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也是國家和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是核心環(huán)節(jié)。近年來,新媒體迅速發(fā)展,已經逐漸成為現階段信息傳播的常見手段之一,其既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方式,又對學生的思想造成影響。因此,在目前的大學生道德教育中需要結合新媒體進行創(chuàng)新,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道德高尚的大學生。
新媒體概念是相對的,不管在哪個時期,其都是與傳統(tǒng)媒體相對的,就現階段來說,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為前提,利用無線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等,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運用網絡媒體及電視媒體,讓人們迅速了解大量信息,讓家家戶戶享受到不同的信息服務。最近幾年,在衛(wèi)星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新媒體類型越來越多。
①交互性。交互性主要是指在信息傳播中,利用有效的手段,讓傳播者和受眾可以時刻溝通,此溝通屬于雙向,在互動中受眾可以結合內容將自己的看法大膽表達出來,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來自由選擇觀看的內容。
②海量性和共享性。海量性,是指新媒體有巨大的信息量,信息種類多元化。而共享性主要是指在新媒體上傳播的信息可以讓人們共享,只要有能夠聯網的終端設備,那么,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功接收由新媒體傳播者發(fā)送的最新信息,此共享性直接決定人們必定受到新媒體帶來的影響。
作為網絡監(jiān)管部門,必須重視網絡管理,合理制定網絡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有關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利用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嚴厲打擊網上信息犯罪行為和不文明行為。完成遠程監(jiān)控及網絡信息篩選工作,嚴格審查與過濾信息,特別是加大對電影網站以及網絡游戲的管理力度。該項工作難度很大,對于高校網管部門而言,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網絡管理制度,科學監(jiān)管網絡信息,只要發(fā)現信息來源于不良網站,需要立刻屏蔽,防止大學生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并且要規(guī)范大學生上網行為,特別要注意監(jiān)控及分析網絡信息,若對信息的理解存在爭議,必須從正面的角度作出合理的引導。
開展高校學生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校園網絡,道德教育必須及時跟上網絡發(fā)展速度,實施相對開放化的教學理念。比如:可以利用校園網設立專欄,凝聚教師和學生,鼓舞他們。結合大學生的需求,開展有意義的、多樣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平臺進行時事評論。采用以上這些方法,可以在第一時間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以便更加有效地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合理設置欄目,如就業(yè)指導、學習園地等,充實校園網內容,確保大學生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網絡環(huán)境。
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道德教育不能簡單采取堵的辦法,應該學會如何疏導,簡單來說,就是拓展網絡宣傳途徑開辦信息課堂及網絡??龋e極建設道德教育陣地,以確保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比如,可以鼓勵學生在專欄上講述自己的心理問題,專欄的教師可以幫助他們答疑解惑,擺事實講道理,與大學生多交流,對網絡的優(yōu)劣勢進行全面分析,使他們可以客觀對待網絡,避免一味沉迷于計算機網絡,最終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降低學習效率。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平臺。因此,對高校道德教育而言,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明確教學任務及教學要求。為了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教學必須建立第二課堂,換言之,需要為學生提供可以網上傾訴的通道。要安排專人對平臺進行管理。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生可以體會到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可以使學生在正能量的作用下,樹立正確“三觀”,顯著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及思想道德素質。
教師要想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必須在新媒體背景下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在平時生活中多與學生交流,迅速掌握學生的心理,及時轉變教學方法。在互聯網時代,很多網上社交平臺都發(fā)展起來,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流行。為了與學生多交流,教師與學生溝通時不能只采用單一的方法,而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比如,建立官方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在線社交平臺,迅速掌握學生的情況,結合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就創(chuàng)新工作要求來講,需要科學分析學生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碰到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合理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
總而言之,雖然當前我國高校多數都已經建立計算機機房,安裝了計算機多媒體設備,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來展現教學課件、播放視頻,盡管教學內容得到延伸,教學模式有所改進,然而由于網絡信息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及不確定性,色情類及暴力信息也會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容易誤導學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積極優(yōu)化現有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顯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