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林群 吳曉妹
“注重實績”是選拔任用干部的一條重要原則。如何科學有效地搞好干部的實績考核,并對干部的實績進行分析研究,不僅對選準用好干部至關重要,而且對引導干部樹立求真務實的政績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各級黨委、領導和機關對干部考核評價工作做了一系列積極的探索,取得了許多成效。但從實績考核的實際過程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考核內(nèi)容不夠全面。干部的實際工作成績既有顯隱之分,又有遠近之別。從實際考核情況看,大家往往看有形的實績多、看無形的實績少,看立竿見影的眼前成績多、看事關長遠但短期成效不明顯的少,看工作投入多、看實際效益少。長此以往,容易助長片面追求短期效應而不致力于單位的全面和長遠建設之風。
實績主體區(qū)分不夠明確。不論是一個單位的整體成績,還是一項工作實績,有時很難分清是某人或某幾個人做出的,或某人在其中起到幾分之幾的作用。在實績考核中,往往籠統(tǒng)地把一個單位的實績簡單等同于班子每個成員的實績,甚至同一事項的成績幾個領導干部均作出陳述,但對他們在工作中具體做了哪些事情、取得哪些實際效果往往沒作分析,導致在實績上“吃大鍋飯”。
評價主體不夠廣泛。干部實績?nèi)绾危罕姼惺茏钪苯?、最真切,也最有發(fā)言權。目前的實績考核基本上還是領導評領導、干部評干部、上級評下級的比重大,群眾參與面還比較窄,沒有充分體現(xiàn)群眾在干部實績考核評價中的分量,導致少數(shù)干部只注重對上負責和領導認可,而忽視對下負責和群眾認可。
考核方法相對單一。目前干部考核通常采用一次性集中考核,缺乏對平時工作績效的跟蹤考核記錄??己藭r往往“跟著感覺走”,憑印象打分,隨大流“打鉤”。此外,不能根據(jù)不同單位,干部的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不同職責和在考核中遇到的實際情況靈活調(diào)整考核方法,有時也會影響考核結果的準確性。
考核結果反饋不夠。目前,干部考核后,一般是對班子集體作個概括性評價,很少把每個干部的考核結果在適當?shù)姆秶鷥?nèi)公布,導致干部本人不知道甚至直接領導也不知道部屬的考核情況。由于不公開不透明,導致實績突出的沒有成就感和榮譽感,實績一般的沒有壓力感和緊迫感,實績較差的也產(chǎn)生不了危機感。
要準確考核干部的實績,應建立健全科學的實績考核體系,尤其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綜合考量“顯性政績”與“隱性政績”。干部的政績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政績”,如投了多少經(jīng)費、蓋了多少房子、修了多少馬路、完成了多少任務等;也有看不見摸不著,但大家都能感受到的“隱性政績”,如單位的思想政治建設、團結狀況、風氣建設、干部的作風和廉潔自律等。只有把“顯性政績”與“隱性政績”綜合起來考量,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干部的實績。
準確區(qū)分集體政績與個人政績。集體政績是指政績的取得是領導班子集體或單位群眾的共同創(chuàng)造,個人政績是指干部個人付出努力而創(chuàng)造的政績。從事實上來看,任何政績都是集體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也都包含著個人努力的因素。因此,要根據(jù)干部在單位建設中所處的位置、承擔的責任和所做的努力,通過仔細考察,實事求是地看每個人所起的作用,既要防止政績上吃“大鍋飯”,簡單地把集體的成績算在個人頭上,又要防止以“集體努力結果”為名,否認個人所做的貢獻。對個人的情況也要作具體分析,弄清干部個人在什么情況下出了什么主意、做了哪些工作、他的所作所為對某項工作有多大意義、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等。
科學考察單一政績與復合政績。單一政績是指干部立足本職工作崗位創(chuàng)造的成績和貢獻。因為每一位干部的工作都是具體的、一定范圍的,所以,干部創(chuàng)造政績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政績。復合政績是指干部的本職工作對單位整體建設的貢獻。一般來說,單一政績與復合政績應該是一致的,但有些時候也會產(chǎn)生矛盾,這就要看干部能否正確處理好部門利益與整體利益、小單位利益與大單位利益的關系,做到在創(chuàng)造本職工作政績的時候,不影響其他工作政績的創(chuàng)造;在自己創(chuàng)造政績的時候,不損害并能有利于他人和整體政績的創(chuàng)造。
認真甄別真實政績與虛假政績。真實政績是指干部在履行工作職責中所做出的、為廣大官兵所認可的成績和貢獻,而虛假政績則是指一些干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虛假政績又有程度上的不同,輕者表現(xiàn)為在已有的政績上人為拔高、故意夸大,是含有水分的政績;重者則是弄虛作假、無中生有,甚至顛倒黑白、不擇手段制造子虛烏有的東西來欺世盜名。為此,要特別注意甄別真實政績與虛假政績,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分辨真?zhèn)?,擠出“水分”。
正確看待客觀條件與主觀努力。由于干部的崗位不同,各個單位各個時期所具備的物質(zhì)條件、工作基礎不盡相同,取得政績的難易程度就有所區(qū)別。因此,對政績進行考核評價時,應始終注意辯證看待主觀與客觀的關系,注意政績形成的條件和原因,既要看干部的主觀奮斗、工作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又要看取得政績的外因條件等。
考核干部如果不重實績,清談之士、溜須拍馬之風就會不期而至;如果片面、孤立地講實績,浮躁之士、急功近利之風也會不邀自來。因此,對干部實績的考核不能僅僅停留在就政績論政績的層面,必須對實績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透過實績的名實來看品德。“實績”的名與實不符,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也直接反映了干部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干部是實事求是、踏實正派還是漂浮不實、沽名釣譽,可以通過分析其“實績”的名與實來了解和把握。分析實績時應注意以下三點:一看“實績”的由來。那些把班子集體的成績統(tǒng)統(tǒng)當作個人所為,把有利的客觀因素而產(chǎn)生的成果統(tǒng)統(tǒng)歸結為自己主觀上的努力,把前任甚至前幾任的量變結果全記在現(xiàn)任的功勞簿上等所謂的“實績”,都是沽名釣譽的行為。二看“實績”的代價。有些“實績”看上去確實很顯著,也很驚人。但這些“實績”往往是以高投入為前提的,有的甚至是以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方式,耗盡單位老本、無法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代價的。三看“實績”的評價。那些上級稱心如意、下級怨聲載道的只唯上不顧下的做法,領導高高興興、群眾深惡痛絕的“形象工程”等,都不應該算作實績。真正的實績應該是群眾滿意度高的成績。只有以官兵“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為評價標準,才能把握住“實績”的名與實。
透過實績的顯隱來看作風。一個好的干部,一方面應孜孜以求于實績,另一方面又要淡泊于實績的顯隱。實績中顯績與隱績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干部的工作作風。在干部隊伍中,重顯績、輕隱績的傾向是存在的,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能出名掛號提高知名度的工作就愿干、大干、快干,否則就慢干、少干或不干;二是做工作追求“速效靈”,而打基礎、見效慢“為他人作嫁衣”的事就不太愿意做;三是追求轟動效應,喜歡搞“大工程”“大手筆”,而對那些經(jīng)常性的艱苦工作則不屑一顧。這類浮躁之氣、漂浮作風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在分析干部的實績時,既要看有形的政績,又要看無形的基礎性工作;既要看當前工作的效果,又要看其可能產(chǎn)生的長遠效應和潛在效能;既要看那些可以量化的政績,又要看那些確屬政績但又無法或不宜量化的績效。
透過實績的平奇來看智慧。實際工作中,有的干部對上級的指示和工作部署,不善于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抓落實,而是照葫蘆畫瓢,甘當“傳聲筒”“二傳手”。也有的干部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看不準重點、抓不住要害,事情干了不少,但可圈可點之處不多。還有的干部因循守舊、謹小慎微,缺乏果敢決策、大膽拍板的魄力。干部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nèi),能夠看清工作關鍵環(huán)節(jié)之所在,抓準重點,敢創(chuàng)敢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須對整個工作條件、現(xiàn)狀有全面、透徹的了解;其次,必須具有較強的洞察力、思維力、想象力、決策力等,能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甚至能見人所未見。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謀斷力,這對于一位優(yōu)秀的干部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謀斷力強則能夠在錯綜復雜的情勢中,善于提綱挈領、抓住要害,善于把握態(tài)勢、抓住機遇,善于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所取得的實績往往具有“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獨特性、開創(chuàng)性。所以,通過對實績的平與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名干部是不是能謀善斷、富于開拓和創(chuàng)新。
透過實績的因果來看能力。實績的取得離不開干部的號召力、組織能力、策劃能力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等主觀因素,也與客觀條件密不可分。如果不考慮客觀因素一味地把實績做橫向比較,或單純強調(diào)客觀困難不把實績放在歷史進程中衡量,都不能很好地判斷出干部的工作能力。一般來講,干部的能力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開創(chuàng)性工作的能力。在改革、發(fā)展的新時代,有待開創(chuàng)的領域很多也很廣,有許多都是前人沒有做過的。所以,這類工作也是最具拓展空間的。二是扭轉(zhuǎn)性工作的能力。作為一名干部有可能被組織安排到一個困難、艱苦或落后的單位去工作,由此面臨工作上的困境和被動局面,而他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帶領那里的官兵千方百計扭轉(zhuǎn)被動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上每取得一分成績,要比在一般情況下付出得更多。所以,在干部考核中,對在扭轉(zhuǎn)性工作中取得實績的干部,應予以特別的關注。三是提高性工作的能力。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是圍繞進一步提高現(xiàn)有工作水平來開展的。所以,干部工作能力如何,也就更多地體現(xiàn)在工作質(zhì)與量的提高上。通過“瞻前”和“顧后”,全面、聯(lián)系、歷史地分析,一般能判斷出干部開展實際工作的能力。
透過實績的完缺來看素質(zhì)。干部應具有統(tǒng)籌兼顧、綜合平衡、察全局、抓整體的全面素質(zhì)。有些干部某一方面的工作抓得出色,甚至成為先進典型,而其他方面的工作比較欠缺;或者大部分工作抓得不錯,而某一方面明顯不足。這種工作上的“偏科”有時就是素質(zhì)上“短腿”的表現(xiàn)。對干部實績的認定應全面、系統(tǒng),強調(diào)其實績的完整性。實績的完整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整體工作處于較高水平;二是單項工作不落后,無明顯“短板”。所以在分析干部實績的時候,既要看物質(zhì)性成果,也要看精神性成果;既要看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完成情況,也要看日常工作、基礎工作和一般性工作做得如何。通過分析其實績的完缺,才能準確把握考核對象是否具有勝任擬任職務應具備的全面素質(zhì)。
用準一個干部,就等于樹立起一面旗幟;用錯一個干部,就等于發(fā)出一個錯誤信號。因此,必須堅持客觀、公正、全面、歷史地考核干部的實績,努力營造良好的選人用人環(huán)境,從而引導大家自覺地樹立起求真務實的政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