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盛平
(陜西歷史博物館)
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鄒衡、徐錫臺等學者就開始研究先周文化,如今已過了半個世紀,關于先周文化的認定仍有爭議,現(xiàn)在爭論的焦點集中在鄭家坡遺存還是碾子坡遺存是先周文化?本文擬從重新探討劉家文化入手,確認武功鄭家坡遺存是先周文化遺存,并探索先周文化的淵源問題。
劉家文化是商代分布于寶雞和隴東地區(qū)的青銅考古學文化,陶器不僅盛行高領乳狀袋足分襠鬲,而且還使用高領單耳圓腹罐、雙耳或雙大耳圓腹罐、腹耳圓腹罐(腹耳壺)等陶器,也有少量的袋足甗與折肩罐。
我們在《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劉家文化與甘、青一帶的青銅文化共同特點較多,特別是與辛店文化面貌更為接近?!薄捌词夷故莿⒓椅幕粋€顯著的特點。這種偏洞室墓不僅帶豎穴墓道,而且墓道有臺階?!薄扒既擞谐绨莅资牧曀住⒓夷乖嶂衅毡殡S葬石塊,當與劉家文化先民的宗教信仰有關,它反映的可能正是羌人對白石的崇拜?!薄扒既擞信l(fā)之俗?!瓌⒓夷乖崴勒哳^部的小型雙聯(lián)銅泡飾是首次發(fā)現(xiàn),當是發(fā)卡一類飾物。墓主使用發(fā)卡很可能與羌人的辮發(fā)習俗有關?!薄皩氹u地區(qū)是姜戎的起源地,……鄒衡同志認為寶雞縣姬家店、晁峪以分襠鬲為特征的文化是‘姜炎文化’。”當年根據(jù)以上所述,同時又與武功鄭家坡發(fā)現(xiàn)的先周文化遺存進行了對比,二者文化面貌迥異,所以我們認為以扶風劉家墓葬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是一支獨立的羌系考古學文化,與武功鄭家坡先周文化不是同一譜系,因此命名為劉家文化,并提出其族屬為“姜氏之戎”,簡稱姜戎,所以劉家文化又可稱為姜戎文化[1]。寶雞是炎帝后裔姜姓部族的起源地,因此關于姜姓部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虞夏之際?!秶Z·周語下》說:
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yǎng)物豐民人也[2]。
前輩學者已指出:“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姜姓是羌族的一支?!盵3]《周語下》所說的“共”,是指炎帝的后輩共工;“從孫”,是指共工的旁系孫輩。大禹治水,曾得到羌族四岳部落的幫助而取得成功,所以《史記·六國年表》說:“故禹興于西羌?!盵4]四岳部落的首領被封為諸侯,建立了四岳國,賜姓為“姜”,氏名為“有呂”。古代的呂地在寶雞,例如漆水下游姜姓的“有邰氏”,又稱“有呂氏”[5]。
關于“四岳”,傳統(tǒng)的說法是因為“四岳”的首領擔任主管山林之官而得名,但顧頡剛說:“由《山海經(jīng)》與《楚辭》之提示,知最早之四岳必為西方萃聚之四山,……姜姓之族居于四岳,殆以四岳之神為其祖先,或以其祖先為四岳之神,故稱之曰‘四岳之裔胄’,更上推其先人曰‘共之從孫四岳’?!盵6]
《詩經(jīng)·大雅·嵩高》云:“嵩高惟岳,駿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盵7]顧頡剛說:“按‘岳’為山名(《周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鎮(zhèn)曰岳山?!稜栄拧め屔健罚骸游鳎??!?,在今陜西隴縣西,即吳山,是姜姓一族的發(fā)源地(《國語·周語下》‘胙四岳國,……賜姓曰姜,氏曰有呂’)?!盵8]
四岳之山,其中最為確定的是南岳吳山,又稱吳岳,位于隴縣城西南40公里,在今寶雞市西北35公里。姜姓四岳國最早封于吳山(吳岳)之下的隴縣境內(nèi),有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佐證。
1972年冬,寶雞市隴縣川口河村平整土地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陶器,有無耳罐、單耳罐、雙耳罐、腹耳罐(壺)等[9]。這是齊家文化在陜西境內(nèi)的首次發(fā)現(xiàn),后來在隴縣王馬咀、鄭家溝等地也有發(fā)現(xiàn)。張?zhí)於鞯葘W者稱之為齊家文化川口河類型。據(jù)其參觀所見,甘肅東部天水地區(qū)北部大部分縣區(qū)博物館藏品中,均不乏齊家文化的陶器,有些器物的形制特征與川口河村出土的非常相似[10]。這說明齊家文化川口河類型,分布在天水市、寶雞市的隴山東西兩側,與四岳部落居住的地域重合,而且年代與姜姓四岳國建立的年代相符(詳見下文),當是姜姓四岳國的文化遺存。
商代姜姓部族的政治中心向南移動到寶雞的汧水下游,所以西周早期金文中出現(xiàn)了一個姜姓的方國—夨國,其君自稱夨王,都邑在今寶雞市區(qū)賈村原上,領土包括鳳翔縣、寶雞市區(qū)汧河下游的東西兩岸[11]。
以上所述,說明姜姓部族確是炎帝的后裔,是羌族的分支,所以自明清以來,民間傳說寶雞是炎帝的故鄉(xiāng)。正是因為有上述的歷史背景,所以商代劉家文化興起于今寶雞市區(qū),例如寶雞市區(qū)的金河、斗雞臺、姬家店、石嘴頭、晁峪等地,都發(fā)現(xiàn)了劉家文化的早期遺存。
關于夨國的姓,夨王簋蓋銘文說:“夨王作鄭姜尊簋,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學界對于這篇銘文的解讀卻大有分歧。主張夨國為姬姓者,認為“鄭姜”是夨王之妻[12];主張夨國為姜姓者,認為“鄭姜”是夨王之女,嫁于鄭者[13]。
我們認為“鄭姜”既不是夨王之妻,也不是夨王之女,而是與夨王同姓的鄭伯之女。夨王簋是夨王為其同姓鄭伯之女所作的媵器。西周金文中為同姓之女作媵器有例證,傳世的鄭井叔男父匜銘文說:“作為霍姬媵旅匜?!标悏艏腋鶕?jù)霍國為姬姓,而西周同姓不婚的原則,認為“鄭井”不是姬姓[14]。
鄭地在鳳翔縣一帶,“鄭井”的封邑在秦雍城遺址一帶[15]。關于“鄭井”的姓,《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引富辰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16]《漢書·王莽傳》說:“成王廣封周公庶子六人,皆有茅土?!毙蠂氖挤饩热皇侵芄?,那么邢國為姬姓無疑。西周金文中的“鄭井”與“豐井”,都是邢國的分支[17]?!柏S井”為姬姓(見豐井叔簋銘文),“鄭井”也應為姬姓。寶雞茹家莊 伯的妻子井(邢)姬,當是來自“鄭井”的姬姓女子,可證“鄭井”為姬姓。
鄭井叔男父匜,是鄭井叔男父為同姓的霍國之女出嫁作媵器,所以稱霍姬的父國本姓。姜姓的鄭伯是夨國在鄭地的一個族長,所以鄭伯的女兒出嫁,夨王為其作媵器,稱其父氏本姓,完全合乎西周女性稱姓的規(guī)律,這就證實夨王之國是一個姜姓方國。“姜氏之戎”是炎帝后裔“四岳”的裔胄,所以《左傳·襄公十四年》說:
將執(zhí)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shù)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莨闷浯蟮拢^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盵18]
顧頡剛說:“襄十四年《傳》既謂姜戎為四岳裔胄而居于瓜州,則四岳所在當即瓜州所在。”又說:“‘四岳’者,姜戎之發(fā)源地也,在今陜西隴縣?!盵19]由此可知,姜戎氏所在的“瓜州”是在汧隴山區(qū)。姜戎是“四岳”之后還有一證,《史記·齊太公世家》說: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20]。
姜子牙的先祖既然是四岳,那么他應該是姜姓夨國的一個家族長??傊?,劉家文化的來源當是隴縣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其族屬是四岳之后“姜氏之戎”,簡稱姜戎。
關于劉家文化來源,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的認識,根據(jù)張?zhí)於鳉w納[21],主要有五種:
(一)筆者提出“劉家文化是在齊家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22]。張?zhí)於?、劉軍社又分別指出“劉家文化與齊家文化兩者之間存在過渡類型,而有缺環(huán)”[23]。
(二)認為劉家文化與辛店文化關系密切,由向東移動的姬家川類型所形成[24]?;蜃鳛楹笳叩囊粋€新類型[25]。
(三)劉家文化來源于長武碾子坡遺存[26]。
(四)劉家文化的來源很可能是客省莊文化的雙庵類型[27]。
(五)劉家文化來源于渭水上游的董家臺類型[28]。
以上多數(shù)學者把劉家文化與甘青地區(qū)的辛店文化相聯(lián)系,是因為兩者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例如劉家文化與辛店文化都來源于齊家文化;劉家文化是商代姜姓部族的文化遺存,辛店文化是商代中期前后至春秋時期羌族的文化遺存。劉家文化陶器以單耳罐、雙耳罐、腹耳罐(壺)等罐類為主,并有大量高領袋足鬲;辛店文化陶器也是以雙耳罐、雙大耳罐、腹耳罐(壺)等罐類為主,也有少量的高領袋足鬲。
但二者之間也有不同之處:首先,辛店文化來源于甘青交界地區(qū)的齊家文化,而劉家文化來源于隴縣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其次,辛店文化有發(fā)達的彩陶,而劉家文化沒有彩陶。
辛店文化的發(fā)展序列是清楚的,由齊家文化經(jīng)過青海的山家頭、甘肅的姬家川、張家嘴三個類型連續(xù)地發(fā)展、演變形成[29]。關于劉家文化的來源,張?zhí)於髡J為:
劉堡坪類型陶器均為薄胎的夾細砂陶,褐色或橙黃色,飾淺細的繩紋,并有較多的蛇紋存在,器類主要是高領袋足鬲和高領罐,與劉家文化一、二期的文化特征多有相似的地方,分布地域也有重合。因此,更有理由把該類文化遺存看作劉家文化的來源。
……流行圜底罐、圜底缽,分布區(qū)已達渭河上游的董家臺類型,以及偏西的山家頭類型,或是劉家文化圜底罐類因素的來源[30]。
盡管劉家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有可能受到過青海東部山家頭類型、甘肅董家臺類型,以及莊浪劉堡坪類型的影響,但是我們認為劉家文化是在隴縣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理由如下:
(一)隴縣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是甘青地區(qū)的齊家文化向東越過隴山,進入到?jīng)F河上游的隴縣境內(nèi)。有學者推測其年代為距今4200~3800年,相當于夏代早期或略晚[31],恰與虞夏之際吻合,應該是姜姓四岳國的文化遺存。劉家文化早期的年代,有學者推測約相當于商代二里崗上層時期,或可進入二里崗下層的范圍[32]。劉家文化與辛店文化屬于西北羌系文化的兩個分支,那么劉家文化的發(fā)展序列應該與辛店文化相似,其發(fā)展序列應該是:隴縣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劉家文化。隴縣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與劉家文化之間雖然有缺環(huán),但是應該是一脈相承的考古學文化。
(二)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分布的地域,西界是甘肅天水市以北的莊浪縣,東界是寶雞市的隴縣。劉家文化早期分布的地域,西界也是隴山以西的莊浪縣,東界是隴山以東的寶雞市區(qū),分布的區(qū)域雖然有所南移,但是大體與川口河齊家文化一致。
(三)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的罐類,當是劉家文化罐類的祖型。劉家文化盛行的單耳罐、雙耳罐、腹耳罐(腹耳壺),應來源于川口河類型齊家文化的單耳罐、雙耳罐、腹耳罐(腹耳壺)。尤其是二者的腹耳罐(腹耳壺)形制更為相似,都是溜肩、桶狀深圓腹,腹部有雙耳,與甘青寧地區(qū)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的腹耳罐(腹耳壺)不同。劉家文化早期罐類流行圜底,可能是受到青海山家頭類型、甘肅董家臺類型的影響而形成的。至于高領袋足鬲的來源,是不是來源于甘肅的劉堡坪類型,有待于更多的證據(jù)。
碾子坡文化分布于陜甘交界的長武、靈臺、麟游縣境內(nèi)的達溪河、杜水流域,年代約從商代殷墟一期至商末。墓葬以土壙豎穴墓為主,個別墓為偏洞室。陶器以高領袋足鬲為主,也有盆、豆、罐、甕等??傮w的文化面貌,既有劉家文化的特征又有類似先周文化的特征,但是與劉家文化、先周文化都有差別。
關于碾子坡文化的性質(zhì),由于胡謙盈、張長壽、梁星彭等,都將鄭家坡遺址大多數(shù)單位的年代壓在西周初年,只承認個別單位,也就是出土高領袋足鬲單位的年代可以到先周晚期,所以認為碾子坡遺存是先周文化[33]。這是因為先周文化研究過去存在一個誤區(qū),就是把高領袋足鬲當作了先周文化代表性器物。灃西毛紡廠H18等先周文化遺存發(fā)現(xiàn)后,學界取得了一個共識,即先周文化中除了高領袋足鬲,還有聯(lián)襠鬲。而且我們要強調(diào)的是:先周文化中是以聯(lián)襠鬲為主,有少量高領袋足鬲。
鄒衡首先將碾子坡遺存歸入劉家文化或其分支[34]。彬縣斷涇先周文化遺址以及旬邑孫家先周文化遺址的發(fā)掘,也證明碾子坡遺存不是先周文化。張?zhí)於髟岢瞿胱悠挛幕轻偃诉z存的可能性為大[35],后來他又根據(jù)碾子坡文化分布的地域,提出碾子坡文化“可能為古密須國的文化遺存,經(jīng)濟形態(tài)表明其屬于西方諸戎的一支”[36]。
雷興山在碩士論文中,認為“碾子坡類遺存的族屬不是滅商前的周人,而可能是姜戎之一支”[37]。后來在博士論文中寫到:“筆者意識到,以高領袋足鬲為代表的‘王家嘴類’遺存的族屬很可能就包括姬姓周人,換言之,‘王家嘴類’遺存可能是先周文化,而鄭家坡文化不是先周文化?!盵38]
經(jīng)過幾十年的考古發(fā)掘與調(diào)查,可知周原地區(qū)商代的文化遺存有三:一是商文化京當類型,年代為二里崗上層時期;二是鄭家坡先周文化,年代為二里崗上層或略晚;三是約在殷墟文化二期時,寶雞市區(qū)的劉家文化向東發(fā)展到周原地區(qū)。稍后劉家文化就取代了商文化京當類型,成為周原地區(qū)的主宰者,這就為古公亶父遷岐提供了機緣。
王家嘴遺址完全可能是姜戎或者歸附周太王的“他旁國”居址。扶風劉家姜戎墓地的資料說明,古公亶父遷岐后,墓地仍然在繼續(xù)埋葬姜戎之人,其中最晚的M49年代為武王滅商前,埋葬習俗已由偏洞室墓變?yōu)橥量迂Q穴墓,但是帶壁龕,仍是姜戎墓葬。這說明古公亶父遷岐后,岐邑、岐周為姬姓周人與姜姓羌戎雜居之地。另外,古公亶父遷岐后,周人使用高領袋足鬲有增多的跡象。王家嘴遺址第二期文化遺存以高領袋足鬲為主,是周人的居址也不奇怪。
商代扶風壹家堡遺址、禮泉朱馬嘴遺址的發(fā)掘、灃西毛紡廠H18的發(fā)現(xiàn),已驗證武功鄭家坡遺存是先周文化,公認的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早期二里崗上層晚期(或稱白家莊期或小雙橋期)[39]。從鄭家坡、彬縣斷涇一期和旬邑孫家類型,再到周原、灃西的先周文化,姬姓周人使用高領袋足鬲的比例有逐步增加的趨勢,特別是周原與灃西的先周文化,使用高領袋足鬲的比例增加更加明顯。例如,灃西毛紡廠H18原報告器類統(tǒng)計的陶鬲數(shù)共152件,聯(lián)襠鬲為126件,占83%,高領袋足分襠鬲只有26件,占17%。這說明灃西先周文化的炊器也是以聯(lián)襠鬲為主,高領袋足分襠鬲較少,但是所占比例遠遠高于鄭家坡先周文化。這與古公亶父遷岐后與姜姓部族結盟可能不無關系。后來牛世山指出:
1997年、2001年岐山王家咀的考古工作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商文化遺存以及商、劉家、鄭家坡三類考古學文化前后相繼的地層關系,……其中王家咀新發(fā)現(xiàn)了劉家文化的居址,結合附近的劉家墓葬,可知這里的劉家文化遺存的總體特征。但在有的學者文中,將周原遺址劉家地點的墓葬歸入劉家文化,而將周原遺址王家咀地點的同時期生活性居址遺存又歸入有學者命名的碾子坡文化(實際上,劉家墓葬與碾子坡遺存大同小異),這種將同一遺址內(nèi)不同地點、同時代遺存劃分為兩種考古學文化的認識也是大有問題的。
可見,將劉家文化的碾子坡類型或部分地區(qū)的碾子坡類遺存推斷為先周文化,疑問更多。所以,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認為鄭家坡文化是先周文化[40]。
研究先周文化的基礎是西周文化,但是碾子坡文化與西周文化完全不是同一個譜系的文化,所以它不可能是先周文化。另外,灃西毛紡廠H18等可以作為識別先周文化的標尺。如果碾子坡類遺存是先周文化,而鄭家坡類遺存不是先周文化,那么灃西H18等先周晚期文化遺存,文化面貌為什么與碾子坡的文化面貌迥異,而與鄭家坡先周文化的面貌卻完全相同呢?
可以斷言:灃西H18等先周晚期文化遺存,是由鄭家坡先周文化發(fā)展而來。商代關中西部涇渭之間的四類文化遺存—京當型商文化、鄭家坡文化、劉家文化和碾子坡文化中,只有鄭家坡文化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先周文化。
周族的起源,目前尚未完全解決。最終解決周族的起源問題,首先要弄清武功鄭家坡先周文化的來源問題。我們曾提出鄭家坡先周文化,“是在客省莊二期文化雙庵類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41]。張?zhí)於骱髞硖岢觯骸瓣P中西部約在夏代早期仍可能是雙庵類型晚期的蔡家河H29為代表的遺存,在夏代的中、晚期或略晚,則存在著一類以花邊罐、折肩罐、花邊鬲、高領鬲、豆等陶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我曾稱為‘望魯臺—喬家堡類型’?!盵42]
夏代早期,關中西部雙庵類型的文化遺存,除過麟游縣蔡家河H29以外,經(jīng)過發(fā)掘的還有寶雞市區(qū)石嘴頭遺址東區(qū)的M2[43]?!巴斉_—喬家堡類型”流行花邊口沿罐,有高領聯(lián)襠鬲、折肩罐等器形,幾乎都是紅褐色和灰褐色陶,紋飾主要是麥粒狀繩紋,還有弦紋和附加堆紋。這些文化特征與鄭家坡先周文化有較多共同之處,所以張?zhí)於髡f:“關于先周文化的來源,我們認為主要應是從關中西部相當于夏代中晚期或略晚的“望魯臺—喬家堡”類型發(fā)展而來,其所具有的聯(lián)襠鬲、折肩罐、花邊口沿等許多文化因素被先周文化繼承下來。”[44]
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望魯臺—喬家堡類型”文化遺存,分布于關中西部汧水流域中游的千陽縣,以及淳化縣等地。但是“望魯臺—喬家堡類型”文化的遺址都未經(jīng)發(fā)掘,整體的文化面貌不清,年代不詳。如果先周文化的來源,確是“望魯臺—喬家堡類型”文化,那么就有可能最終解決周族的起源問題。文獻中后稷棄“封邰”,這是后世的說法,未必可靠。目前所知武功鄭家坡先周文化年代的上限為商代二里崗上層時期,或略晚,也不能證明后稷棄“封邰”。但是關于周族的起源,《詩經(jīng)》《左傳》等文獻中有一些線索:
(一)《詩經(jīng)·大雅·綿》說,“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45]。這是追述周族起源的詩,是說周族早期是經(jīng)過杜水流域,往漆水流域遷徙。鄒衡說:“王引之以為土即杜(《經(jīng)義述聞》卷六),陳夢家從其說(《殷墟卜辭綜述》頁272)。我們認為土即卜辭所見土方,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西南部的石樓縣”[46]。王引之釋土為杜是正確的,但是杜水不在晉西南地區(qū)。杜水是漆水的上游,發(fā)源于今麟游縣境內(nèi)的招賢鎮(zhèn),流經(jīng)麟游縣城東與澄水合流,以下稱為漆水。這說明周人早期可能是在杜水流域附近,后來才遷往漆水流域下游的邰地。果真如此的話,已知夏代姜姓部族是在隴縣境內(nèi),那么周人早期就有可能是在麟游、千陽一帶的杜水流域附近,所以姬姜世代通婚。姬姜兩個古代通婚氏族的分布,如果是上述格局,二者成為兩個互相通婚的部落就更加合理。
(二)據(jù)《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石癸說:“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盵47]《史記·周本紀》索引說:“《帝王世紀》云:‘后稷納姞氏,生不窋’?!盵48]不窋之父是末代后稷,說明納姞氏的“后稷”是末代后稷,他所處的時代為夏末。古代姞姓國有二:一是古代燕國,在今河南濮陽;二是密須國,在今甘肅靈臺縣。姬姓周人早期有可能是在杜水流域附近,而麟游、千陽與靈臺三縣互為鄰縣,所以末代后稷才能與靈臺境內(nèi)的姞姓通婚。
據(jù)以上所引文獻記載,以及鄭家坡先周文化有可能來源于“望魯臺—喬家堡類型”文化遺存,那么夏代姬姓周人就有可能是在杜水流域附近,后來才經(jīng)杜水流域遷往漆水下游的邰地,所以《詩經(jīng)·大雅·綿》說:“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這或許就是武功鄭家坡先周文化,其年代上限為二里崗上層或略晚的原因。至于“望魯臺—喬家堡類型”文化遺存,是不是姬姓周人夏代的文化遺存,還有待于“望魯臺—喬家堡類型”遺址發(fā)掘資料的驗證。
[1]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J].文物,1984(7).
[2]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周語下(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3-104.
[3]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8.
[4]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第1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686.
[5]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周本紀(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214.文末??庇洠鄱?“有邰氏原作‘有呂氏’,據(jù)《凌》本、《殿》本改?!睋?jù)此,可知古代的呂地在寶雞。
[6]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四岳與五岳[M].北京:中華書局,1963:37.
[7]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7影印本,上冊:297.
[8]顧頡剛.鳥夷族的圖騰崇拜及其氏族集團的興旺—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七[C]//古史考:帝系的偶像(第6卷),???海南出版社,2003:249.
[9]尹盛平.陜西隴縣川口河齊家文化陶器[J].考古與文物,1987(5).
[10]張?zhí)於?肖琦.川口河齊家文化陶器的新審視[C]//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考古50年暨八秩華誕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1]盧連成,尹盛平.古夨國遺址、墓地調(diào)查記[J].文物,1982(2).
[12]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鄭地和鄭國東遷[J].文物,2006(9).
[13]張政烺.夨王簋蓋跋—評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C]//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175.
[14]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六)[J].考古學報,1956(4).
[15]尹盛平.試論金文中的“周”[C]//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三號:陜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
[1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423.
[17]尹盛平.邢國改封的原因及其與鄭邢、豐邢的關系[C]//三代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8]同[16]:1005.
[19]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瓜州[M].北京:中華書局,1963:50-51.
[20]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3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1477.
[21]張?zhí)於?關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13-314.
[22]a.陜西周原考古隊.扶風劉家姜戎墓葬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7).b.同[1].
[23]a.張?zhí)於?高領袋足鬲的研究[J].文物,1989(6).b.劉軍社.鄭家坡文化與劉家文化的分期及其性質(zhì)[J].考古學報,1994(1).
[24]a.盧連成.扶風劉家先周墓地剖析—論先周文化[J].考古與文物,1985(2).b.張忠培等.陜西史前文化的譜系研究與周文明的形成[C]//遠望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5]張長壽等.關中先周文化的類型和先周文化的淵源[J].考古學報,1989(1).
[26]牛世山.劉家文化的初步研究[C]//遠望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7]同[26].
[28]李水城.劉家文化來源的新線索[C]//遠望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9]南玉泉.辛店文化序列及其與卡約、寺洼文化的關系[C]//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9.
[30]同[21]:315-316.
[31]張?zhí)於?齊家文化對中原地區(qū)文化的影響[C]//廣河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32]同[21]:306.
[33]a.胡謙盈.試論先周文化及相關問題[C]//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考古五十年紀念文集(第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b.張長壽,梁星彭.關于先周青銅文化的類型與周文化的淵源[J].考古學報,1989(1).
[34]鄒衡.再論先周文化(摘要)[C]//周秦漢唐考古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西安:西北大學學報編輯部,1988.
[35]張?zhí)於?先周文化早期相關問題淺議[C]//西周史論文集—第二次西周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60.
[36]同[21]:334.
[37]雷興山.蔡家河、園子坪等遺址發(fā)掘與碾子坡類型遺存分析[C]//考古學研究(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10-237.
[38]雷興山.先周文化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45.
[39]牛世山.周族起源與先周文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C]//三代考古(7).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40]同[39].
[41]同[1].
[42]同[36].
[43]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82級實習隊.寶雞石嘴頭東區(qū)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87(2).
[44]同[36]:275-276.望魯臺—喬家堡類型陶器,見272頁圖四六。
[45]同[7]:509.
[46]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42.
[47]同[16]:675.
[48]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