(96.34±2.52)分、總體精神評分為(94.12±3.63)分、活動能力評分為(94.16±3.33)分,顯著好于對照組(t=15.497、24.427、13.792、16.501,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之后HSS評分中疼痛評分為(27.66±5.14)分、功能評分為(20.31±2.28)分、活動度評分為(11.31±0.97)分、肌力評分為(8.81±1.07)分、屈曲畸形評分為(8.79±0.61)分、穩(wěn)定性評分為(8.96±0.79)分,均較對照組患者提高程度更明顯(t=10.757、9.909、24.126、9.363、25.494、16.777,P<0.05);觀察組患者ROM為68.92°±4.52°,較對照組患者改善程度更明顯(t=19.001,P<0.05);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功能恢復時間(94.92±8.52)天,住院時間為(12.38±3.23)天,較對照組患者明顯縮短(t=9.845、7.577,P<0.05)。吳欣育等[8]通過研究指出,在現有社會發(fā)展中,人口老齡化逐漸顯現。很多老年患者出現了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嚴重影響了患者自身健康狀態(tài)。此時需要采取科學的護理方案,通過康復護理工作實施能夠滿足患者自身護理工作實施需求,對提高患者護理質量具有重要幫助。在其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為(93.1±7.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錢小莉等[9]研究中表明,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后該組患者術后7天、術后14天、術后1個月HSS評分分別為(86.80±2.38)分、(92.12±3.12)分、(95.44±2.03)分,顯著較對照組患者要高;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93.33%;厲學梅[10]研究中指出,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后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為128.0°±9.3°,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95.6±13.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相符,驗證了康復護理工作實施在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護理中的優(yōu)勢。但此次研究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研究中所選取的病例數相對較少,其中存在的個體差異情況可能會導致檢測數據存在偏差,無法準確判定研究檢測結果。因此,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可通過采取擴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為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完善性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在現有社會發(fā)展中,老年性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發(fā)病人數在逐年增高,很多患者在發(fā)病后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此時需要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經康復護理工作實施后,能夠轉變患者護理形式,提升了患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醫(yī)院整體的護理質量,為患者自身康復工作實施提供了幫助,滿足了患者護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