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圓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廣州 510545)
習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談到:“我們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文化強國的建設提升到了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高度,紅色文化資源是帶有紅色印記的文化資源,具體指黨和群眾在革命各階段形成的寶貴文化,既有可以觸摸的文化遺跡,也有內化后的精神品質,屬于特殊的文化存在體[1]。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獨特的功能和強大的教育意義,是貫徹課程思政的重要文化資源。未來屬于青年,民族復興大業(yè)寄予青年。青年大學生肩負著祖國未來發(fā)展的大任,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教育氣氛、傳承紅色文化教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文化的重要傳播地,高校在傳播文化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在意識形態(tài)架構日益重要的今天,將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鑄魂育人意義。將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當中也是我國在建構文化強國的一次重要創(chuàng)舉,能更好的將紅色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課程思政理念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的始終,這是對紅色文化的后續(xù)發(fā)展,也是對思政教育本質的繼承與發(fā)揚。同時,高校思政課的主課程有《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2021 年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1 年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 年版)》、《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 年版)》等課程中都有大量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跡、革命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教學內容。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 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為例,書中前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都有體現(xiàn)紅色文化的教學內容。由此說明,紅色文化無論就其本身內容還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來說,都充分說明了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據(jù)調查,當前高校所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許多大學生只是出于期末考試的目的,為的是拿到這門課程的學分,并沒有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入腦理解、入心感受,更談不上對其中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最大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懷,具有重要的鑄魂育人意義,這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紅色文化的學習與理解,也是課程思政的本質意義所在。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和時代的發(fā)展,對于紅色文化的學習和傳播逐漸被忽視。在課堂教學中往往由于聯(lián)系不夠到位,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往往沒有與實際相結合,光從教師課堂上口述和思政教材課本上的描述是難以真正地感受到紅色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心靈震撼和感染,紅色文化的科學價值難以彰顯,形式死板往往無法對紅色文化產生真正的認同感和熱愛,容易造成形式主義,也無法體現(xiàn)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紅色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價值也就無法得到真正的發(fā)揮。2005 年中宣部、教育部頒發(fā)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 號),強調“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此后,許多高校都開設了思政課的實踐課程及課程實踐報告的撰寫,但是報告的效果確并不是很理想,也沒有從根本上加深學生們對紅色文化的歸屬感。作為一名中國人,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我們必須要正視現(xiàn)階段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現(xiàn)狀,并要勇于面對問題,繼續(xù)發(fā)展中國的紅色文化資源[2]。
紅色文化發(fā)展的前景富有無限生命力,紅色文化教育中所培養(yǎng)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包含的中國革命觀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值得借鑒和值得研究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資源。紅色資源的優(yōu)勢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與紅色革命歷史事實進行對話,與中國共產黨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對話,讓大學生在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信服的事實面前親自去感知和體驗[3]。學習紅色文化能使大學生牢記革命歷史、發(fā)揚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的現(xiàn)代化強國賡續(xù)精神血脈。紅色文化在中國思想文化架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她的發(fā)展前景往往擁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和教育價值。一方面,就社會價值而言,紅色文化教育的開展會增加人民群眾對于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歸屬感,依托政府的主導,紅色文化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具有強大的引導力,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就教育價值而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夠實現(xiàn)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思想認識與實際行動的雙向提升。教育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雙向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雙向運動中,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性,在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堂教育中,自覺做到學思悟相融合。作為教育客體的學生不是被動灌輸知識,努力做到學習紅色文化知識、參觀紅色舊址,從革命傳統(tǒng)中感悟紅色精神指導實際行動,自覺做到認知行相統(tǒng)一。
作為社會思潮和輿論的主陣地,傳播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丟失傳統(tǒng)課堂教學這一利器,紅色文化中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與思政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在思政課教學中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要進行深入挖掘,適宜地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教學資源,能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從而進行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
1.做到因人而異和因時而異
因人而異就是根據(jù)每個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實際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為區(qū)分,具有針對性的、指向性的為大學生實施不同的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因時而異就是要做到紅色文化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時期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內涵,只有充分了解到每個時期紅色文化所對應的內涵才能夠以史為鑒,展望未來,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紅色文化歷史觀相結合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2.思政課教師要逐漸轉變對學生的教學觀念
教學中注重方式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運用教學知識探索情景式教學、引導式教學、研究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方式,把握好知識性與趣味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之間的平衡。同時,教師也可以大膽嘗試情境式教學法,如帶學生們到實地去參觀紅色舊址,在參觀的過程中進行充分討論、互相交流,以加深對于思政教育中的紅色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強大的情感沖擊力、心靈震撼力、精神感染力,學生自己親身體會后才能夠更好的將思想和理論相聯(lián)系。如果不方便去現(xiàn)場參觀,教師也可以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將信息化教學和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如播放電影或圖片,讓學生也能形象地掌握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
校園文化主要以校園為文化傳播空間,以學生為傳播對象,以育人為價值載體,以校園精神文化為核心要素,具有感染力強、潤物無聲、感受性廣等特點,能夠對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價值理念、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產生深遠持久的潛移默化影響。紅色文化的底蘊豐厚,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理論。紅色文化加入校園基礎文化建設中,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紅色文化教育意識形態(tài),有利于增強思政教育的育人性和感染性。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往往體現(xiàn)和影響著一個高校的學風,在統(tǒng)籌學校的基礎建設過程中可以將紅色文化與校園的基礎建設相結合,以此來烘托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1.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如在學校道路周圍設置紅色宣傳專欄并鼓勵學生踴躍投稿,還可以在校園中樹立革命英雄人物的雕像,甚至可以創(chuàng)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紅色文化校史館供校內外人群參觀,在黨和國家重要的節(jié)日期間進行適當?shù)牟贾?,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感,不斷提升個人素質,規(guī)范日常的行為。
2.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如可在學校官網(wǎng)進行紅色新聞的傳播,還可以邀請革命英雄人物作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專題報告講座活動,或者舉辦紅歌歌唱比賽,讓學生們重溫革命年代歌曲,增強學生的斗志。這些活動的舉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促進紅色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都是能將校園自身的基礎設施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有利方式,從而能夠渲染學風和學習氣氛,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沉積下來的歷史文化,本身就具有實踐性,是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實踐陣地,為探索實踐式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要將社會實踐與紅色文化聯(lián)系起來。
1.制定紅色文化實踐教育機制
加強對大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經費投入,通過制定完善高校紅色文化實踐教育機制使紅色文化實踐活動規(guī)范化、制度化、標準化、常態(tài)化。同時,切實提高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方案的可操作性,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使制度的執(zhí)行力度、教師的教研力度、學校的支持力度、學生的接受力度保持活力,確保教育實踐活動的規(guī)范有序和高效化。
2.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
高??沙浞滞诰驅W校周邊區(qū)域的紅色文化資源,將以學校思想文化教育為根基的紅色文化教育擴展到社會實踐之中,大學生的紅色社會實踐是大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充分貫徹紅色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影響到大學生的為人處世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高校可以設立實踐學分,通過與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簽訂協(xié)議等方式,建立紅色實踐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校園內外和課堂內外的實踐教育基地,開啟“親身體驗式—開放教育式—共同研討式”紅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培養(yǎng)大學生對與紅色文化的興趣、增強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時候強化國家對青年的使命。在此背景下,高校應將紅色文化引入思政教育,豐富思政理論與實踐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思政理論與實踐教育形式,增強思政理論與實踐教育的時代感召力,從根本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使青年大學生能肩負祖國的復興大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