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近日品讀《毛澤東的讀書之道》(人民出版社2014 年出版),深受啟發(fā)和觸動。一方面被毛澤東勤奮、刻苦的讀書精神打動,另一方面被領袖高超的讀書方法和藝術折服。日常生活中毛澤東最大的特點就是酷愛讀書,“讀書是我終生的愛好”。毛澤東的讀書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反復閱讀求甚解。毛澤東讀書始終堅持“三復四溫”,務求甚解。早在青年時代,他就主張不管讀什么書,要么不讀,要讀就認認真真地讀。許多書籍,他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研讀,有的甚至到了晚年,他還翻來覆去地讀。四大名著他上小學時就看過,到了60 年代他又重新讀過。晚年,他還將各種版本的《西游記》找到一起,對照著讀。他看過的《紅樓夢》各種版本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讀過好幾次,僅批注過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重要的馬列著作、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他有的讀過十遍以上。毛澤東對各種書籍的內容能夠了解那么清楚,就是他持之以恒、反復學習的結果。
不動筆墨不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是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對他的教導。毛澤東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批語。有時還把書、文中精彩的章節(jié)和語句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德國哲學家泡爾生著的《倫理學原理》,是毛澤東1917 至1918 年在湖南一師上學時閱讀批注的。這本書原文有十萬多字,而他用毛筆寫的批語和提要就有一萬兩千字。1952 年,毛澤東得到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這是他最愛讀的一部書。這部書共3249 卷,850 冊,約4000 萬字,從頭到尾都有他讀過的印跡,有的讀了四五遍,寫下了大量的批注。“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良好的習慣毛澤東堅持了一生。
三人行必有我?guī)?。毛澤東說:“學問學問,學與問是不可分的。真正好學的人,一定是虛心好問的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毛澤東都懷著強烈的求知欲去請教。1915 年上半年,毛澤東和同學蔡和森等在老師楊昌濟的指導下,組織了課外學習小組,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議論時局。一次,楊昌濟跟毛澤東談道,距板倉40 多里的地方住著一位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柳午亭先生,是一位體育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那時,體育問題是毛澤東悉心研究的問題之一。第二天,毛澤東就由一位農民帶路,去訪問了柳午亭先生。當時,長沙城里有學問的人,或從外地來講學的名流學者,毛澤東探知消息和住址后,總是千方百計去拜訪、聆教。毛澤東尊重知識,他和許多專家、知識分子交朋友,以平等態(tài)度待人。1957年,毛澤東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公開發(fā)表之前,他先寄給當時在武漢大學任教的李達一份,征求意見。李達十分感動地說,“毛澤東真是謙遜極了!這樣的著作,我只能好好學習,哪里還能談得上提意見啊!”
讀書要善于思考。毛澤東一貫強調“心之官則思”,遇事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讀書要開動腦筋,善于思索。他讀書,既多讀、勤讀、熟讀,也苦思、深思、精思,從不人云亦云,而是提倡獨立思考。他在讀《韓昌黎全集》時,凡是認為道理對的、文字好的地方,就寫上“此論頗精”“此言甚合吾意”等批語;相反,他認為道理講得不對、文字不好的地方,就打叉畫杠,寫上“不通”“此說非是”等眉批。毛澤東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彼笊磉呁黄鹱x書的同志,每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毛澤東在他寫的大量讀書批語中,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見解和評價,許多見解是相當精辟的。他認為,讀書既要有大膽懷疑和尋根究底的勇氣和意志,又要保護一切正確的東西。毛澤東讀書善于獨立思考的習慣,表現在他對一般學術著作的閱讀上,也表現在他對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態(tài)度上,他并不因為某些著作是名人所寫就盲目崇拜,而是非常注意結合實際獨立思考。正是由于這種獨立思考的習慣,才使他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道路。
毛澤東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毛澤東以他終生讀書實踐,證實了他確是站在高山之巔的人。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行動踐行理想信念,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時代洪流中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