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璇
曾經,“為國爭光”是中國運動員統(tǒng)一且近乎唯一的目標,每塊金牌似乎都承載著數(shù)億人的“安全感”。隨著中國代表團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交出金牌總數(shù)第一的答卷,體育帶來的民族自豪感達到頂點,越來越多藏在金牌背后的個性、欲望和故事得以還原。
人們開始學會接受“金牌”以外的不同選項。運動員逐漸有了粉絲群,體育賽場上亮起了應援燈牌,體育明星和“偶像”有了高度重合?,F(xiàn)在,如何處理賽場的邊界,對觀眾和運動員而言都是一道考題。
當新聞措辭中的“遺憾失金”被粉絲要求糾正為“喜得銀牌”后,這種泛濫的“寬容”可能讓本應前進的人困在原地。至少對一名付出巨大努力、有奪金能力的選手來說,“銀牌也很好”未必真的是寬慰。
給失利包上成功的外衣,或許是體育教育缺位的結果。坦然面對失敗、不刻意回避,這是專業(yè)運動員每天的必修課。要探清關心的邊界,得先從了解體育、了解運動員開始。在運動員的生活中,既有求而不達的痛苦,也有屢敗屢戰(zhàn)的執(zhí)著,不甘心是大多數(shù)人堅持的原因。
經典動畫《灌籃高手》中,赤木剛憲率湘北隊一路披荊斬棘終于與海南隊相遇。在比賽中,他不慎受傷,但哪怕冒著結束籃球生涯的風險也堅持上場。一句話凝結了他所有的不甘心:“這是我好不容易抓到的機會?!?/p>
這種“好不容易”幾乎闖入過所有運動員的內心。競技體育像金字塔,有聚光燈煩惱的人只是塔尖的少數(shù),更多人站在光影之外等待上場,即便輸贏在他們站上起跑線時就大致清楚。剩下的,只是自己和自己作戰(zhàn)。
賽場的邊界其實并不難找。多一些空間,讓最終成為冠軍的人可以有疲倦、迷?;虻凸鹊臅r刻;多一些尊重,畢竟大部分人無法成為冠軍,但只要有賽場,就能激活他們想要成為冠軍的心。
(陶 然摘自微信公眾號“守候微光”,本刊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