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語言文字學的視角"/>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鴻臚井刻石碑文斷句新說商榷
        ——基于語言文字學的視角

        2021-11-28 23:23:26汪澎瀾高云海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2期

        汪澎瀾 高云海

        唐鴻臚井刻石,這尊最初矗立于遼寧旅順黃金山下、刻有“敕持節(jié)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等29字碑文的駝形巨石,以其無比珍貴的文物史料價值及宣示國家主權方面的思想文化價值,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更成為了近年來學界一個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著名刻石研究學者王仁富教授早在1995年11月,針對其29字碑文的傳統(tǒng)斷句“敕持節(jié)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所提出的“斷句新說”,以其高度的“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性,聲震學林,多獲佳評,影響甚大。例如,有研究者說:原斷句“不大通順和令人感到別扭”,“王仁富先生撰文指出‘忻’字本系動詞,當‘開鑿’講,不應作為人名,并重新句讀”才解決了由原斷句導致的“公案”。(1)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第65頁。又有研究者說:原斷句“文句不暢,令人費解”,而王那樣斷句“文通字順符合文理”。(2)趙德祥:《鴻臚井石刻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3期,第14頁。還有著作在所附的“作者簡介”中評價王先生說:“二十多年潛心研究,使延續(xù)400年之久誤斷碑文舛改了唐朝使臣崔訢名字之誤得以糾正”。(3)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此外,王先生本人又在多地講學中宣傳其說;更多有許多報紙、廣電等媒體的贊譽性報道宣傳,(4)王仁富編著:《旅順唐鴻臚井刻石回歸探討》,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年,第85-98頁;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第142-221頁。其中包括受眾最廣泛、最高級別的電視媒體——中央電視臺,都在宣傳其說。(5)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于2019年11月18日至25日播出的《鴨綠江紀事》。如此等等,足見王說影響之大、之廣、之深,大有成為定論之勢。

        然而,在我們欽佩王先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求異思維之余,出于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而理性地審視此新說之時,耳邊總是不由自主地響起著名語言學研究大師王力先生的諄諄告誡之音:“從前常常聽見說某人對某一句古書的解釋是新穎可喜的。其實不能切合語言事實,只是追求新穎可喜的見解,那就缺乏科學性,‘新穎’不但不可喜,而且是值得批評的了”。(6)王力:《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17頁。據(jù)此,我們不厭其煩地讀之、味之、研之,結果發(fā)現(xiàn):王之新說雖然“新穎可喜”,但我們卻認為其是“缺乏科學性”的、是“值得批評”的、甚至是難以成立的。

        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筆者卻未見學界有專就此說提出深入商榷之文,遂使其真假失辨。有感于斯,我們特撰此小文,試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切入,在近于“一邊倒”的語境下發(fā)出“別樣”的聲音,以期助力去偽存真,并希望對唐鴻臚井刻石的基礎性研究有所裨益。是非對錯懇請包括王先生在內的學界同仁鑒之。

        那么,王先生的“斷句新說”是什么?王先生又是以何論據(jù)來論證其新說的?為說明此問題,茲將其《現(xiàn)藏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探討》一文中的有關文字摘引如下:

        筆者的拙見是:“忻”是動詞,當開鑿講,不是人的名字?!靶谩辈粦蠑酁椤按扌谩?,而要下斷為“忻井兩口”,與“永為記驗”相對。從字義上看,《說文解字》:“忻,開也。司馬法曰:‘善者忻民之善,閉民之惡’?!毙门c閉直接相對,用的就是“開”義?!靶镁畠煽凇?,就是“鑿井兩口”,這正是刻文所必記的事實。從語法上看,“忻”當動詞作謂語用,全句才符合語法?!靶谩弊稚蠑?,下余“井兩口”三字,是名詞加數(shù)量詞,缺動詞作謂語,語法上不通。井是古今一致的名詞,是詞義比較固定的基本詞匯,不適合“變通”作動詞。這就是明《遼東志》在“忻”下妄加了一個“鑿”字的原因?!靶谩弊稚蠑?,也不合于文風,這是一個主要是說明性的摩崖題記式的碑文,直白簡明是最大的特點?!?/p>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這29字刻文可斷為“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忻”是動詞作謂語,其上是主語。(7)王仁富:《現(xiàn)藏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探討》,《文物》1995年第11期,第94頁。

        一、詞義論據(jù):將最為重要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忻”字釋為“開鑿”義殊為不妥

        王文說:“忻”是動詞,當開鑿講,……從字義上看,《說文解字》:“忻,開也。司馬法曰:‘善者忻民之善,閉民之惡?!毙门c閉直接相對,用的就是“開”義?!靶镁畠煽凇?就是“鑿井兩口”。(9)王仁富:《現(xiàn)藏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探討》,《文物》1995年第11期,第94頁。忻“作‘開鑿’講,文意允當優(yōu)美”。(10)王仁富:《唐鴻臚井刻石探討》,《遼海文物學刊》1995年第2期,第58頁。這是其新說最為重要的、最具決定性意義的詞義論據(jù)。但也正是這條論據(jù),恰恰是最有問題的,因為他將碑文中的“忻”字釋為“開(開鑿)”義殊為不妥,完全不能支持其斷句新說。何以見得?讓我們先看王先生所引《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之原文。

        《說文·心部》中記載:“忻,闓也。從心,斤聲。《司馬法》曰:‘善者,忻民之善,閉民之惡?!?11)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17頁。比較王文上引《說文》可知:第一,原文是“忻,闓也”,而王文引作“忻,開也”;第二,原文中的“從心,斤聲”不見了,而王文棄而不引;第三,棄引原文中的“(忻)從心,斤聲”之后,在具體論證“忻”的詞義時又用“忻,從心從斤”(12)王仁富編著:《旅順唐鴻臚井刻石回歸探討》,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年,第54頁。以代之。

        這顯然不是一時的疏忽,因為這不是個別字句的錯訛或不當問題。從內容上看,這三者是有內在邏輯的、應體現(xiàn)一定的“用心”的:第一點引“忻”為“開也”,意在直接說明“忻”為“開鑿”義,為其新說提供最重要的詞義基礎;第二點棄引“從心,斤聲”,是因為此字形結構信息不利于其所釋詞義;第三點又用“忻,從心從斤”以代之,則明顯是為其釋義提供字形依據(jù)。

        這當然是不應出現(xiàn)的失誤,尤其是第一點。按常理說,《說文》原文明明白白地寫著是“忻,闓也”,怎會引作“忻,開也”?是因為“闓”與“開”形近(“開”在《說文》原文用的是繁體字“開”)而誤嗎?或是因為《說文》中有“忻,闓也”、又有“闓,開也”(13)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48頁?!獜摹斑f訓”的角度看“忻”是“開也”,王文因之就引作“忻,開也”了呢?細思之,我們認為恐怕都不是,因為王先生在其所有的著述中并沒有一處對此作過更正或說明。由此看來,王先生所要引用的本來就是“忻,開也”。

        我們不能說王先生是故意篡改《說文》,但王先生以其所引為據(jù)以證其說則是十分明顯而肯定的。不過,建立在錯誤引證之上的“新說”是否可信值得商榷。

        退一步說,雖然王先生所引《說文》有以上問題,作為學術研究固不可取,但如“忻”字確可作“開鑿”解,也算“歪打正著”。問題是,此“忻”字是否真的可作“開鑿”解呢?如不作“開鑿”解,又應作何解?下面我們亦以訓詁學的經(jīng)典之作《說文》為據(jù)對此試作探究并予回答。

        在季節(jié)之書《時節(jié)之美:朱愛朝給孩子講二十四節(jié)氣》里,作者形象地從造字的角度將雪解釋為凝結的雨,雨用手捧了,就是雪。“大雪”“小雪”……二十四節(jié)氣就像二十四個房間,每個房間都可以讓你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獲得大自然別致的饋贈。讀者在領略時節(jié)之美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文化與自然的聯(lián)結,感受到生命的質樸與真實。

        《說文·心部》中記載:“忻,闓也。從心,斤聲?!端抉R法》曰:‘善者,忻民之善,閉民之惡。’”(14)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17頁。“從心,斤聲”這個被王文棄引的信息非常重要,它說明“忻”之詞義當是與“心”有關之義。而最為關鍵的是這里的“闓”為何義?《說文·門部》中記載:“闓,開也。從門,豈聲?!?15)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48頁。那么,這里的“開”又是何義?是王文所說的“開鑿”義嗎?為解決這個問題,很有必要參考一下解析《說文》的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應是參閱清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在“忻”字條下注曰:“忻謂心之開發(fā)?!?1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03頁。“心之開發(fā)”,與“心”有關,與“忻,從心,斤聲”的字形正合。又如,段玉裁在“闓”字條下又注曰:“闓,開也。本義為開門,引申為凡啟導之稱。心部曰:忻者,闓也?!?1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88頁。值得注意的是:段玉裁在這里不但注出了“闓”的引申義是“啟導”,而且又緊接著注出“心部曰:忻者,闓也”,意在進一步提示說明:“忻,闓也”中的釋義詞“闓”是其引申義“啟導”之義,而不是其本義“開門”義。據(jù)此,可知“忻”字當為與“心”有關的較為具體的“啟導”“啟發(fā)”之類的意義,而非與其有別的“開鑿”義。

        這一釋義,不但可以在《說文》所引《司馬法》句中得到驗證,而且也可以從當代一些著名學者所編撰的語文辭書中找到旁證。如:湯可敬的《說文解字今釋》中將“忻”解釋為“開啟”,所引《司馬法》書證譯為“最好的事,是開啟百姓的善心,杜絕百姓的惡心”;(18)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1442頁?!稘h語大詞典》中將其釋為“啟發(fā)”;(19)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4250頁。學界所公認高水平的《王力古漢語字典》也釋其為“開導”,這一與“心”有關的詞義。(20)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305頁。盡管各種辭書所釋用詞不完全相同,但都是與“心”有關的詞義,而且其書證也都是《司馬法》書例。

        綜上說明,《說文》之“忻”不應理解為“開鑿”義,而應是“啟導”“開導”等與“心”有關的詞義。王文將“忻”字釋為不能等同于與“心”有關之“啟導”“開導”等意義的“開鑿”義,(21)“開鑿”義為“挖掘(河道、隧道等)”,“開導”義為“以道理啟發(fā)勸導”(分別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755、756頁),二者是不同的。《說文》所引《司馬法》書例“忻民之善”之“忻”,是“開啟”“開導”之義;“忻民之善”即把百姓本有的善心啟發(fā)勸導出來,并不能因為它與下句“閉民之惡”之“閉”相對就是“開鑿”義。我們認為實在是很不妥當?shù)摹?/p>

        那么,是否可將王文所謂的“開鑿”義,理解為“啟導”之類意義的“引申義”或其在碑文中的“具體使用義”,進而肯定王之新說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根據(jù)詞義的時代性和事理邏輯,也不能將碑文中的“忻”釋為“開鑿”義。

        前文已述及,從《說文》和上述所列舉語文辭書書證來看,釋“忻”為“啟導”之類意義的書證全都是《司馬法》書例,何以如此?這只要翻看一下《王力古漢語字典》就可得到明確的答案:此書把“忻”的“開導”義收入“備考”欄中,而本書體例,凡收入“備考”欄中的義項都是“僻義”?!八^僻義,指的是古書上只見一次的詞義。這種詞義,后人不再用了,而且往往很不大可靠?!?22)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3頁。這也就是說:《說文》中“忻”的“啟導”“啟發(fā)”之類意義只在《司馬法》中用過,以后就不用了,即此義在其后的語言中已經(jīng)消失了。凡認真研讀過王力先生古漢語著作的人幾乎都知道,作為治學嚴謹?shù)墓艥h語研究大師的王力先生,在講到詞義問題時他總是強調詞義的時代性問題。他說:“語言的時代性,對于古漢語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某一個字,在上古時代是這個意義,到中古可能不是這個意義了。因此,用中古的意義去讀上古的書,是錯誤的;用上古的意義去讀中古的書,同樣也是錯誤的?!?23)王力:《古代漢語常識》,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第137頁。結合上引語文辭書無一例外地只援引《司馬法》的書證來看,我們完全可以相信,《王力古漢語字典》的處理是完全正確的,即“忻”的“開啟”“引導”之類的詞義,只在秦漢以前的作品《司馬法》(24)關于《司馬法》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春秋時代的著作,退一步說,它至少應是秦漢以前的作品。中用過,這個“僻義”在以后的語言中根本就不存在了。這正如“行李”古代的“外交使節(jié)”義在今天已消失了一樣。(25)朱振家:《古代漢語》(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1頁。對此,《康熙字典》《辭?!返绒o書的處理也可以進一步為其提供佐證:《康熙字典》心部中有“忻,闓也。《史記·周本紀》中有‘姜嫄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26)張玉書等:《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378頁。較之前列舉辭書,此書書證作了更換。這反映了清代學者的一種認識:“忻”的“欣喜”義(“心忻然說”的“忻”為“欣喜”義)由于是語言中的常用義,故予收??;而“開導”義是“僻義”,故棄收。同樣,《辭?!芬参词沾恕捌Яx”。(27)辭海編輯委員會:《辭?!?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第865頁。以上均說明:遠在《司馬法》時代之后的唐代,這個“僻義”肯定是不存在的。

        既然“忻”的“開啟”之類的詞義在唐代已經(jīng)不可能存在了,從事理邏輯來說,它在唐代哪里還會有什么所謂的“引申義”或“具體使用義”的“開鑿”義呢?進而可知,唐鴻臚井碑文中之“忻”怎有可能釋為動詞“開鑿”義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語言研究是講究實證的,“不能切合語言事實,只是追求新穎可喜的見解,那就缺乏科學性”。(28)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17頁。語言事實有三:一是我們利用黃山書社出版的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中國基本古籍庫”對“中國基本古籍”進行了語言調查,沒有發(fā)現(xiàn)一例“忻”可作“開鑿”義解的用例;(29)我們利用“中國基本古籍庫”共查得5條“忻”與“井”前后連著的語料,但這5條都是轉抄此唐鴻臚井刻石碑文性質的文字,這里的“忻”都應是“崔某”的名字,而不是“忻”與“井”的組合“忻井”,所以實際上并沒有“忻”作動詞“開鑿”義解的用例。二是根據(jù)著名學者杜鳳剛先生利用首都師范大學研制、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歷代基本典籍庫》對隋、唐、五代文獻所作的語言調查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忻”作“開鑿”義解的用例;(30)杜鳳剛:《唐鴻臚井碑文釋讀》,韓樹英、羅哲文主編:《唐鴻臚井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30頁。三是除了王先生本人說碑文之“忻”作“開鑿”義解外,也沒有舉出一個“忻”字在唐代可作“開鑿”義解的實例,所以這就從事理邏輯與語言事實兩個方面雄辯地證明了:作動詞“開鑿”義解的“忻”字在唐代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作為應該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唐代高官鴻臚卿崔某,書寫碑文時怎么可能放著常用易曉的“挖”“掘”“穿”等字可選而不用,卻單單用一個他所處的唐代根本就不可能具有“開鑿”義的“忻”字來表示“開鑿”義呢?因此,碑文中的“忻”字,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可以釋為動詞“開鑿”義的。因此,僅就詞義言之,王之“新說”就是注定不能成立的。

        二、語法論據(jù):所謂“井”“不適合‘變通’作動詞”“井兩口”“語法上不通”之說未免失之武斷

        王文說:從語法上看,“忻”當動詞作謂語用,全句才符合語法。“忻”字上斷,下余“井兩口”三字,是名詞加數(shù)量詞,缺動詞作謂語,語法上不通。井是古今一致的名詞,是詞義比較固定的基本詞匯,不適合“變通”作動詞。(31)王仁富:《現(xiàn)藏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探討》,《文物》1995年第11期,第94頁。這是語法論據(jù)。該論據(jù)有兩層意思:一是“井是古今一致的名詞,是詞義比較固定的基本詞匯,不適合‘變通’作動詞”;二是“‘井兩口’三字,是名詞加數(shù)量詞,缺動詞作謂語,語法上不通”。但從邏輯上說,應是前者決定后者,即只有“井”字絕對不能作動詞用時,后者才能成立;如果“井”字可活用為動詞“鑿井”義,“井兩口”就是“打井兩口”,后者自然就不是問題了。那么,該“井”字可否活用為動詞且在句中為“鑿井”義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

        先說所謂“井是古今一致的名詞,是詞義比較固定的基本詞匯,不適合‘變通’作動詞”的問題。我們認為,此說有失嚴謹,古代漢語中,屬于此類名詞“變通”作動詞的用例并不難找到,如“生死而肉骨也”之“肉”、“以其子妻之”之“妻”等,皆屬“古今一致的名詞,是詞義比較固定的基本詞匯”,但都“變通”用作動詞了。與它們同類的“井”字,應該同樣也可以“變通”用作動詞。除了這個“類推”的理由,還有以下幾點可以佐證:

        第一,有此用例。用例可能不多,但也不應是絕對沒有。例如,曹先擢先生的一書例證為:“農作物要水灌溉,《左傳》說‘井衍沃,牧隰皋’意思是在平坦肥沃的地方打井耕作,在低濕多草的地方放牧牛羊……”。(32)曹先擢:《漢字文化漫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第160頁。按曹先生的看法,這里的“井”字是名詞用作動詞且為“打井”義。(33)《漢語大詞典》將此“井”釋為動詞“設置或劃分井田”(參見: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42頁),與曹先生的解釋有所不同。但我們認為,曹書出版于1992年10月,雖在《漢語大詞典》之前,但作為嚴謹博學的古漢語專家的曹先生應是清楚《漢語大詞典》這種解釋的,對《左傳》他也應是熟悉的,所以我們認為曹先生的看法一定言而有據(jù),是可信的。

        第二,有史料為證。明代史學家畢恭在其所著《遼東志》關于唐鴻臚井碑文的記述中的“井兩口”前加了個“鑿”字。(34)王仁富編著:《旅順唐鴻臚井刻石回歸探討》,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年,第41頁。王先生說這是“妄加”,(35)王仁富:《現(xiàn)藏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探討》,《文物》1995年第11期,第94頁。但畢恭作為一個有一定語言造詣的史學家為什么會“妄加”呢?“我們懷疑畢恭可能沒有實地考察,而是根據(jù)幾百年民間流傳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的”。(36)田啟霖:《鴻臚井刻石研究中被忽略的問題——兼試論“井兩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7年第5期,第70頁。而他在根據(jù)流傳資料整理時,一種可能是流傳的資料寫的本來就是“鑿井兩口”;另一種可能是資料寫的是“井兩口”,畢恭整理時加了個“鑿”字。但不管哪種情況都說明在記載者的理解中,“此處”都應是“鑿井”義?!熬鼻叭绻麤]有“鑿”字,其本身就必然是活用作動詞“鑿井”義。

        第三,有理論為據(jù)。從理論上說,“井兩口”作為表示某物的名詞性成分(37)一般將“井兩口”視為定語后置的、表物的名詞性結構,語法性質上相當于單一的事物名詞。且處于敘述句(38)綜觀碑文文義,它應是敘述句。中,也應把這里的名詞“井”字視為活用作動詞“打(鑿)井”義為好。古漢語語法學家告訴我們:“敘述句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語作謂語中心詞,事物名詞就用如動詞?!?39)湯可敬:《新編古代漢語》(上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第67頁。

        以上論述說明,此“井”字是有理由視為“變通”作動詞并可用作“鑿井”義的。退一步說,即使上述理由特別是第一點所引曹書之例或有不當,也不能絕對地否定“井”可作動詞“鑿井”義的結論,因為從邏輯上說,例證歸納法屬于不完全歸納推理,而不完全歸納推理所推得的結論應該是或然的。因此,在浩如煙海的語言材料中,對某種語言現(xiàn)象,即使你能舉出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無”,也不敢保證第一萬個仍然還是“無”。就“井”字而言,即使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次沒發(fā)現(xiàn)可作動詞“鑿井”的實例,但也不敢保證第一萬次還沒有。正所謂“說有易,說無難”。所以,王文所謂“井是古今一致的名詞,是詞義比較固定的基本詞匯,不適合‘變通’作動詞”的觀點未免太絕對化了。而一旦“井”字可活用作動詞“鑿井”義,由它所決定的所謂“‘井兩口’三字,是名詞加數(shù)量詞,缺動詞作謂語,語法上不通”的問題也就自然不復存在了。由此看來,此語法論據(jù)是缺乏說服力的。

        三、修辭、行文、斷句規(guī)律論據(jù):所謂“修辭、行文、斷句規(guī)律”不具斷句必然性

        王文說:從行文對仗上看?!靶谩弊稚蠑?,以三對四,不合文法。下斷,以四對四,既是行文的規(guī)律,也是斷句的慣例。(40)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第77頁。這是從修辭、行文、斷句規(guī)律等方面來論證其新說的。首先要指出的是,所謂“‘從行文對仗看’,‘以三對四’‘以四對四’”等,此說法本身是不嚴密的,因為僅字數(shù)相對不一定就是“對仗”。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所謂“規(guī)律”“慣例”等看法,更是有違于語言表達實際的,至少是以偏概全的。因為“三對四”也好,“四對四”也好,作為一般的散文寫作,恐怕并無此固化的規(guī)定。誠然,也許有的作家在寫作上有“四對四”的表達習慣,就像我們現(xiàn)在有人寫作喜用排比句一樣,但卻沒有這種所必須遵奉的“文法”。(41)駢體文以講究“駢偶”為主要特征,當不在此列。參見:郭錫良等主編:《古代漢語》(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858-862頁。所以我們看古代的散文,有“三對四”的,也有“四對四”的。就散文寫作觀念而言,古人更主張“文從字順”,強調語言的通暢;認為“文字曖昧,雖有美實,其誰觀之?”(42)韓愈:《韓愈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9頁。而應“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43)蘇軾:《蘇軾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88頁。就具體的散文創(chuàng)作而言,也正體現(xiàn)了上述美學追求。請看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的《答李翊書》之首段:

        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44)陳振鵬、張培恒:《古文鑒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第938頁。

        觀其行文,真是“尺水興波”“波瀾開闔、曲折多變”。在這里,我們感受到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是“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頭布袋”,(45)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學院、杭州大學、山東師范學院編:《古人論寫作》,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1-185頁。哪里有什么所謂的“四對四”的文法和規(guī)律呢?

        從理論和時代影響來說,鴻臚井碑文寫作之時大致還處于初唐末期,此時尚未掀起著名的古文運動,但已處于該運動的準備期。此時,已有人批評某些作品一味追求“駢儷”(即“對仗”)而致的“競一韻之奇、爭一言之巧”的寫作之風;而且從兩晉到隋,已有人追求“易駢為散”的寫法。(46)于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42頁。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上舉韓愈、蘇軾等人的寫作主張與寫作實踐,也應是這種“易駢為散”寫法的繼承和發(fā)展。由此推知,在此大背景下,處于初唐末期這一時段的刻石碑文寫作,不會一定刻意地去追求王文所說的“四對四”的表達。此外,碑文本身是一種實用性的文字,更應以明白易曉、易于傳播為要,怎么非得一定要“四對四”且要用一個極生僻的甚至唐人已“不可思義”的“忻”字作動詞呢?至于王文所說的“斷句習慣”,恐怕也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不具必然性的個人之見。斷句的第一原則是“看字句能否講通”;(47)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下冊,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684—692頁。而在兩種斷法或多種斷法均能講通的情況下,則應看怎樣斷能講得最好,這是從內容著眼的斷句原則。而斷句的目的恰是為了正確地顯示內容,使讀者易于把握內容,所以它應是第一原則。比較而言,“三對三”“四對四”等形式特點,最多只是斷句的參考,遠未上升到“習慣”的高度??傊摋l論據(jù)也是缺乏說服力的。

        四、稱謂表達形式論據(jù):所謂“稱姓略名”的稱謂表達沒有語言事實依據(jù)

        王文說:從“稱姓略名”模式上看?!胺Q姓略名”是中國古代互相間稱呼的慣例,是應讀者的修養(yǎng)和禮貌,(古代)“多以姓、以銜、以職、以字、以號、以地等來代指代稱”。(48)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第77頁。這是從稱謂的表達形式上來證明“斷句新說”成立的可能性、合理性的。如果我們沒理解錯的話,王文這里所謂“稱姓略名”模式,即指“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這樣的語言表達形式。王先生說他讀碑文“讀完‘鴻臚卿崔’,下接‘井兩口’時,幾次都讀不下去”。(49)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第76頁。但以筆者愚見,這好像沒什么“讀不下去”的,而恰恰是“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倒是應該“幾次都讀不下去”,因為它在我們的語感上讀起來實在是“別扭”。當然,我們的“語感”并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語言事實。著名學者杜鳳剛先生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表達實例,他明確地說:他“借用首都師范大學研制、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歷代基本典籍庫,對上述兩個假設(50)“兩個假設”是指“忻”作動詞“開鑿”義解和“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這樣的“稱姓略名”的表達形式。的實例,在隋、唐、五代的文獻內進行了檢索,檢索的結果也證明,這兩個假設是不能成立的”。(51)韓樹英、羅哲文:《唐鴻臚井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30頁。這說明,語言中實際是不存在王文所謂“稱姓略名”模式的;而且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忻”應是“崔”的名字,而不應下斷為“忻井兩口”。需要指出的是,王文所列舉的“崔鴻臚”“崔公”等,實際上并不是王文所要說的那種真正的“稱姓略名”形式,與他所要證明的“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并不一致。應該說,王文所舉“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52)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第77頁。這個例證,倒是作者所說的那種表達形式,但僅此孤例,而且又是晚于唐代幾百年的明代作品,不足為據(jù)。

        五、《新唐書》中“河南法曹參軍崔忻”生年論據(jù):因重名的客觀存在而不足為憑

        針對學界的“崔忻說”,(53)指“把‘忻’看成崔的名字、‘忻’字應該上斷”的傳統(tǒng)觀點。王文又舉出一個“重要”的證據(jù):《新唐書》中有個“河南法曹參軍崔忻”,公元714年“鑿井刻石”時此崔忻還未出生,所以“鑿井刻石”者不可能是崔忻。(54)王仁富:《日本皇宮里的唐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第70-73頁。我們認為,此證據(jù)也不足為憑,道理很簡單:難道因為有個“鑿井刻石”的人叫“崔忻”,就不允許有崔姓人家后出生的人名叫“崔忻”嗎?反之,難道因為后代有人叫“崔忻”,就可以否定前代“崔忻”其人的存在嗎?吉常宏等編著的《古人名字解詁》中就收有兩個“王毅”,且都是元代人。(55)吉常宏等編:《古人名字解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第26頁。難道因為元代有叫“王毅”的,就不承認后代“王毅”的存在嗎?反之,能因為今天有叫“王毅”的而否定古代王毅的存在嗎?文字的有限性和命名理念的趨同性,導致古今重名者多矣!因此,此“重要證據(jù)”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說服力。

        六、結語

        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凡立新說,如果顯得費力甚大,或通于此處而不通于他處,或新說雖立而舊說依然不曾為有力的證據(jù)所推翻,那么這種新說都是值得懷疑的?!?56)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2頁??v觀上文論述,不難看出,王之斷句應該正是范老所否定的這種“值得懷疑”、甚至根本就是不能成立的所謂“新說”;而“舊說”即碑文的“傳統(tǒng)斷句”,至少現(xiàn)在“依然不曾為有力的證據(jù)所推翻”,所以至少現(xiàn)在看它應該是沒問題的,即29字碑文仍應斷為:“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靶谩弊植皇亲鳌伴_鑿”義解的動詞,而應是“崔”的名字。

        那么應怎樣解釋《舊唐書·靺鞨傳》中的“崔訢”呢?就目前我們掌握的材料和認知水平而言,我們認為刻石之“崔忻”與《舊唐書》之“崔訢”應是同一個人;“訢”與“忻”只不過是“同名異寫”而已。(57)古今“同名異寫”者實不乏其例。且“、欣、忻”“三字音同義近,實同一詞”(參見:王力等編著:《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266頁),再酌之以其他資料(如王力的《同源字典》、高亨的《古字通假會典》及《舊唐書》所記崔出使渤海王國史料等),可知“訢”與“忻”只是“同名異寫”的問題。杜鳳剛、田啟霖等先生也主此說(參見:杜鳳剛:《唐鴻臚井碑文釋讀》,韓樹英、羅哲文主編:《唐鴻臚井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35-336頁;田啟霖:《鴻臚井刻石研究中心被忽略的問題——兼試論“井兩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7年第5期,第73頁)。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久久综合久久88|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 国产中文制服丝袜另类|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在线| 国产黑丝在线|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专区路线一路线二网| jizz国产精品免费麻豆| 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网站|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国产精品制服|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丝袜美腿 |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国产自产拍夜夜嗨|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av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91亚洲国产三上悠亚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麻花豆剧传媒精品mv在线|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少妇按摩高潮玩弄|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孩交| 精品厕所偷拍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熟女精品—区二区蜜臀| 麻豆国产成人AV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日韩在线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