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友玲
(安徽省績溪縣林業(yè)局,安徽 績溪 245300)
引言:油茶是我國栽培和利用時間最長的農作物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人民就開始栽培和利用油茶,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木本食用油的認可程度逐漸提高,這為油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這一發(fā)展形勢下,我縣基于本地區(qū)實際情況,提出了發(fā)展油茶的戰(zhàn)略,以此來促進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因此,對此項課題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油茶,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其在我省為常綠小喬木,高達4-6 米,矮的2-3 米,胸徑達24-30 厘米,樹皮灰褐色光滑。單葉互生、革質、光滑、柄短、卵狀橢圓形,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側脈不明顯?;▋尚园咨?,無柄,10 月中、下旬開花,開花以后直到次年10 月間果實方能成熟。因此,油茶樹開花與果實同時俱在。果實為朔果,橢圓形、圓形或心臟形。果皮有細毛。種子黃褐色或烏褐色,具有光澤,三角狀卵形。油茶在我國有2000 多年的栽培和利用歷史,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對木本食用油的青睞,而我縣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利用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資金油茶產業(yè)項目及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南桃北油”發(fā)展戰(zhàn)略為契機,大力發(fā)展油茶種植,對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發(fā)展,促進林農早日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缺乏技術指導,盲目發(fā)展,造成了產量低下,嚴重影響林農經營油茶林的信心。截至目前,全縣種植油茶面積達6 萬多畝,其中長安鎮(zhèn)達1.5 萬畝。筆者通過這幾年的油茶栽培生產實踐,對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了探討,以便為油茶發(fā)展及經營活動提供指導。
種植油茶以砂巖,變質巖及花崗巖發(fā)育而成的黃紅壤,土層厚度超過80 厘米的偏酸性黏土最適宜,且要求土壤透氣、不積水、海拔高度在700 米以下、陽光充足的向陽坡。以長安鎮(zhèn)金嶺油茶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為例,2012 年在不同立地條件下種植的油茶林,其產量相差較大。在海拔500 米以下,陽坡和陰坡每畝產量相差鮮果60-100 斤[1]。
由于我縣大多數(shù)造林山場坡度相對比較陡,整地應采取帶狀或穴狀整地,禁止全面整地、防止水土流失,整地時間應在造林前2 個月左右,以10-12月為主,整地結束后,及時挖栽植穴,穴的規(guī)格60*60*40 厘米,每畝90 個,每穴施農家肥5 公斤,然后回填表土,再將穴填滿呈饅頭形土堆,高出地表8-15 公分左右。
1.栽植時間
一般每年2-4 月,根據(jù)每年冬末春初氣候條件而定,一般平均溫度在2-10℃左右最為適宜,如遇-10℃以下,禁止栽植,而栽植時,最好選擇陰雨天氣進行。
2.栽植苗選擇
選用國家級或省級優(yōu)良無性系嫁接苗,而我縣以采用長林系列及績溪1-5號品種為主,要求根系完好,頂芽完整,無病蟲害的2 年生苗木,高達30厘米以上,地徑達0.35 厘米以上。每塊造林地均要求有5 個以上不同品種、且花期一致,比例合理的無性系實行多系混栽造林[2]。
3.栽植方法
采用植苗造林,一穴一株。苗木最好當天起當天栽,栽植前將苗木加入適量ABT 生根粉和復合肥的黃泥漿中把根系浸濕,挖成與苗木根系大小深淺相適宜的種植穴,將苗栽種、舒展根系、栽緊踏空,深度以比苗木根際高1-2厘左右,栽后覆一層松土,注意要做到苗正,填土應高出周圍地表10厘米左右,呈饅頭狀,以防松土下流積水,嫁接口不埋在土中為宜,如果裸根苗,定植后,有條件的應澆透定根水,栽植不完的苗木要開溝假植。
科學的撫育管理是保證造林成活,促進油茶林生長發(fā)育、以滿足油茶生長發(fā)育對水肥的要求,是保證造林成活和豐產的一項關鍵措施。油茶生長發(fā)育可分為幼林和成林兩個階段,幼林階段主要是進行營養(yǎng)生長以形成龐大豐富的根系和完整樹體、為開花結實做準備,而成林階段是以油茶高產、穩(wěn)產為主要目標,因此管護措施的重點是調節(jié)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平衡,達到提高產量、促進穩(wěn)產的目的[3]。
1.撫育成林
造林后,要加強管理、禁止入林割草、放牧等一切有損油茶幼林的活動,為保護好根系,確保成活,造林當年要砍除雜灌,不翻動土壤,將雜灌覆蓋在幼苗周圍,直徑約80厘米,厚度5厘米左右,以達到保濕、降溫的目的,幫助幼苗越夏過伏,提高成活率。第二年開始每年撫育2 次,第一次5-6 月,第二次8-9 月,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擴穴。特別是穴狀整地,采用擴穴培土,2-5 年內要將穴墾整地連成帶,做到帶要外高內低,防止水土流失。
2.間作與施肥
(1)間作:油茶幼林期間,可利用林地間隙種植作物,以耕代撫,能有效地抑制雜草、灌木生長,增加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為油茶速生豐產、高產穩(wěn)產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間種作物要離油茶林40-80 厘米,間種作物種類選擇要適應性強,管理方便,同時提高經濟效益,達到以短養(yǎng)長的目的,目前、我縣大多在油茶林中以種植菊花,前胡等中草藥為主,大力發(fā)展林下經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別要注意,不能選擇高稈、藤本、耗水量大、影響油茶生長的作物,如玉米、向日葵等。
(2)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施肥,幼林一年2-3 次,成林一年1 次,而造林第一年不要施肥,施肥量要根據(jù)林齡、土壤肥力、林木生長狀況而定,一般冬施農家肥、茶枯等腐熟有機肥,每株5 公斤左右,也可在5-6 月追施復合肥,每株0.5 公斤左右,而對成林施肥,則以大小年分別施不同肥料。大年以磷鉀肥、有機肥為主,小年以磷氮肥為主,施肥方式采用穴施、溝施均可,并在油茶開花期及生果后,噴灑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
3.補植
補植:要形成高產的林分,必須保證單位面積的株數(shù)、故造林當年冬或翌春要選用同齡壯苗對缺株,病株進行補植,并加強管理,使補植苗與林地幼苗均衡生長。
4.整形修剪
(1)整形修剪的作用
a、使樹形更透氣、透光、增強抗性能力;
b、調節(jié)營養(yǎng)平衡、促進豐產穩(wěn)產;
c、培養(yǎng)優(yōu)良樹體、便于經營管理;
d、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2)整形修剪的時間
一般在12 月至翌年3 月進行
(3)整形修剪的技術
a、整形修剪的概念:包括樹冠整形和枝條修剪兩個方面,其整形是綜合運用多種修剪措施使樹冠呈現(xiàn)一定結構與形狀的過程;修剪是靈活運用短截、回縮、疏除、拉枝等基本手段對枝條進行剪裁和調整。
b、整形修剪的主要技術
截枝:首先剪除病蟲枝、徒長枝、交叉枝、下重枝、過密枝、細弱枝以及離地面30-40 厘米高的枝條,然后剪去部分一年生枝梢,視情況分別截去枝條的1/3-1/4 以及1/2 或3/4 等三種;
開角:對頂端優(yōu)勢明細的枝條用別枝、繩栓、石墜、泥壓等方法將枝條拉開,成一定角度,防止徒長;
綁扶:對易倒的苗木或枝條,用竹竿或樹枝進行綁扶;
摘心、定干:對于新造林的林地,2-3 年內,要采用摘心、定干的形式,控制長高。
第一,整形修剪的原則
達到上部控制長高,中部豐滿勻稱,下部清空通風的原則,做到上、下不重疊,左右不用擠;一次修剪不宜過大,應以疏刪、輕剪為主;主次分明,枝干結構合理,對無主干的叢生植株,原則上每蔸保留不超過3 枝健壯的枝條;生長勢強的輕剪,生長勢弱的重剪,幼樹強枝應重剪,弱枝輕剪、切口平滑,此外,為使樹體迅速形成豐產型樹冠,集中營養(yǎng)用于抽梢壯枝,對未投產的幼林應及時抹去花蕾。
第二,整形修剪的步驟
先看后剪、先下后上,先大后小的“三先”步驟。具體是先剪下部、后剪中部;先剪冠內,后剪冠外。要求小空、內飽外滿,左右不重,枝葉繁茂、通風透光,增大結果體積。
第三,整形修剪的注意事項
a、剪口芽:芽尖朝空曠處;剪口要斜切,與芽方向平行;剪口平滑、不留樁;
b、修剪程度:疏剪為主,春梢少剪;剪密留疏,去弱留強;弱枝重剪,強枝輕剪;大年重剪,小年輕剪;
c、前2-4 年是關鍵:整形修剪是系統(tǒng)工程,要長期堅持。第二年定干,2-4 年主干骨干枝。宜早不宜遲,早修剪省時、省錢、效果好;遲修剪費工、費錢、效果差;不修剪產量低、病蟲多、管護難。
5.病蟲害防治
目前我縣油茶病蟲害危害還不是很突出,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茶苞病和油茶象等,尤其是陰濕、低溫更有利于茶苞病的侵染蔓延,因此要加強油茶林管理,在病害嚴重時的發(fā)病期間可噴灑1:1:100 波爾多液或500 倍敵克松液。
6.果實采收
根據(jù)各個油茶品種類型的成熟期,適時采收,將有效提高出油率,我縣大約在霜降前后進行采收,以3%-5%果實自然開裂為準,采摘時、要注意保護花蕾、枝條,為每年增產創(chuàng)造條件。果實采回后,堆放不超過6 天,堆放高度不超過30 厘米,及時脫粒曬干、除凈雜物、及時榨油。
結論:總之,油茶要達到豐產、穩(wěn)產,要結合本地區(qū)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豐產栽培技術,筆者認為,適地適樹、良種壯苗、合理密植、精心栽植、科學管理等技術措施的運用,有利于本地區(qū)山茶栽培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