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內(nèi)蒙古奈曼旗青龍山學區(qū)中心校,內(nèi)蒙古 奈曼旗 028316)
臺灣的現(xiàn)代作家中,尤其喜歡林清玄,尤其林清玄的散文。初次接觸林清玄是在中學的課本上,由于喜歡,所以迷上了,漸漸的各種渠道讀到了他的一些散文,不免被他的作品一次次感染。
林清玄的作品儒雅清新,浸染著佛家的悲憫情懷,充滿禪意和哲理,閃爍著智慧之光,是散文,又像詩,可以說是詩意的散文。他永遠那樣娓娓道來,就如慢板的歌唱,余韻裊裊,動人心魄。
寶石中的哲理,哲理中的寶石,這是我對《心里的寶玉》的總體印象。短文不長,簡潔質樸,結構也很簡單。然而,文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令人贊嘆!
文章伊始,作者并沒有急于點出主題,而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通過這個動人的故事,給文末闡述哲理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故事里的兩位主人公,一個急于學玉,一個卻慢條斯理的講述歷史、風土人情、哲學思想、甚至生命情操??此苾烧吆敛幌嚓P,其實兩者關系密切。正如作者所說:“一個人不可能什么東西都不懂,而獨獨懂玉的,因為玉的學問與歷史、文化、美學、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關系。而這個世界的學問也不是有用、無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認識玉需要每天把他握在手里,長期感覺體驗。和認識人生同出一理,要想真正認識人生,需要無數(shù)坎坷磨難,無數(shù)次的切身體驗,才能對人生產(chǎn)生深刻的認識。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通過例舉,充分揭示了這個故事所蘊涵的哲理。
“沒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無法了解解脫的重要。
沒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綁的人,不能體會自在的可貴。
沒有體會過悲哀的困局的人,不會知道慈悲的必要。
沒有在長夜漫漫中啼哭過的人,也難以在黎明有最燦然的微笑?!?/p>
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最想得到解脫;深陷于欲望的捆綁的人最想得到自在;體會過悲哀的困局的人最想得到慈悲;在長夜漫漫中啼哭過的人最想得到黎明時的微笑。而沒有這些人生體驗,就沒有解脫、自在、慈悲、微笑的真正感覺。也如作者所說:“人生就好像手中的一塊玉,如果沒有握過許多泛泛的石頭,就不能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貴了?!?/p>
作者筆下寶石的故事蘊含的哲理是深刻的,對人生,人性作了深刻的反思,這一切都建立在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驗之上。這些哲理所以是哲理中的寶石。
文章的最后一個部分,作者用一句話對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做了總結?!八?,要學玉的人,應該先認識人生?!比松裼褚粯用利?,作者教會了我們認識人生的道理。
這篇文章清新如一縷陽光,質樸的沒有一絲華麗,哲理深刻,像一溪潭水,深,清,且又潺潺作響。
《野姜花》以野姜花為線索,追尋溫馨的記憶,人生的溫暖以及淡淡的傷感,構成了本文的主色調。人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令讀者極易產(chǎn)生共鳴的一篇佳作。
“在通化市場散步,擁擠的人潮中突然飛出來一股清氣,使人心情為之一爽;循香而往,發(fā)現(xiàn)有一位賣花的老人正在推銷他從山上采來的野姜花。”
開篇點題。擁擠的人潮中,飛來一股清氣,令人意外,所以令人為之一爽。且野姜花來自山野,出自老人,浸透著泥土的氣息。老人的出現(xiàn),似乎和人生的回憶也息息相關。
買花的人可能是愛花的,愛花或許是對青春的回憶,或許是對美好的留戀。作者買了十把委實不少,或許人生的感慨更多。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就像聽一首老歌,歌去音留,韻味深長。比方貼切形象,頓時使文字生動起來。
歲月像蝴蝶飛過、像小舟流去,透出作者對時光匆匆的感慨,一絲傷感,表露無疑。這個時候,野姜花這個白色精靈勾起了作者對過去的回憶。花香還在,人已茫茫。
“記憶如花一樣,溫暖的記憶則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會放散?!?/p>
這里作者點出主題,寫花香,其實是寫記憶。在寒冷的夜晚,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這縷清爽的花香,這份溫暖的記憶,就是作者的精神世界。每個人亦是如此。在某個人生的節(jié)點,這份難以忘懷的溫暖或許就是我們生存下去的理由。
“我把買來的野姜花用一個巨大的陶罐放起來,小屋里就被香氣纏繞,出門的時候,香氣像遠遠的拖著一條尾巴,走遠了,還跟隨著。我想到,即使像買花這樣的小事,也有許多珍貴的經(jīng)驗?!?/p>
這一段看似是作者把買來的野姜花用一個巨大的陶罐放起來,希望永遠香氣纏繞。其實是再寫記憶,那拖著一條尾巴的是記憶,還跟隨著的是記憶。而且記憶中除了溫馨,也有許多珍貴的經(jīng)驗,是人生的精華。十束野姜花卻用了一個“巨大的陶罐”,作者的心理對記憶的珍視可想而知。
“有一次趕火車要去見遠方的友人,在火車站前被一位賣水仙花的小孩攔住,硬要叫人買花,我買了一大束水仙花,沒想到那束水仙花成為最好的禮物,朋友每回來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說:“沒想到你這么有心!”
本不情愿買花,卻不成想成了朋友的意外之喜。這束水仙花成了朋友美好的記憶,成了朋友間情誼的見證。這一事件的描述,和下一段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九朵玫瑰,令朋友感動的哭泣,甚至怕花凋謝把玫瑰連著花瓶冰在冰箱里。這一段和上一段的這兩件往事,恰恰說明對人生的追憶是人類的共性。不僅僅作者,每個人亦是如此。時光匆匆,舊人已去,往事難尋,只剩下記憶,并從記憶中感受人生的溫暖。
作者每天買一串玉蘭花成為習慣,每天活在溫馨的記憶之中。賣花老人,朋友,小女孩,其他的許許多多,雖然天涯相錯,但是花香,記憶,卻成為永遠。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東部的東澳鄉(xiāng)旅行……”
之所以印象最深,和作者第一次的買花有關,又是山野氣息,淡淡的香氣,那次是老人,這次是孩子。海是湛藍的,美麗;百合是潔白的,美麗;記憶是溫馨的,美麗。這個段落很自然地照應了文章開篇的段落。
感謝那些賣花的人,因為花魂,作者和他們有了靈犀一點。那份彼此的溫暖,是人生難得的記憶。
林清玄的這篇《野姜花》,讀后遐思無限,久久不能忘懷。
馬櫻丹是凡中極品,所以常常不被人理解,然而依然故我,終于盛開于城市;卓爾不群出類拔萃的人,所以常常顯得另類不被別人喜歡,然而堅持自己,終于被廣眾而接受。林清玄的《馬櫻丹翻身》,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哲理。
馬櫻丹繁華美麗,與城市的繁榮形成一幅完美的圖景。但是因為它蔓生于田野、坡地與林間,是鄉(xiāng)間極為粗賤的花,不被人喜歡。而今馬櫻丹遍布人行道,當然令作者十分驚奇。馬櫻丹的過去和現(xiàn)在,是一個美被發(fā)現(xiàn)被認可的過程。過去和現(xiàn)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開篇先揚后抑,引人入勝。
像馬纓丹這種花,在臺灣鄉(xiāng)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既不會被植于花園,也不會被種于庭院。
與馬纓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歡,又叫作“馬纓花”,待遇是大有差別的。鄉(xiāng)下人認為,有如煙火盛放的金合歡,充滿了喜氣;而同樣盛放如煙火的馬纓丹,則充滿了穢氣?!?/p>
馬櫻丹和金合歡,這三段的著墨,是一組鮮明的對比。同樣美麗,待遇卻大不相同。一幅對比的圖畫,道出了人生。
“馬纓丹不管別人的眼光,自興自謝,猶枯猶榮。”
短短的一行字,然而十分重要。馬櫻丹并不因為別人的喜歡和厭惡改變自己,我們從這短短的一行字中看到了堅持的力量。
馬櫻丹真的粗賤嗎?非也。只有粗賤的人看它才是粗賤的。在高尚的有品味的人眼中,馬櫻丹是美麗的,美麗無比,不禁因美而癡了。讀到這里,我們感覺到馬櫻丹就是作者,作者就是馬櫻丹。馬纓丹只有天地,沒有是非,在生長環(huán)境中,馬櫻丹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絕不因為別人的喜歡和厭惡而該改變自己。馬櫻丹的精神,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感人肺腑。
“在城市里,我經(jīng)常漫步于馬纓丹盛開的街頭,這使我感到喜悅,也感到澄明。喜悅的是,馬纓丹終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賞到馬纓丹的美,趨近一聞,它有獨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強調風格與自我的城市,馬纓丹的確是風格獨具、自我強烈的花?!?/p>
馬纓丹終于翻身了,因為它的風格獨具,因為它的自我強烈。如果沒有獨具的風格,沒有強烈的自我,馬櫻丹在人們眼里或許依舊是那束粗賤的花。人生堅持自我,馬櫻丹給了我們啟示。
“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時間與空間的對待并不是單一而絕對的……”
這一段,作者敘述了自己悟出的哲理。時間與空間的對待并不是單一而絕對的,是可以改變的。就像先賢們起初并不被人們認識,而后成為人們心中的圣賢一樣。堅持美與價值,光輝就會確立起來,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不同的結果,均來自于堅持。只要自己是美麗的,只要自己是有價值的,堅持下去,終會被世界所理解。
“內(nèi)心澄明的人,不會為一時一地的評價,或一時一地的曲解,而改變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飛越,萬里孤鴻,在旅途上,人們往往要從縹緲的鴻影、雪泥的鴻爪去意見鴻,…但能意見者眾,能意會者寡:能一瞥者多,能驚鴻者少?!?/p>
能意見者眾,能意會者寡;能一瞥者多,能驚鴻者少。因此,內(nèi)心澄明的人,不會為一時一地的評價,或一時一地的曲解,而改變自己美好的初衷。作者給了我們?yōu)槭裁磮猿肿晕?,絕不改變美好初衷的理由。
文章最后,作者重筆潑墨,對馬櫻丹的品格進行了贊頌。馬櫻丹非凡,美麗,清雅,能站在都城最熱鬧的街頭,與人心心相印;無人欣賞,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與天地精神相照。第一人稱的寫法,讀來很親切,真實。既是在說馬櫻丹,也是在說自己。
縱觀全文,對比襯托,比擬,排比等的運用,為文章增色不少。對比和襯托,扣住了馬櫻丹的美好品質;比擬,賦予了馬櫻丹非凡,美麗,清雅的品格,寫出了馬櫻丹精神品質的美好;排比,寫出了馬櫻丹美好品質的同時,增強了文章的音韻美。
自由的思想,無邊的創(chuàng)造力,是文明世界的本質。然而,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往往由于私欲,利己等等的束縛,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從而喪失了人類本身具有的無邊的創(chuàng)造力。心里的天鵝,象征著思想的自由和無邊的創(chuàng)造力。林清玄的這篇《心里的天鵝》,對此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對人類文明世界發(fā)出了真情的呼喊,是一篇醒世之作。
孩子是率真的,他們有許多未知的東西,現(xiàn)在的天鵝怎么不會飛呢?從孩子的疑問入題,別有新意。孩子的不理解,也反襯出現(xiàn)實的文明世界的某些弊端。而且這些弊端,勢必影響到孩子,影響到未來,貽害無窮。
三種飼養(yǎng)天鵝的方法,沒有哪一種文明。羽毛剪掉,綁住翅膀,以及縮短池塘,那些飼養(yǎng)天兒的貴族們用這種方法滿足著自己的私欲,炫耀著自己的所謂財富和品位?,F(xiàn)實社會中,許多人的命運和這些被飼養(yǎng)的天鵝同樣命運,他們被剝奪了思想的自由,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而那些扼殺了別人的人,私欲永無休止。這和文明的世界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盧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鵝,游到木橋邊向游客乞討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滿感慨,這些在湖邊乞食的天鵝,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經(jīng)自由的飛翔嗎?
古書里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意思是說:“像燕子麻雀這種小鳥,怎么能了解天鵝飛行的壯志呢?”這句話成為一種諷刺,因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飛翔,天鵝卻由于人類的私心,變成不能飛翔的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