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珊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更習慣于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由此可見,融媒體時代對傳統新聞媒體帶來一定沖擊。不僅如此,在融媒體時代下信息更新效率非常高。要想做出好新聞、吸引群眾眼球,還需要在新聞內容、報道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多加研究。作為記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采用多元化采訪方式來挖掘更有價值、更能吸引群眾注意的好新聞。
融媒體時代有著鮮明的多元性和創(chuàng)新性特征,但是從現階段傳統媒體的實際工作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影響著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質量的提升,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新聞記者采訪受傳統采訪模式的束縛。我國新聞領域的發(fā)展已經有很多年,長期形成的新聞采訪模式雖然可以確保采訪過程中盡量不出錯、少出錯,但是在融媒體時代下,這種傳統的采訪模式會對新聞發(fā)展造成一定的束縛。
其二,采訪工作中,一些記者不能從群眾角度出發(fā)來挖掘新聞內容、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導致做出的新聞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無法更好地吸引群眾注意,也就無法充分發(fā)揮導向作用。為此,在融媒體時代下需要新聞記者轉變采訪思維,多從群眾角度出發(fā),不斷挖掘好的新聞素材,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形式,提高新聞質量。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的發(fā)展形成了嚴重沖擊。為了能夠提高新聞質量,創(chuàng)作出好新聞,充分發(fā)揮新聞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導向作用,就需要新聞記者結合融媒體時代發(fā)展情況,借助融媒體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與豐富新聞報道形式,迎合融媒體時代下人們對新聞信息獲取的需求。在網絡時代,新聞的“保鮮期”被大大縮短,傳統媒體要想增強時效性,必須積極創(chuàng)新報道模式,讓信息快速聚集,讓記者快速出動。
一方面,在新聞采訪環(huán)節(jié),記者要改變傳統的面對面采訪的固有模式,能夠利用微信視頻或者語音連線等方式進行新聞采訪,這樣既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采訪成本,也能更好地提高采訪工作效率,避免因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采訪一再推遲。另一方面,傳統媒體時代,記者進行新聞素材的搜集和挖掘時,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如今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來挖掘與整理相關新聞信息,而且通過對網絡資源的整理和分析,能夠準確了解大眾比較感興趣的新聞話題。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記者自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傳統媒體時代各個媒體基本上是相互獨立的,因此新聞記者只需在自己負責的領域中具備較強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然而,在融媒體時代下,各種媒體實現了全面整合,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向全能型新聞人才的方向發(fā)展。只有掌握多種媒體技術,同時勝任新聞采訪、寫作及攝影、錄音等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報道任務,做出好新聞。
為此,要重視對新聞記者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讓新聞記者意識到融媒體時代下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并準確認識到自身在綜合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而自覺地開展相關知識的學習,為做出好新聞打下良好基礎。
在融媒體時代下,衡量一個新聞作品質量的好與壞,其標準也是多元的。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同時也是為了充分發(fā)揮新聞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導向作用,利用新聞來正確引導輿論,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要想做出好新聞,就要充分了解社會發(fā)展趨勢以及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在融媒體時代下,對某一個重大新聞事件,會有多方面的新聞報道,讓群眾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了解新聞事件,也能從多方面來分析該事件的好與壞、利與弊。新聞記者只有準確掌握群眾的需求,才能在眾多話題中找準對群眾更具吸引力的話題。
在融媒體時代下,記者要想做出好新聞,應對新聞標題進行巧妙設計,增加新聞的點擊率與瀏覽量。當然,巧妙地設計標題并不意味著可以走“標題黨”路線,要做到標題與實際內容相符,不能耍小聰明,這樣才能保障新聞的質量。
媒體可以為優(yōu)秀記者量身定做各類專題、專欄、專版,通過打造名記者、名欄目,發(fā)揮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提升媒體的受眾黏度,吸引更多年輕受眾,把受眾培養(yǎng)成忠實粉絲。
通過打造名記者、名專欄,可以讓熱衷于新聞工作、有才能有抱負的人才脫穎而出。尤其是充分發(fā)揮年輕記者觀念新、知識更新快的優(yōu)勢,讓他們在工作中擔當重任,迅速成長。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形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了滿足群眾的新聞需求,記者要轉變傳統的采訪模式,利用融媒體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形式。與此同時,新聞記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掌握更多的專業(y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