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雪云
(懷寧京黃故里有限公司,安徽 安慶 246121)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起源于湖北黃梅,發(fā)展壯大于安徽安慶。2006 年5 月20 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營劇團是美麗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從事戲劇演出活動的非公有制社會文化團體,俗稱戲班子,屬于沒有事業(yè)編制的體制外劇團。民營劇團作為農村文化演出市場的主力軍,在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服務基層人民群眾、發(fā)揮文化產業(yè)上功不可沒。盡管民營劇團是文化服務基層的重要力量,但民營劇團的收入來源一直以來都不穩(wěn)定。
民營劇團獲取主要收入來源的途徑就是下鄉(xiāng)演出,這是黃梅戲早期的主要演出方式之一,也是促進黃梅戲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黃梅戲戲曲消費群體正在大量消失,黃梅戲的熱度對于年輕群體來說正在急劇減少,這使得民營劇團的演出收入和贊助捐助也隨之降低。2016 年,《人民日報》記者深入安慶市懷寧縣,對當地的民營劇團的收入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劇團到外演出,一場戲3 小時,每場戲最低5000 元,多的能到1 萬多元;劇團一共38 個人,演員的工資包月結算,高的七八千元,低的2000 多元,演員一個月的工資加上伙食住宿等成本需要15 萬元,另外還得加上交通費和后勤費用,在外演出基本上通過演出經紀與當地老板對接,演出經紀至少從中抽成10%到20%。出行劇團自帶廚師和司機,演員自己化裝。如果劇團停工一天,成本上就要虧5000 元”。因此,可以說,民營劇團的演員工資少、待遇低,且沒有政府財政撥款補貼。民營劇團完全按照市場化運營,其性質決定了它的生存狀況,由市場決定發(fā)展,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zhàn)。因此,民營劇團需要積極適應市場需要,提高經濟收益,這也是民營劇團的唯一出路。
一是社會環(huán)境“公私”有別。盡管國家提出對民營劇團和國有文藝院團一視同仁,但仍存在國有院團與民營劇團在占有文化資源、享受國家政策等方面不平等。比如說在政府相關戲曲活動采購方面,民營劇團與國有院團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在藝術賽事、劇目評獎、個人職稱評定等方面,民營劇團處于天然劣勢,無法與國有院團相提并論。二是劇團“人財”兩缺。民營劇團本著自愿的原則進行組建,沒有約束性,且劇團人員沒有編制身份的限制,流動性比較大。由于民營劇團完全是市場化的模式,演員的工資水平參差不齊,與其他行業(yè)相比,民營劇團的演員工資待遇相對較低,這也是導致黃梅戲演員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三是“無序”競爭嚴重。因為民營劇團沒有國家撥款,自籌資金、自置設備、自招人馬、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辦團模式,為了生存、獲取利益,民營劇團的套路缺乏專業(yè)的表演水準和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往往陷入“無序”競爭狀態(tài)[5]。民營劇團還是按照“找熟人、找關系”的模式來獲取市場,劇團間打價格戰(zhàn)、口水戰(zhàn)的事例相當頻繁,相互之間挖演員的做法也是屢見不鮮。四是市場縮小,受眾局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精神娛樂生活也日漸豐富,綜藝節(jié)目、體育賽事、影視作品等一系列的娛樂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對戲曲藝術的沖擊是巨大的。黃梅戲藝術逐漸退居在農村市場,且大多數為老齡群眾,人員受眾也在逐年減少。
民營劇團發(fā)展受限,數量減少,黃梅戲質量下降,傳播范圍也受到一定限制。劇團的發(fā)展壯大離不開市場的認可,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如何保障黃梅戲民營劇團良性發(fā)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有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對民營劇團要一視同仁。在政策覆蓋、藝術賽事、劇目評獎、職稱評審等方面,不管公辦還是私辦,所有公共文化政策都應該共享。對于優(yōu)秀的民營劇團和演員,政府應當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在政府采購方面,給予民營劇團一定的政策支持。二是成立專業(yè)技術培訓機構,規(guī)范藝術表演、音樂伴奏和演出的規(guī)范和嚴肅性,集中培訓民營劇團的主要演員、演奏員以及管理人員。黃梅戲在演出的過程中,一定要大力推薦年輕人,保證黃梅戲后繼有人。為了能夠使黃梅戲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校園的協(xié)作培養(yǎng)。要積極實行“老帶新”的培養(yǎng)模式,鼓勵老藝術家發(fā)現并培養(yǎng)年輕人,有利于黃梅戲的傳承與發(fā)展。三是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協(xié)助民營劇團規(guī)范管理模式,建立內部按勞分配機制,鼓勵有能力的人員創(chuàng)作新劇目。從宏觀上把握民營劇團的發(fā)展方向,根據民營劇團的表現優(yōu)劣,購買演出服務。同時,根據劇團的實力規(guī)模、演出特點和觀眾需求,有針對性的安排不同層次的劇團分散演出,避免相互間惡性競爭。四是著重扶持民營劇團,創(chuàng)演新劇目,促進民營劇團的發(fā)展和繁榮。民營劇團完全靠常年演出來維持生存,謀求發(fā)展,真正要打造新的優(yōu)秀劇目實屬不易。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重視新劇目的打造工作,經費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在一些相關節(jié)日活動上支持新劇目的參演。五是將新媒體技術融入于黃梅戲表演當中。黃梅戲表演藝術者在堅持傳統(tǒng)的藝術表演形式的同時,還應當思考如何將新媒體技術有機地融入黃梅戲的表演當中,以此來提升社會公眾對于黃梅戲的關注程度。具體而言,黃梅戲表演藝術者應當加大新媒體藝術設計力度,如舞臺布景使用光學投影,采用實景攝像、電腦制作、影視合成與特技特效處理等新媒體藝術進行布景設計。這樣能使得黃梅戲的表演更生動,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