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節(jié),一位朋友的女兒給他發(fā)了520元紅包,他欣然接受,并說:“這個數字表示‘我愛你’,可以接受,如果是別的數字,表達的就是孝心,那是必須拒絕的?!边@讓人想起魯迅100年前的呼吁,用“愛”取代“孝”,來重構父子關系。
很多90后感嘆自己“老了”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似乎正在變得年輕,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追求“獨立”。我父母也是這樣,他們對拿子女的錢非常忌諱,即便是一頓飯,如果你埋單沒有充分理由,他們也不能接受。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的自立是一種自我革命的話,到老了追求獨立,就是人生的二次革命。
2020年給人留下的印象無比深刻,世界晦暗難明,但是也有一些個體的光亮,為人們照亮了前面的路,比如鄭州56歲的阿姨蘇敏,她在這一年決定“逃離不幸婚姻”,一個人,一輛車,開始了自駕游的生活。其實她的婚姻,談不上真正的“不幸”,女兒已經長大,也有了小孩,老公雖然“麻木”,不懂愛情,但也就是一個“普通型”。
蘇敏真正想要的,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所以,她只是去自駕玩耍了,并沒有申請離婚。到目前為止,這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故事,魯迅當初提出的著名疑問用到這里非常恰當:“娜拉出走后會怎樣?”我們也可以問一下:蘇阿姨還會回歸家庭嗎?
人們不關心這個,因為蘇阿姨身上發(fā)光的并不是愛情故事,不是“兩個人”的結局,而是她自己的覺醒。她突然想過另一種生活,并且付諸實踐,這才是最動人的。我把這稱為“中老年覺醒”。一個人到了50歲,按照中國傳統(tǒng)說法,本來應該“知天命”了,卻突然醒了。所謂“知天命”,可以理解成“認命”,但是到底什么才是一個人的命運,人在不同階段的認識可能完全不同。
一個50多歲的人,至少還有一二十年好時光。這其實是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生理意義上的年輕早已成為過往,但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擁有年輕的心態(tài),變得勇敢而堅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有一個說法,“人在50歲的時候,還有一次化繭為蝶的機會?!彼约阂彩窃谥心瓴砰_始逐漸“收獲”的。
這句話對所有人都是一個鼓勵。五六十歲的時候,人的社會責任已經盡夠,對親人也有了交代,面對等在前面的二三十年,很多人確實會感到茫然。實際上,這時的人,在心智上足夠成熟,在經濟上也具備了某種基礎,如果選擇向前“縱身一躍”,身姿一定是華麗的。
在日本,也有一個人生第二春的說法。日本大多數人都在企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奮斗一輩子,奉獻,隱忍,成為工業(yè)化生產鏈條上的一顆螺絲釘。退休后,突然有了大把時間和金錢,那種突然而至的自由,真讓人忍不住大吼一聲“我是自己的”。所以,很多日本人退休后發(fā)出了“活出自己”的豪言,環(huán)游世界,登山,搞小時候夢想的科學研究,寫一本書……如果你有登富士山的經歷,會發(fā)現(xiàn)老年人很多,而且他們設備精良,穿得也好,這讓年輕人非常羨慕。日本人在退休的時候,很多都不愿意幫子女帶孩子,因為他們認識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時刻已經來臨,而這才是人生唯一的機會。
在中國,這樣的想法還剛剛出現(xiàn),所以蘇阿姨的經歷才對大家有這么大的沖擊。很多人的理想都是退休后幫子女帶孩子,這其實是一種傳統(tǒng)的觀念,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隨著養(yǎng)老體系的完善,人們不再把撫養(yǎng)后代和自己的晚年生活聯(lián)系起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像這位蘇阿姨一樣,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你已經“奉獻”了前半生,現(xiàn)在是“實現(xiàn)”的時候了。用這種新觀點來看,所謂“老年社會”也就沒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