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芊,張正祿
(1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重慶 400074;2中機中聯(lián)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040)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近年完成的城市隧道設計斷面越來越大。許多西部地區(qū)的山地城市出現(xiàn)大量的土石方平場,使得很多隧道需要面對深厚的人工回填土地質,以及在人工填土邊坡內(nèi)穿過的偏壓情況。而這類隧道的初期支護需要承受較大的荷載,此時如何保證初期支護結構的可靠性是控制施工風險的關鍵所在。
隧道的初支結構設計與其采用的工法相關,一般來說,地質條件較差和隧道洞跨較大時,施工中初支結構存在臨時支撐和最終成型兩種狀態(tài),以保障施工過程的安全。對于這類隧道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于麗等[1-2]基于非線性Mohr–Coulomb準則和極限分析上限法,以及圍巖破壞形態(tài)和破壞機理建立了分析模型,推導研究了土質隧道的破壞方式。程小虎等[3]從理論上研究了判別無襯砌淺埋土質隧道的穩(wěn)定性方法。杜立新等[4]通過對拱架內(nèi)力的施工監(jiān)測,分析初支結構內(nèi)力變化規(guī)律及分布特征。來弘鵬等[5]從施工工法的角度,研究了大斷面土質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技術。莊麗等[6]通過離心試驗手段,研究淺埋大跨度土質隧道的變形和穩(wěn)定性特征。袁冉等[7]采用土體非共軸各向異性的本構模型,對土質隧道進行數(shù)值分析研究。以上研究解決了隧道施工過程的特殊問題,但在實際工程中,尚存在一個特殊的不利階段,需引起重視,即初支拆除臨時支撐至二次襯砌成型之前的這一時段,初支拱架處于跨度最大的“裸拱”狀態(tài)。穿越土層的大跨度偏壓隧道這一最大跨度狀態(tài)更面臨特殊問題:
(1)土質地質隧道拱墻部位圍巖的彈性抗力較小,無法提供有效抑制拱架側向變形的能力,導致初支拱架產(chǎn)生較大的彎矩與變形;
(2)受偏壓荷載時,隧道初支鋼架拱腳及拱腰部位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彎矩;
(3)大跨度土質隧道初支鋼拱架承受的圍巖荷載釋放比例較常規(guī)的隧道更高。特別是在噴射混凝土強度尚未形成時,圍巖壓力主要由鋼架承受[8]。鋼拱架承受的圍巖荷載釋放比例宜按80%以上考慮,才能保證施工的長期安全;
(4)隧道初支拆除臨時支撐至二次襯砌成型之前的這一時段持續(xù)時間越長,實際的荷載釋放比例將持續(xù)增大[8],施工風險也會增大,故工法上最理想的是:鋼架要么在有臨時支撐結構輔助之下受力,要么能與二襯結構共同受力,盡可能縮短鋼架“裸拱”受力的時間;
(5)大跨度深埋土質隧道圍巖壓力實際空間分布狀態(tài)為兩側大、拱頂及仰拱小[9],增加了拱架的穩(wěn)定性風險。
基于以上問題,提出如下解決思路:
(1)在初支設計上提供一種有較大剛度的結構,能抑制拱架側向變形;
(2)通過結構優(yōu)化設計,盡量使鋼拱架上的內(nèi)力分配均勻合理;
(3)結構優(yōu)化設計時,結合工法的優(yōu)化,盡可能縮短鋼架“裸拱”受力的時間,減小荷載釋放的比例。
本文以重慶市火鳳山隧道穿越斜坡回填土區(qū)段為研究背景,提出新的設計方案進行分析。重慶市火鳳山隧道為三車道隧道。隧道起點區(qū)段有大約150m范圍屬于土質地層,其中前部分為偏壓地層,襯砌受力非常不利。設計時將斜坡上部削方減載,減少土體的下滑力,下部土體適當堆載,增加抗滑力;隧道周邊土體注漿加固,提高土層抗力。
圖1 土質斜坡區(qū)域典型剖面圖
該段隧道按偏壓情況計算分析,初支內(nèi)力非常大,特別是拱腳、拱腰部位的彎矩過大,需要采用雙層鋼拱架,給施工帶來諸多困難。
從初支拱架的受力分析可知,拱墻區(qū)域圍巖對拱架的彈性抗力能阻止拱架的變形,從而有抑制拱架內(nèi)力和變形的作用;仰拱部分屬于完全彈性地基梁,能進一步加強拱架的基礎剛度,抑制上部拱架的內(nèi)力和變形?,F(xiàn)提出一種優(yōu)化仰拱構造工法:
(1)仰拱二次襯砌施工期間,不拆除拱架中部的臨時支撐,待拱、墻二襯施工時再切割拆除。這樣可以壓縮裸拱初支獨立支撐荷載的時間,有利于減小荷載釋放的比例,減小施工風險(圖2)。
圖2 施工縱向示意圖
(2)將仰拱二襯與初支鋼架澆筑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個下緣為型鋼混凝土、上緣為鋼筋混凝土的結合梁。為使仰拱形成對上部拱架的有效約束剛度,將初支結構的仰拱部分變?yōu)榻Y合梁結構,仰拱初支與仰拱二襯之間采用強度較大的剪力鍵連接傳遞剪力,從而通過剛度分配初支的內(nèi)力。具體設計如圖3所示。
圖3 結合梁式仰拱結構示意圖
大跨度土質隧道采用“荷載-結構法”進行計算。建模方式如下:將噴射混凝土層與鋼拱架視為整體進行內(nèi)力計算,共同分析其承載力,周邊巖體對結構的彈性抗力應按完全的彈性地基梁計算。建立數(shù)值分析模型,如圖4所示,將鋼筋混凝土的仰拱二襯模擬為梁單元,初支采用剛度換算原理,折算成混凝土梁單元,其剛度按混凝土和型鋼的剛度折算[10]。二襯仰拱與初支鋼架支架采用彈性連接模擬。荷載釋放比例統(tǒng)一按80%考慮,并按設計最大偏壓情況考慮。
圖4 結合梁仰拱初支結構的數(shù)值計算模型
偏壓情況下拱架彎矩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鋼筋混凝土仰拱的內(nèi)力分配作用,初支鋼架上的拱腳彎矩僅47kN·m,減少81%,可見結合梁式仰拱可有效減少拱腳彎矩,適當減少拱墻彎矩,對拱頂彎矩無影響。
表1 內(nèi)力優(yōu)化結果匯總表(單位kN·m)
變形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可見,結合梁仰拱有效限制了拱墻的側向變形,同時也減少了拱頂下?lián)稀?/p>
表2 變形優(yōu)化結果匯總表(單位mm)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再作如下考慮:對隧道的開挖與支護,掌子面方向因為采用了“CRD法”的工藝,中間設有臨時支撐鋼架,有效減少了洞跨;而二襯澆筑方向,因為二襯形成支撐,也有較好的支撐剛度。而介于初支臨時支撐鋼架剛剛拆除與二襯尚未澆筑的范圍內(nèi),初支結構處于最大跨度的“裸拱”狀態(tài),于是考慮將這一受力最不利范圍的結構內(nèi)力向兩側支撐剛度較好的區(qū)域進行分配,參照建筑結構中雙向受力的框架梁結構,考慮在初支鋼架的內(nèi)側設置縱向連接鋼梁??v向連接鋼梁、縱向連接鋼筋與環(huán)向鋼架焊接成整體,結合預支護的超前導管系統(tǒng),形成一個強大的空間鋼架受力體系。具體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鋼架的空間布置圖
建立數(shù)值分析的空間模型,如圖6所示。
圖6 考慮縱梁內(nèi)力空間分布作用的計算模型
模型考慮縱梁內(nèi)力空間分布作用,縱向裸拱段按8m考慮。初支折算成混凝土梁單元??v向分配梁直接按型鋼截面建立梁單元,梁單元一端支撐在二襯上,一端支撐在設有臨時支撐的鋼架區(qū)段內(nèi)。
變形計算結果如下:根據(jù)空間縱向各環(huán)剛架的變形分布圖(圖7),發(fā)現(xiàn)靠近二襯形成方向和有臨時支撐鋼架的方向變形較小,介于有臨時支撐鋼架與二襯形成支撐之間的中間范圍變形較大。但因為縱向鋼梁的作用,將變形分配了一部分到兩邊,此時最大5.9mm,而不考慮空間效應時(圖8)為7.8mm,改善24%。結果對比詳見表3。
表3 初支結構位移分布的比對表(單位mm)
圖7 采用空間鋼架方案的鋼架變形分布云圖
圖8 采用常規(guī)鋼架方案的鋼架變形分布云圖
彎矩計算結果匯總,如表4所示??紤]縱梁空間分配內(nèi)力作用下初支的彎矩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效應,縱向分配梁起到了分配內(nèi)力的作用。此時,中間受力最大部位拱頂彎矩31.2kN·m,而不考慮空間效應時,拱頂彎矩42.4kN·m,改善26.4%。且縱向8m長的裸拱區(qū)域,大部分區(qū)段彎矩趨于減小,有效減小了施工期間的風險。
表4 初支結構彎矩分布的比對表(單位kN·m)
現(xiàn)場典型斷面監(jiān)控量測數(shù)據(jù)詳見圖9,初支拱頂最大變形收斂于17mm,拱墻最大變形收斂于6mm??梢姡扇∩鲜龃胧┖笏淼莱踔У淖冃伪挥行Э刂?。
圖9 現(xiàn)場變形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發(fā)展圖
(1)對于偏壓工況,采用大剛度的結合梁仰拱,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大幅度分配走了初支拱腳的彎矩,而對初支拱頂彎矩的改善作用相對較小。
(2)結合梁式仰拱,從結構分析來看,優(yōu)化之后需對二襯仰拱的配筋按分配后的彎矩進行設計。
(3)結合梁式仰拱方案,從施工工法來看,壓縮了初支“裸拱”狀態(tài)的時間,有利于減小圍巖荷載釋放比例,減小施工風險。
(4)與工法結合,利用空間雙向受力的初支鋼架體系,能合理分配鋼架初支結構的內(nèi)力,有利于提高施工安全性。
(5)以上兩種方法均減小了“裸拱”施工期間的風險,值得在諸如大跨度土質隧道、偏壓隧道等承受較不利荷載作用的隧道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