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如歌,萬物齊吟,南風暖窗,桃紅李白。如此明媚的春日,我避開塵世的喧囂,取道溫州平陽余思坑,尋訪百年隱市余思坑。
余思坑(又名俞施坑),緣于民國《平陽縣志》的“俞施坑有小市”之說。市者,隱也。我想一個被當?shù)厝藨蛑o為土著部落的小山村,卻有著五代愿齊開基的吉祥寺和著名詩僧木魚法師的足跡,由是,這“小市”確是值得探訪了。
從平陽縣城出發(fā),往南雁蕩山深處走去,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了一個U字形山谷,這就是余思坑了。下了車,迎面是一座宮殿式重檐三層廊橋,叫開泰廊橋。開泰廊橋如一條巨龍橫跨在一條寬闊的小溪上。橋欄、座椅和橋頂皆用木頭做成,一律以紅為底色,鮮艷奪目。橋頂?shù)窨逃懈畸愄没实谋诋?,在橋上走,恍若走在頤和園的長廊。據(jù)說這原是一座石板橋,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七月初三,一場颶風暴雨,山洪暴發(fā),一夜之間,石板橋就無影無蹤了。直到二〇一一年九月,由民間集資重新修繕,才建成如今的開泰廊橋。
站在橋上,憑欄遠眺,整個余思坑盡入眼簾,一排排的房子一面臨水,一面靠山。從風水學(xué)的角度看,屋子后是山,有靠山;門前是水,水生財。從養(yǎng)生的角度來看,有山有水,對人的心和肺有極大的益處,可見余思坑人既懂風水也很講究養(yǎng)生。
溯流而上,沿著溪邊的石板路往村里走,春日的余思坑,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盈滿詩意。溪流是由五條小溪匯合而成,溪流清澈見底,可以看見水底的游魚。此地偏僻,游人稀落,倒增添了幾分清幽古靜。不經(jīng)意間,就到了村尾的通瑞硐橋邊。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很特別,是用石縱聯(lián)砌而成的單孔八字形石拱橋,沒有橋墩,也不用水泥砂漿,橋面鋪著石塊,兩邊用石壓邊。通瑞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歷經(jīng)幾百年的溪水沖刷,依然固若金湯,我不禁為余思坑先輩能工巧匠的智慧慨嘆!
余思坑從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建村到現(xiàn)在有五百四十年的歷史了。村子四周古道縱橫,貫通大壟嶺、洗馬嶺、樟山嶺、旱田嶺、余山嶺、庵基嶺、廿畝嶺、半嶺宮嶺。如今我腳下的每一步,或許就重合了五百多年前的腳印呢。
余思坑的風貌保留著原始古樸,沒有飯店,更沒有客棧。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我們敲開當?shù)匾粦羧思遥f明來意。主人非常熱情,給我們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有燜芋頭、燜山坑大鯉魚、炒花蟹、炒年糕等地道的本地菜。炒年糕,我可是平生第一次聽說,覺得特別好奇,況且過年也過去好幾個月了,怎么還有年糕吃,不會變質(zhì)嗎?主人見我有疑慮,便告訴我,他們的年糕是用稻草灰浸泡過,保鮮期很長,能達半年之久,比用冰箱保存更有風味和持久。我用筷子夾了一塊炒年糕放進嘴里,入口松軟,鮮美爽口,滑而不膩,還有一股淡淡的稻香味。
一方水土一方民,真沒想到,藏在深山野嶺的村民,卻有著如此的智慧!
余思坑以俞氏和陳氏為兩大主姓,俞氏始祖在俞思坑更是有著引以為豪的歷史淵源。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記載,黃帝時有名醫(yī)跗,其醫(yī)術(shù)高超,精于腧經(jīng)之治,為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經(jīng)脈理論的奠基人。
“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痹诎倌觌[市余思坑行走,我心安然。
作者簡介:羅捷媚,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散文選刊》《作品》《海外文摘》等省級以上刊物,出版有《吾鄉(xiāng)吾村》等三部散文集。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