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璐 黃 芃
( 天津市天津醫(yī)院康復科 , 天津 300211 )
下肢骨折即患者下肢部位的骨結構發(fā)生連續(xù)性完全或部分斷裂,進而致患者出現骨結構畸形、疼痛等臨床癥狀,影響其正?;顒臃绞胶蜕顮顟B(tài)[1]。利用手術治療方式可幫助患者改善骨折情況,使其骨折處骨結構能有較好的治愈效果,但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同其康復訓練方式相關,則可利用早期康復訓練方式,使患者在術后第1天即開始適量的康復訓練,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作,縮短其骨骼愈合時間,使患者能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較正常的活動方式、生活狀態(tài)。綜述如下。
1 早期康復訓練與下肢骨折的相關概述
1.1 下肢骨折的概念:骨折是指患者骨結構發(fā)生連續(xù)性的完全或部分斷裂,進而致患者出現骨結構畸形、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由于骨骼對人體有著保護、支撐、運動之類的作用,一旦患者出現骨折癥狀,則不能幫助患者保持較好的身體姿態(tài),易對患者正常的活動方式造成嚴重影響,且部分骨骼對人體內臟器官有保護作用,骨折反而易致骨結構對內臟造成損傷,因此若患者有骨折癥狀需及時就醫(yī),以減輕機體的受損程度[2-3]。下肢骨折中的下肢主要包括人體的臂部、股部、膝部、脛部、足部,若此部位出現骨折癥狀,則易致患者的肌肉、軟組織受到損傷,進而致其出現大面積組織水腫,致患者病情加重,同時因下肢神經、血管分布較密集,則下肢骨折也易對其神經、血管造成損傷,對患者下肢部位的功能作用造成嚴重影響。且下肢骨折后患者需長期臥床靜養(yǎng),以減少下肢部位的活動,使骨折處的骨結構能有較好的恢復狀態(tài),活動鍛煉的缺乏,極易致患者出現肌肉萎縮、血栓等狀況,因此下肢骨折患者需有較好的康復鍛煉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作,幫助患者恢復較正常的下肢活動方式[4-5]。
1.2 早期康復訓練的概念及意義:康復訓練是指當患者出現損傷后所進行的有利于恢復或改善功能作用的身體活動,早期康復訓練顧名思義是指患者經手術治療,恢復一定運動能力后,即開始的康復訓練方式,無論是被動或主動性的進行早期康復訓練,都有利于患者患肢處的恢復[6-7]。同時就下肢骨折患者而言,由于多數患者需長期臥床靜養(yǎng),運動鍛煉的缺乏不利于其骨折處骨骼的恢復,也易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作風險。因此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計劃,使患者在靜養(yǎng)期間也能進行適當的運動,以避免其肌肉長期處于僵硬狀態(tài),避免肌力下降,幫助其下肢關節(jié)恢復較正常的功能作用,使其下肢的運動功能能得到有效改善,有效促進其患者功能的恢復速度,幫助患者保持較好的恢復狀態(tài)[8-9]。
2 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及研究進展:若早期康復訓練方式正確有效,則能對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復起到積極作用,能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因此早期康復訓練在目前也已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下面對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及研究進展進行敘述。
2.1 早期康復訓練方式:早期康復訓練方式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具體應用過程如下。術后第1天,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生命體征等進行全面的評估、檢查,并根據患者的運動鍛煉習慣,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訓練計劃[10-11]。并在術后第1天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腿部的運動,如等張訓練、等長訓練,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患肢進行被動練習,每天2-3次。術后第2天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小關節(jié)部位的被動練習,各關節(jié)部位20次,后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擴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術后3-7天即可幫助患者進行全身訓練,如膝關節(jié)處的屈曲運動等,避免患者全身肌肉都處于僵硬狀態(tài),每天1次,每次需練習20分鐘,以保障練習的有效性[12-13]。術后2-4周,即可幫助、指導患者進行坐立練習,訓練其自行坐起的能力,且護理人員需陪同患者進行訓練,以避免患者因不良的坐起方式,而致其骨折處再次受到損傷。術后第5周即可指導患者進行壓腿、負重、行走等訓練,以促進其各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速度。
2.2 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幫助下肢骨折患者盡早恢復較正常的下肢活動方式,避免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受過多影響,有效減少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作。在當前研究中顯示,接受早期康復訓練的患者,其所需的住院時間更短,患肢愈合時間更短,即通過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提升其整體的治療、康復效果,幫助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治愈骨折病癥,使其發(fā)生斷裂的骨結構能有較好的恢復狀態(tài)。同時在患者接受治療及出院后,可利用簡化運動功能評價表(FMA)、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對患者在手術后第3天、術后1周、術后1個月、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這幾個時間段內對患者的運動狀況、生存質量進行評分、評估,以了解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下肢骨折恢復情況的影響,而在陳妙鈴[14]的研究中,通過常規(guī)護理同早期康復訓練間對比可知,接受早期康復訓練的患者,其FMA評分更高,患者運動方面的能力恢復越佳,DSQL評分更低,其生存質量更好,即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幫助患者恢復更好的下肢活動方式,避免患者因骨折而對其步行、跑步等活動行為造成嚴重影響。
2.3 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中的研究進展:在早期康復訓練的研究中可知,雖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中有較好的實際應用效果,但就此康復訓練方式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訓練量,由于此訓練方式以早期功能鍛煉為主要練習原則,以達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促進骨折愈合的康復訓練目的,但在訓練量方面也需嚴格把控,由于術后患者骨折處骨結構仍處于較脆弱階段,極易致其有再次骨折現象,因此護理人員在實際護理過程中,需嚴格管控患者每天的訓練量,在早期也需以少量多次為主,以避免骨結構的再次受損[15]。其次在實際鍛煉過程中,需注意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的相結合,護理人員需合理有效地幫助患者進行患肢處的被動運動,以維持、增加患肢關節(jié)處的活動力度,有效促進其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以促進腫脹等癥狀的消退。同時再其后期的康復訓練過程中,需選擇適宜的訓練方式,以確保其早期康復訓練的有效性。即早期康復訓練對下肢骨折患者有較好的康復效果,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需對其訓練量、后期訓練方式的選擇等方面進行改善、調整,使此護理方式能適用于各類下肢骨折患者,有效提升其整體的康復訓練效果。
3 結論: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練習中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有效縮短患者骨折處骨結構的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有效促進其恢復速度。且此康復訓練方式能使患者有更好的運動恢復狀態(tài),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幫助患者恢復較正常的活動、生活狀態(tài)。同時在術后越早進行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的血液循環(huán),除使患者有更好的骨骼愈合情況外,也能有效減少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使患者能保持較好的恢復狀態(tài),有效提升其整體的治療、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