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外“春秋決獄”研究略述

        2021-11-27 22:13:53朱宏才
        攀登 2021年4期
        關鍵詞:儒家法律研究

        朱宏才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青海省行政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1)

        國外學者關于“春秋決獄”的研究情況,根據目前所搜集到的文獻看,大體上分為日本學者、美國學者和歐洲學者三個部分。其中,日本學者用功最多,有較為精彩的學術觀點。美國的相關研究中,余英時和陳啟云見解獨到。歐洲學者深入研究者比較少,亦未見到新穎的學術觀點。

        一、日本學者

        日本學者中研究“春秋決獄”者,有鈴木由次郎、日原利國、仁井田陞、田中麻紗巳和富谷至等。①截至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日本學者的學術觀點進行總結、研究中引用他們的研究成果較少見到。

        臺灣學者的相關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參考。林詠榮、黃靜嘉、黃源盛和盧瑞容等在研究“春秋決獄”時,透露的日本學者的相關信息,我們以此為參照略而述之。②

        (一)鈴木由次郎

        鈴木由次郎是日本學術界較早考察“春秋決獄”的學者。綜合目前所擁有的資料看,在學術成果中見到其相關研究有三處:一處是黃源盛在《兩漢春秋折獄“原心定罪”的刑法理論》一文的注釋③中提到,關于“春秋決獄”的研究論述“較為可觀者”,除了林詠榮《春秋決獄辨》、高恒《論“引經決獄”》和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外,還有日文論著,包括鈴木由次郎《董仲舒の“春秋治獄”をめつぐて——支那古代の刑事判例集》③。另一處是黃靜嘉在《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一書第20頁的注釋②中,分析董仲舒的“春秋決獄”案例“放麑”時,對于動機的說法,除引沈家本的看法之外,還引了鈴木由次郎的觀點,“日本學者鈴木由次郎有異說,認應解為宜處徒刑,蓋以徙為徒也。參見《春秋治獄をめつぐりて》,載《法新學報》(日本),第五十七卷,第十號,1950”。④還有一處,是談到“武庫卒盜弩”案例時,黃靜嘉說,“甲于武庫行盜,因弩弦異處,而未得弦,其行為仍構成盜武庫兵罪”,在注釋中又說,“鈴木由次郎:《春秋治獄をめつぐりて》,對此段引文,標點不同,作‘……弩蘗、機郭、弦軸異處,盜之,不至盜武庫兵’。認其原意為主張不構成(或尚未臻于)盜武庫兵罪。然究其上文讀之,似非原意。其上文引闌入者髡,即主張從嚴解釋;后文,則對從嚴解釋,持懷疑態(tài)度”。⑤

        據此,我們初步認為:在“春秋決獄”的學術梳理中,應該進一步了解鈴木由次郎的學術成果。目前而言,投入精力全面分析、研究“春秋決獄”具體案例的學者不多,除林詠榮、黃靜嘉、黃源盛、盧瑞容、張永鋐和香港學者潘武肅等之外,鈴木由次郎是一個代表。

        (二)日原利國

        日原利國也有相關研究。1959年10月,在日本召開的“法制史學會研究大會”上,其提交了專題研究“春秋決獄”的學術報告,題目是《漢代の刑罰におけゐ主觀主義》。他在報告中指出:“關于漢代刑罰的主觀主義,和所謂的春秋之義是可以相提并論而無法分離的。”⑥此后,其又寫了一篇名為《春秋公羊學の漢代的展開》的論文,文中再度重申關于《春秋公羊學》在刑法理論上是屬于主觀主義的觀點。后一篇文章,收入其《漢代の思想研究》一書,由東京研文社1986年出版。⑦對于前一篇文章,盧瑞容有引用,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研究信息。在論到動機論的刑罰特色時,盧瑞容說這種輕易導致“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動機論”主張,誠如日原利國所言:“‘給予裁判官過多自由裁量的余地’,不免濫用國家權力,而走上嚴刑重罰之路。”⑧這說明,日原利國對“春秋決獄”的實質,是有自己的看法的。這個看法,與國內一些學者的看法是相通的。

        根據黃源盛的看法,日原利國的《春秋公羊傳の研究》第三章標題為《心意的偏重——關于行為的評價》,其內容也是研究“春秋決獄”的,核心觀點為主觀心態(tài)與客觀結果的動機問題。其文章中有三處提到了日原利國的研究成果,我們梳理出來,可供進一步考察。一是復述其觀點。為了盡量尊重原意,不歪曲黃源盛的意思,原話抄錄于此:

        在倫理學上,動機與結果是行為的兩個契機,具有“二而不二”的辯證關系。但是,在道德價值的判斷上,重視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與重視行為外在事實的這兩種立場,并不是不可區(qū)分的。換個角度說,前者是根據行為的基礎,也就是依據動機或意圖是否符合道德法則加以評判;后者則是考慮行為的實害結果,要求對行為負責。⑨

        二是直指“春秋決獄”。黃源盛引日原利國《春秋公羊傳の研究》的相關表述,來分析動機與意圖,是直指對于“春秋決獄”的核心而言,用以闡述“原心定罪”這個問題的。三是直接引用原文。其直接引用日原利國的原話,是在文章第四部分“公羊學派影響下春秋折獄罪行適用的特色”之下,第二個標題“倫理義務與法律責任的牽混——未然之罪應如何論處?”這個研究內容之中。黃源盛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春秋之義的‘原心定罪’原本有著善良的立意在,它固然主張應追溯未然犯的惡劣動機或不良意圖而認定其有罪,卻也主張應探究已然犯的良善動機而斷其無罪或輕刑其罪。但關鍵在,司法者在實際運用此項原則時,兩者間的比重是否同等重視?”對于此問題,黃源盛接下來引用原話進行評論:“日原利國說:‘春秋之義的變質,不外是受到公羊學的歪曲影響’,此話或有太過責怪公羊之嫌,卻也有幾分道理在。”⑩我們忍不住要問,道理在哪里?道理在于過分強調動機的主觀性,就會糾纏于此,而很少顧及客觀事實和法律條文。甚至完全脫離法律,在司法實踐活動中自說自話,形成法律之外的判決而嚴重影響法律判決的實際效用,從而降低法律本身的真正作用。這樣,用黃源盛話說,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不問行為與結果,只講動機與意圖,是容易陷入‘以理殺人’而出入人罪的情境,只不過,這果真是董仲舒倡議春秋折獄的初衷嗎?”從這些引述和以上日原利國的觀點來看,黃源盛對日原利國關于“春秋決獄”的分析及觀點比較認可。近年來的研究中,朱藤也指出:日原利國對《春秋公羊傳》重視“心意的思想特點”有“極為精彩地論述”。由此,日原利國的研究值得重視。

        當然,日原利國的研究也不是無懈可擊的,有兩點應該引起研究者注意:其一,池田秀三說:“日原大概是無意識的,我們客觀地說,本書是從漢代春秋公羊學的視點來看《公羊傳》的,這一感覺難以否定。換言之,尚且存在著從漢代思想研究的框架中分析《公羊傳》這一不足?!币簿褪钦f,在研究《春秋》時,日原利國可能存在著以漢代思想為主的先入條件了。不過,對于日原利國的研究而言,由于“春秋決獄”大行其道是在漢代,應該自有其道理。其二,盧瑞容說:“日原氏謂:‘春秋之義的變質,不外是受到公羊學的歪曲影響’,此話或有太過責怪公羊學之嫌,但是對于‘未然’實施懲罰,這確實是漢代以后才有的事?!?/p>

        (三)仁井田陞

        根據黃源盛的看法,仁井田陞直接研究“春秋決獄”及其相關問題,并對“原心定罪”有研究心得。作為仁井田陞的研究心得之一,可以在盧瑞容的一篇研究“春秋決獄”的專題文章中,窺到一斑:“不以行為的結果為據,卻根據行為的動機、意圖,來判定是否有罪。這一點,純粹就法理學的觀點來看,的確是頗能救濟犯罪者的過失行為及刑法的僵硬條文的?!彼?,盧瑞容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中那個誤殺父親的案件來看,所援引的“春秋之義”是“原心定罪”,根據董仲舒的解釋,這是無心之過,人犯無罪。據此,盧瑞容進一步指出:如果能按這條路線發(fā)展的話,則“原心定罪”就確實是無限美好的法則,它能充分體諒犯人的犯罪困境或無心之過。這才是仁井田陞所贊美的“在重視心意中,能深入觸及犯罪及刑罰的本質”。

        不過,對于仁井田陞的研究,香港學者潘武肅提出了批評,認為其對“春秋決獄”的討論“甚為簡略,而且了無新意”。

        (四)田中麻紗巳

        盧瑞容在自己文章的前言中談到“春秋學”和“春秋公羊學”后,說一般涉及“春秋決事”的論著,大抵認定董仲舒在這個“春秋決事”風氣的形成中扮演了主導的角色。在對其做解釋時,提到了田中紗麻巳及其研究,因為沒有其他資料佐證,我們全文照寫如下,以供學者再研究之參考:

        以專文探討“春秋決事”的似乎并不多見?!稄偷┓▽W》1986年第4期載有宋昌斌《試論“春秋決獄”》一文,惜未能覓得該文,不知其詳細內容;而日本學者田中麻紗巳著有《〈漢書〉“春秋大義”について》(《東方學》第88輯,1994年7月)。該文要點有三:(1)列出《漢書》中“春秋之義”之用例共24則;(2)為這24則用例找出“春秋之義”的源頭,出自《公羊傳》的有20例,《谷梁傳》及《左氏》各兩例;(3)主張董仲舒的公羊學為此種“春秋之義”風潮的最大影響者。

        (五)富谷至

        富谷至的研究主要包括兩點:其一,研究了董仲舒所列的“春秋決獄”案例。他認為董仲舒所流傳下來的六個案例,“純就內容而言,六則中有四則是民事糾紛,一則是軍庫士兵偷盜武器事件,最后一則是大夫違背君命釋放獵物”。富谷至何以認為這四則“春秋決獄”的案例是民事糾紛?因為將此四則民事糾紛的體裁,與《睡虎地秦簡》中“法律答問”的體裁作了比照之后,他發(fā)現兩者幾乎可說是一模一樣。富谷至進一步認為,不妨把《春秋繁露》當作是董仲舒解釋法律的書籍。

        其二,所見“春秋決獄”的其他案例——薛宣案。在探討“秦漢二十等爵制與刑罰的減免”時,富谷至引用了《漢書·薛宣傳》。我們知道,這是一起典型的“春秋決獄”案件。其對于案件的經過作了概括之后,說:“在對這一事件的論斷上,御史中丞和廷尉之間發(fā)生了意見分歧。御史中丞認為,在宮門外公眾面前的加害行為屬大不敬罪,首謀者況和實行者明均應處以棄市刑?!比缓?,又引了兩句原文,都直接提及“春秋決獄”:一是“《春秋》之義,意惡功遂,不免于誅,上浸之源不可長也”;二是“《春秋》之義,原心定罪”。

        二、美國學者

        美國學術界在研究中涉及“春秋決獄”的學者,包括余英時、陳啟云和艾爾曼等人,有著精彩的個人觀點。

        (一)余英時

        余英時對“春秋決獄”論述中有兩方面具體內容:其一,儒學的法家化。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談到儒學的法家化這個主題時,顯然得直面“春秋決獄”。余英時的研究包括:一是何為儒學法家化。其概括簡明扼要,即“漢初儒學在政治性格上所發(fā)生的一種基本改變”,同時,法家化“只是漢初儒學發(fā)展的一種特殊的方面,絕不是它的全部”。二是儒學法家化的歷史。他認為,遠在先秦時代,荀子《王制》和《正論》兩篇已給刑法在儒家的政治系統(tǒng)中安排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因此,漢初儒學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是君臣觀念的根本改變。從儒學法家化的歷程看,最典型的直接表現是漢儒拋棄了孟子的“君輕”論、荀子的“從道不從君”論,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論。余英時從實踐的角度看到了叔孫通的努力,“漢代在政治上得意的儒生是高祖時代的叔孫通”。這實際上就是漢代“春秋決獄”得以產生和發(fā)展的思想原因。三是儒學法家化的典型例證。董氏“春秋決獄”是典型的儒學法家化的標志——“董仲舒著了一部《春秋斷獄》(又叫《春秋決事比》),把《春秋》完全化為一部法典,更是‘儒學法家化’的典型例證。”

        其二,對“春秋決獄”的評價。關于這方面的精辟見解,余英時說,“帝王要殺人,除了引據法律條文以外,還要在儒家經典中找根據”;此外,以淮南王劉安謀反的案例為證,他進一步強調:

        懂得漢代法律的人一定知道,“大逆無道”“謀反”等罪名已足夠置淮南王于死地,而膠西王更引《春秋》“臣無將,將而誅”之文,顯見為架床疊屋,似無必要。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有些帝王殺人,不但要毀滅人的身體,更要緊的是毀滅人的精神。

        更直接地,對于“春秋決獄”而言,后面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他的明確觀點:“漢代的‘經義斷獄’比戴東原所說的還要可怕,人不但死于法,同時又死于理。這才是‘更無可救矣’!”引申論之,其感慨頗深:

        兩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所遭受到的無數“文字獄”不正是根據“誅心”“腹誹”之類的罪狀羅織而成的嗎?追源溯始,這個“以理殺人”的獨特傳統(tǒng)是和漢儒“春秋斷獄”分不開的。

        從以上分析看,余英時的觀點獨到、新穎、深刻。除此之外,其關于“春秋決獄”有些案例的分析、結束時間、以后的歷史發(fā)展及其與“腹誹”之關系等等,都應該引起我們的研究興趣。

        (二)陳啟云

        陳啟云的相關研究,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儒法合流為“春秋決獄”的發(fā)展掃清了觀念上的障礙。談到儒法合流問題,陳啟云有一些精彩之論,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列舉了儒法合流的具體表現。關于儒法之漢代合流,在《我怎樣研究漢儒與王莽》一文中表述比較清楚,可以參考。二是分析了儒法合流的原因。關于儒法合流的原因,他提到了思想因素,認為西漢初年儒法合流有很多因素,其中“韓非、李斯同為荀子門下,和儒法諸子都源自西周王官之學,是思想上的原因”。三是儒法合流的結果。在他看來,儒法合流的結果有兩個層次,第一,儒學戰(zhàn)勝法家,且大獲全勝。到了這個時候,不但君主受過相當程度的儒家教育,大多數高級官員也來自儒家;同時,大批身份較低的儒家弟子,被安置在中級和低級政府職位上,甚至盤踞地方實力的豪強地主和“由封建殘余的游俠轉為地方領袖的新豪強”,也競相模仿儒生。于是,自上而下,由朝至野,“儒學的影響力都達到高峰”。第二,上到更高的層次。在他看來,儒生們獲得全勝之后,并不因為要維護已經得到的利益而變得保守反動,反而是更理想主義化,認為太平盛世就在眼前,因而更不滿足于當下的現實境況,呼吁改革的勁頭更足了。不過,儒生們不愧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他們還是很快清醒,沉靜下來,進入到第三個層次,即批判的層次。他指出,儒生們并未被勝利沖昏頭腦,認為他們已經達成大同的理想;當世未達成大同的理想,是由于天下尚未完全為公;因為西漢皇朝仍是劉氏一姓之私。這樣,有著濃厚的儒家背景,甚至可以和儒生們心目中的至圣“周公”比美的王莽,便被他們擁立上臺了。儒法合流以后,儒家有了更為廣泛的舞臺和可以揮灑自如的空間,這為“春秋決獄”的產生、發(fā)展提供了學術條件和思想條件。

        其二,對“春秋決獄”的評價。在談到自己設定的“法吏儒士化”這個名詞時,陳啟云引了《漢書》中的一些文獻資料,認為張湯是漢代最著名的法吏首腦之后,在《漢書·兒寬傳》中“寬為奏讞掾,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的括號注釋中說道:“這是溫良儒吏以經義治獄的重要實例,大異于余英時認為‘經義治獄’比法律更殘酷的論點”。這表明,在對“春秋決獄”的看法上,陳啟云明顯與余英時不一樣。往下,他列出了瞿同祖的《中國社會與中國法律》這本書,提到書中關于“法律儒家化”的分析,提到了研究“春秋決獄”的七篇論文;緊接著,又列出了臺灣地區(q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臺灣政治大學合作的“春秋決獄”研究計劃,還在注釋之中注明了高恒的《春秋公羊學與中國傳統(tǒng)法制》一文和馬小紅的《經義決獄與中國傳統(tǒng)法的精神》一文,以及2004年出版的《經義折獄與傳統(tǒng)法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說明,陳啟云的研究不僅直面“春秋決獄”,有個人見解;而且他清楚地知道臺灣學者關于這個問題的聯(lián)合研究,同時還了解到大陸學者高恒、馬小紅和于振波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另外還表明,其對于“春秋決獄”不是單純的學術了解,而對方方面面的內容相當熟稔。據此可以說,能夠在“春秋決獄”這個學術研究層面上同時關注大陸和臺灣學界的研究進展,他是為數不多的學者之一。只不過,其學術梳理過于簡單了。

        (三)艾爾曼

        艾爾曼(Benjamin A. E lman)研究了“春秋決獄”及其相關問題。其一,經義和《春秋》的功用。提到經義,艾爾曼認為,《春秋》衍生出的經義是漢代及其以后歷朝歷代儒學法律解釋的基礎,這種把“《春秋》視為‘圣人之刑書’的傳統(tǒng)一直保存到中華帝國后期”。由此可見,他不但指出了經義的來源,還同時指出了儒家經義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這個解釋,緊緊抓住了儒家經義進入到法律里的實質要害。提到《春秋》的功用,艾爾曼幾乎是按照朝代的順序做了一個總結:

        在西漢今文經學全盛時期,學界一直認為《春秋》隱含著褒貶善惡的義例,孔子把這些義例載入這部魯國編年史之中。西漢的《公羊傳》和《谷梁傳》就是解釋歷史編纂學“褒貶”法則的著作?!豆騻鳌愤€是今文經學道德評價的基石。東漢古文經學興起后,褒貶傳統(tǒng)同樣滲透古文家的經說。到唐代,儒學家已忘記史書的褒貶義法是今文家的產物,只是對此不加疑問予以接受。

        到了宋代,《春秋》一書成了政治斗爭中兩派爭執(zhí)的焦點,王安石認為是“斷爛朝報”,司馬光、蘇軾則堅持“孔子《春秋》關于社會秩序和善惡沖突的學說,視之為經典的本義”,同時強調這套道德褒貶學說依然是建立高效率政府、加強政府活力、促進政治調整的關鍵性因素,并且仍在發(fā)揮著作用。歷史延續(xù)下來,“明清兩代《春秋》古文經說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依據”,艾爾曼此語一出,我們也就知道《春秋》的功用在他的眼里是什么了。

        其二,對“春秋決獄”的看法。一是“春秋決獄”為漢代社會的常態(tài)。艾爾曼說:

        漢代常引《春秋》,特別是《公羊傳》解決禮與法的沖突。兩漢期間,據《春秋》義法判獄斷案的現象并不稀罕。以孔子《春秋》為決事依據意味著董仲舒等漢儒運用《公羊傳》審核當時的案例??梢詳嘌裕鬃印洞呵铩返陌H義法可以當作決事比,為判定類似的案例提供標準。

        二是研究具體案例。艾爾曼對董仲舒的決獄做法比較熟悉,行文中不但詳細列舉了其著作,案例的數量,還具體應用“養(yǎng)子殺人”的案例,同時引用了《公羊傳》《谷梁傳》的原話展開討論。他指出:“董仲舒以經義判決法律案例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兩漢時期,儒家學者既要通曉經學,還要知道經學產生的法律意義。漢代儒士因此要研習這兩方面的知識以為入仕做官之用?!比恰按呵餂Q獄”與決事比的關系。就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而言,他不止一次涉及,還很肯定地認為《春秋》的褒貶傳統(tǒng)不僅可以用于“決事比”,并且為后世審判案例提供了標準。四是“春秋決獄”的范圍一開始就越出了法律本身。他認為,漢代已出現把歷史事件和現實問題相比附的趨勢。并進一步指出,把歷史當作案例手冊,這反映出早期帝國經學、道德訓誡和歷史類比三者完整的聯(lián)系。這樣就可以確信,盡管是到了唐宋,“他們運用來自《春秋》《周禮》的經學模式與漢代今文經學家運用歷史事例判決案例在精神實質上是相似的,盡管二者在內容上不盡相同”。五是關注到了“春秋決獄”的相關原則。有一些原則的背后,是價值或義法。他說,《春秋》的價值在于它的義法,不在于記事,《春秋》記載的事件本身是前途暗淡的,是動亂、死亡和毀滅的寫照。但是,“這些事指向更高層次的義旨,也即孔子借《春秋》闡發(fā)的圣人思想”。

        三、歐洲學者

        魯惟一在《主權的概念》一文中,提到了道德的價值和董仲舒。談到道德的價值,魯惟一認為,漢代加強對倫理道德價值的關注表現在吸收通曉儒家著作的人進入仕途,同時“這種情況之所以發(fā)生實在應該大大歸因于董仲舒的倡議”。我們知道,這正是“春秋決獄”產生和發(fā)展的思想原因和人文環(huán)境。提到董仲舒,他只是談了其祥瑞災異、天命和天人三策以及批判秦朝的一些論述,并引用了《漢書》中的相關記載,沒有直接點明有關“春秋決獄”的內容。

        何四維著有《秦代的法家和法律》及《漢法律殘簡》,其研究中提到了法律儒家化。涉及法律儒家化問題時,他參考了瞿同祖的有關論述,認為“新的豪族逐漸占用了儒家經典(尤其是《禮記》)所描寫的他們的遠古前驅者的特權。但這些法律條文從來沒有形成一種抑制統(tǒng)治者的意圖或主觀專斷的因素”。很顯然,這些內容與“春秋決獄”是有一定內在聯(lián)系。

        羅伯特·P·克雷默研究儒家各派的發(fā)展,涉及今古文經學之爭、對儒家準則的注意、董仲舒的雜糅諸說、五經博士和讖緯之說等,也在“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和官學”之內容中談到了注解經書。在對注解經書的分析中,他認為:

        從漢代以前流傳下來的各種注釋,已經顯示出很可能和不同地區(qū)——特別是齊和魯——的傳統(tǒng)相聯(lián)系的差異。當五經由于武帝所采取的措施而提高了地位時,不同傳統(tǒng)的代表人物不得不建立一套注釋的體系,以使他們得到官方的認可,并使他們免受對手的攻擊。結果產生了對經書的一種新型解說,叫作“章句”。

        在分析之中,其還使用了顧頡剛的《漢代學術史》和錢穆的《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兩書,并說,“我們贊成顧頡剛的說法,漢代思想主要成分是陰陽五行說”。這說明,羅伯特·P·克雷默的研究中見到了“春秋決獄”。因為,顧頡剛和錢穆的書中都論及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在研究中已經使用了他們的觀點。

        德國學者Karl Bünger研究過“春秋決獄”的原則之一“原情定罪”。Karl Bünger于1946年初版,1996年增訂出版了《唐代法律史史料》一書,書中有對于唐代法制史中“原情定罪”的討論。在“經典作為法源”這一章中,他首先根據《舊唐書·刑法志》的一段記載,認為唐代法律中的“原情”或“量情定罪”原則,就是要考慮每個個案的各種行為情狀,乃是出自《禮記·王制》與《尚書·呂刑》?!抖Y記·王制》中說:“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尚書·呂刑》有“輕重諸罰有權”等說法。還有,臺灣學者江玉林引了《舊唐書》中的“康買得救父傷人致死”一案的原文,在“春秋之義,原心定罪”之下劃了重點線。江玉林緊跟著說,“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Bünger為了闡明前述原文提到的‘原心定罪’,還特別在這一個注解里,引用了《漢書·王嘉傳》中關于‘原心定罪’的一段文字,亦即:圣王斷獄,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這段《漢書》中的文字,“其實也正好點出了春秋決獄‘本其事而原其志’理念與日后原情定罪原則彼此之間在論述開展上的可能關聯(lián)”。

        另外,香港學者潘武肅在研究中還提到了歐洲的另一個學者——侯思偉。他說,西洋漢學家侯思偉著《漢書遺文研究》(A.F.P.husewéé,RamnantofHanLaw)一書,曾雄心勃勃地將于此書的《續(xù)編》(Vol.Ⅱ)討論“春秋決獄”。但是,“近五十年后而未見下文,想來是不了了之”。

        四、小結

        總體上看,有學者認為:一直以來,日本學者對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至少“領先國內二十年”,尤其是他們在法史資料的整理、翻譯、校訂和考證等基礎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更是我們難以企及?;谪S富的基礎資料,他們得以對各方面法律制度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其視角和方法往往為國內學者所贊賞,“甚至可以說幾十年來的積累使得日本學界對于大凡屬于中國法制史以及相關聯(lián)的諸多領域和課題都有所論及”。此話雖然有些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問題。同時,還要注意到一點,這就是“在新的考古史資料出現之前,如果有人想避開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而在中國法制史領域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話,實在是一項艱難的任務”。由此,在對“春秋決獄”進行研究時,日本學者的相關學術成果是重要參考內容之一。同時,余英時和陳啟云的觀點,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當然,以上學術梳理,僅為初步,只是提供了一些學術信息,以供研究者關注。同時,由于研究者不懂外文,在此所述,依據第二手文獻,學術漏洞和錯訛之處很多,希望學界尤其是年輕的學者以此作為一個切入點,真正走進國外學者的相關學術研究之中,再反觀我們的具體研究,從而站在學術的制高點上,奉獻更為理性的學術成果,以推動“春秋決獄”研究走向深入。

        注釋:

        ① 富谷至,盧瑞容譯為富谷治。參見盧瑞容.儒家“通經致用”實踐之考察——以西漢朝廷“春秋決事”為中心的探討[J].臺灣文史哲學報,1986,(12).

        ②[臺灣]林詠榮.春秋決獄辨——漢文化的特征及其發(fā)展[J].法學叢刊.1981,(04);[臺灣]黃靜嘉.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柳立言.傳統(tǒng)中國社會法律的理念與實踐[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③[臺灣]柳立言.傳統(tǒng)中國社會法律的理念與實踐[M].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39注釋.

        ④[臺灣]黃靜嘉.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M].2006:20注釋.

        ⑤[臺灣]黃靜嘉.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M].2006:21及注釋.

        ⑥[臺灣]柳立言.傳統(tǒng)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M].2008:38.

        ⑦同上.

        ⑧盧瑞容.儒家“通經致用”實踐之考察——以西漢朝廷“春秋決事”為中心的探討[J].(臺灣)文史哲學報,1986,(12):47.

        ⑨[臺灣]柳立言.傳統(tǒng)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M].2008:70及注釋.

        ⑩[臺灣]柳立言.傳統(tǒng)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M].2008:79.

        猜你喜歡
        儒家法律研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 a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 欧洲| 亚洲va欧美va|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色成人|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欧美色窝窝色欲 | 国产av自拍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黄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av在线| 色婷婷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日韩人妻系列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青青草综合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猛烈高潮尖叫视频免费|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电影 | 欧美激情αv一区二区三区|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久久九九av久精品日产一区免费 | 免费看黄在线永久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高清| 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精品|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白色白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毛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 精品国产91天堂嫩模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凹凸精品|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888奇禾|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久久| 黄网站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