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思溫對西夏研究的貢獻

        2021-11-25 14:24:28張永萍郭玉龍
        西夏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民族出版社西夏文西夏

        張永萍 郭玉龍

        張思溫,甘肅臨夏市人。幼承庭訓,習得四書五經(jīng),能詩能文。青年時,任民國政府部門職員。1949 年后歷任甘肅省工業(yè)廳秘書、臨夏市政協(xié)常委?!拔母铩焙笥秩闻R夏州政協(xié)委員、甘肅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甘肅省政協(xié)委員等職。

        “文革”期間,治學著述,毫不懈怠,寫下文史筆記四種:《壬癸雜記》《殘褚剩墨》《西廬雜記》《千忍齋雜記》。后考證“瑞容佛光塔”并在《文物》發(fā)表論文。應臨夏州檔案館之約,??狈街疚宸N:明嘉靖本、清康熙二十六年本《河州志》二種、清宣統(tǒng)《河州續(xù)志》一種、《續(xù)修導河縣志》一種、《和政縣志稿》一種,為保存地方文獻貢獻一己之力。憑借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對民族文化的熱忱,年逾花甲,由其父張質(zhì)生珍藏西夏文《華嚴經(jīng)》五卷始研究西夏學,共寫作8 篇有關西夏學的論文,發(fā)表在全國和省級刊物。張思溫游歷河州及青海諸地,探石窟、拓碑刻,于1989 年撰成《積石錄》,收入河州和青海東部地區(qū)摩崖石刻文字165 篇,20 余萬字,其中包括甘肅境內(nèi)炳靈寺的西夏文碑刻。這些關于西夏學的研究,為后來學者的研究提供了線索及思路。綜觀張思溫的西夏學研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保存、研究西夏文經(jīng)卷

        保存并研究家藏的西夏文經(jīng)卷,為研究西夏學提供第一手資料。20 世紀西夏文獻出土以黑水城最豐富,但從發(fā)掘之初,大部分散佚海外。其次以20 世紀初寧夏靈武出土文獻為盛。其時靈武屬于甘肅省朔方道(后即改寧夏道)所領八縣之一,由北洋軍閥馬福祥統(tǒng)轄,出土文獻沒有得到妥善保管,而是四處散佚,流向民間。之后雖輾轉(zhuǎn)于1929 年入藏北京圖書館,但也難保其完整性。張思溫父質(zhì)生公恰于馬福祥軍幕中為僚,得西夏文《華嚴經(jīng)》五卷。張思溫曾于1972年5 月撰文《西夏文〈華嚴經(jīng)〉摹本題后》記錄,根據(jù)近人馮國瑞記錄,得知該經(jīng)出土時間為民國8 年,即1919 年。但在1979 年《文物》上,張思溫再次對西夏文《華嚴經(jīng)》撰文,將文獻出土時間更正為1917 年,文中記載對之前馮氏記錄的“民國八年”質(zhì)疑,因馮氏非靈武人,更非寧夏人,記載許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根據(jù)《朔方道志·民國職官表》(王之臣纂,1925 年,天津版)記載,馮氏記錄中的余鼎銘“于民國五年至六年任靈武縣知事,民國六年至七年任寧朔縣知事,民國七年至十年任寧夏縣知事……”,可知余鼎銘知靈武縣事的年份,民國六年較為合理,且與慕壽祺所著《甘寧青史略》所記吻合?!熬旁拢瑢幭撵`武縣發(fā)現(xiàn)西夏寫經(jīng)。注云:……至是,靈武縣知事余鼎銘修城,于城墻內(nèi)掘獲西夏寫經(jīng)兩大箱,毫無損壞,送往寧夏鎮(zhèn)守使署?!雹倌綁垤鳎骸陡蕦幥嗍仿浴返诎藘?,民國六年丁巳,廣文書局,1972 年,第343 頁。

        上述兩文中關于出土地點和事由記錄是一致的。出土地點中提到“番寺”,張思溫考證:“據(jù)清嘉慶三年《靈州志》,城北門外有永寧寺,城東門外有東塔鎮(zhèn)海寺,出土地點亦難知?!雹趶埶紲兀骸段飨奈摹慈A嚴經(jīng)〉摹本題后》,《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423 頁?!胺ㄞ┧隆彼覆幻?,且“近郊”不確定方位,故而難以判斷。發(fā)掘事由則是“農(nóng)人耕地”,但在《活字版西夏文〈華嚴經(jīng)〉卷十一至卷十五簡介》一文尾注中,張思溫引用慕壽祺《甘青寧史略》中所述,是因“修城”,發(fā)掘地點是在“城墻內(nèi)”。對此,因未有新的證據(jù),他未做進一步考證,只記錄“對靈武出土具體地點,尚有其他傳聞,姑存此兩說,以待考證?!憋@示出嚴謹?shù)闹问匪枷搿?/p>

        張思溫先后撰文《西夏文〈華嚴經(jīng)〉摹本題后》《活字版西夏文〈華嚴經(jīng)〉卷十一至卷十五簡介》,對家藏西夏文《華嚴經(jīng)》進行介紹。首先記錄了五卷佛經(jīng)的裝幀,這為學者斷定此經(jīng)的刊寫年代提供了證據(jù)?!霸瓡髪A本,函袱包裝,外殼都用黃綾裱褙,以青縹帶牙簽束裹。封面簽題俱存(缺卷十四),編號為平字?!雹蹚埶紲兀骸痘钭职嫖飨奈摹慈A嚴經(jīng)〉卷十一至卷十五簡介》,《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374 頁。還詳細記錄部分卷子的首題、尾題及特征:“卷十一首有圖像與祝贊,全長72 厘米。每卷經(jīng)題后有唐實義難陀譯和西夏仁宗李仁孝校夏文小字題款二行。卷十二前有‘科文’……每段經(jīng)文之末行空隙處多綴飾以寶塔與花紋。”①張思溫:《活字版西夏文〈華嚴經(jīng)〉卷十一至卷十五簡介》,《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374 頁。版式和書寫亦有記錄:“原文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板框高25.3 厘米,上下雙線?!睂?jīng)卷用紙亦準確記載:卷高31.7 厘米,每半頁寬12 厘米。紙質(zhì)不一,色微黃,略淡者更薄韌。紙幅長64 厘米,印字五面(間有裁截略短者)。連圖共用紙七十六幅。圖紙略長,色較白。”②張思溫:《活字版西夏文〈華嚴經(jīng)〉卷十一至卷十五簡介》,《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374 頁。這些對版框、版心、界行、紙張的敘述,亦可幫后世學者從版本學的角度斷代,從而豐富對版本學的認知。

        翻閱佛經(jīng)后,根據(jù)佛經(jīng)的字跡及墨色濃淡,張思溫總結了五卷經(jīng)文的印刷特征:一是“行間字里,歪斜參差”,二是“挖補蓋印之字二十三處”,三是“墨描補丁”。這都顯示出木活字印刷的特點。張思溫家藏的《華嚴經(jīng)》是靈武出土的西夏文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七十六卷本中的五卷,西夏文的木活字刻印,表現(xiàn)出西夏對漢文化和工藝的吸收、利用,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對活字印刷從中原向西方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木活字版的西夏文《華嚴經(jīng)》不僅可以用來研究西夏的佛教傳播、宗派,更是研究印刷史和版本學的重要依據(jù)。

        對于此五卷的刊印年代,張思溫閱讀了王靜如在《文物》所發(fā)《西夏文木活字版佛經(jīng)與銅牌》,將西夏文《華嚴經(jīng)》卷二六、卷五七及卷七六考定為元刻本活字版的觀點未做認定,認為王靜如之觀點,“征引頗廣,兼采王國維氏之說,以為元大德十六年管主八刻于杭州者”,同時又羅列當時其他之觀點“天水馮仲翔國瑞疑為南宋臨安活字本(見函袱所附馮之題記)”,但經(jīng)推理又覺不妥,“南宋與夏國相隔已遠,印經(jīng)事無可征信”。雖然存疑,但對王靜如的觀點不能武斷地否定,故而認為“此卷原書亦出寧夏,且覘王文所附書影,與之極為相似,或有關聯(lián)”,但“惜于版本素無確識”,因此對五卷佛經(jīng)外包漢文裱紙進行記錄,以期從中獲得更多刊印信息。此外,對原書封夾內(nèi)非《華嚴經(jīng)》卷的殘頁摹寫附于卷末,為原卷版本斷代參證。

        1972 年,在閱讀了王靜如刊載于《文物》的《西夏文木活字版佛經(jīng)與銅牌》一文后,張思溫向甘肅省博物館“索還研究”,但由于不通西夏文字,因此刻苦學習,終能辨識?!耙运夭粫韵奈某袃绅^同志允假資料。與弟思溥尋繹辨識,黽勉將近二年,略能解讀?!雹蹚埶紲兀骸段飨奈摹慈A嚴經(jīng)〉摹本題后》,《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424 頁。其時張思溫已年過花甲,還篤志不倦,由是在西夏學頗有建樹。

        二、考察甘肅境內(nèi)西夏遺存

        實地考察甘肅境內(nèi)的西夏文物。張思溫除了對家藏的西夏文《華嚴經(jīng)》進行記錄和研究,還注重對甘肅境內(nèi)西夏歷史遺存的考察,并如實記錄,作為研究西夏學的一手資料。他多次在文章中呼吁,甘肅應多做些關于西夏的研究?!拔飨淖约旱牡谝皇謿v史資料沒有流傳下來,1949年前我國出土的西夏文物又多為外國列強盜竊壟斷(僅沙俄柯茲洛夫一次盜掘刊本寫本就達八千余種),令人遺憾。甘肅是西夏人活動的主要地區(qū)之一,遺留下來的文物一定不少?!雹購埶紲兀骸堵勎飨摹?,《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371 頁。對流失文物的切膚之痛不難感知,而作為擁有西夏文化遺存的甘肅學者,他深知搜求、保護歷史遺存的重要性。因此年逾花甲,多方考察、搜佚鉤沉、勘碑尋石,搜得甘肅及青海境內(nèi)400 多件金石碑刻,其中包括兩塊西夏石碑,并將其收錄在他的著作《積石錄》中,另寫作文章進行研究。

        炳靈寺第8 號窟和第168 號窟內(nèi),各發(fā)現(xiàn)一處西夏文石刻。對此,張思溫摹寫了西夏文字,并在之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其他考古事實進行推斷,不妄下結論。第168 窟內(nèi)西夏文石刻略,此石刻記錄:

        此摩崖刻在炳靈寺第一六八窟外南側浮雕雙石塔邊棱上。夏文九字一長行,字大約十五厘米,共長一一五厘米。其旁(南)有漢文“馮藏卜”三字緊與并列,意為此刻題名。但無紀年。夏文九字,李范文同志譯為“毗畏×卜巴冊史家智?!钡谌蛛m見于居庸關石刻經(jīng)咒中,而不得音義。此九字義不連貫(如第一字為部姓。第二字義為鼓。第四字義為勝。第五字義為傷。第六字義為長。第七、八、九字皆借漢語,用為“史”“家”“智”),當亦咒語真言之類,但尚未明其出處。②張思溫:《積石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73 頁。

        可見這九字西夏文,由于字義不連貫而未能定論。第8 窟內(nèi)西夏石刻,張思溫曾兩次前往探究,第一次于1963 年,與喬今同、王萬青一起錄文;第二次于1975 年,再次前往審視。記錄如下:

        又炳靈寺第八號窟內(nèi)正面塑像后西壁壁畫背光右(北)邊用堅硬之物,刻畫有西夏文(文略)(唵嘛呢叭咪吽),六字一長行,字大約四厘米。其下及近旁又劃有二字,皆不識為何字。背光頂端有墨書文字三行,每行多者六字,其左(南)又有五字,再左復有二字,更左又有數(shù)字(不清)。皆橫寫,惜未能識。③張思溫:《積石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74—75 頁。

        該石刻位于西壁,結合同窟北壁、東壁漢文紀年“至正”字樣,且對比敦煌《莫高窟六字真言碣》,推斷可能為元代所刻。后又通過西夏先與宋、后與金在河、湟間爭奪,最終被元所滅的歷史,結合近年炳靈寺北岸發(fā)現(xiàn)宋、夏、元的造像、繪畫與文字,南岸只發(fā)現(xiàn)宋、金文物遺跡的情況,推斷西夏統(tǒng)治只達炳靈寺所在黃河段北岸,故而“元時又稱夏國書為河西字,刻經(jīng)印行。此字刻于何時,尚未易定?!雹購埶紲兀骸斗e石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76 頁。對此碑刻斷代未有定論。張思溫在《積石錄》中對甘肅境內(nèi)及國內(nèi)所存西夏碑刻進行統(tǒng)計,“夏文刻石不多,涼州重感通塔記,居庸關刻石與敦煌莫高窟造像記而外,此為其四。嗣河北保定又發(fā)現(xiàn)夏文刻字石幢,寧夏銀川之西夏帝陵有西夏文殘碎碑石多塊,甘肅永昌縣后大寺摩崖石刻六字真言,所出漸多矣”②張思溫:《積石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76 頁。。將炳靈寺石窟中的西夏文碑刻列為第四,突出了該碑刻在西夏學研究中的作用。

        關于永昌縣后大寺,即圣容寺的六體文字摩崖石刻,張思溫于1985 年4 月15 日,與時任永昌縣政協(xié)主席張寬、常委謝翔云、永昌縣文化館黃興玉館長及子張中一同前往考察。由于摩崖石刻在寺北山谷壁立處,且無梯可攀,年逾七旬,不便登高近觀,故而令子拍照觀之。故張思溫實地取證,留待日后研究之用。回程后遂撰文,且附上照片佐證。文章對左右兩方石刻記錄如下:“左邊一方刻字四行。第一行為八思巴文。第二行刻處石紋裂損特甚,為回鶻文或蒙文,待考。第三行西夏文。第四行漢文。均較清晰,惟漢文作‘唵麻尼缽弭吽’,殊與他刻及慣常寫法不同耳……另一方在右,兩行。上為梵文。下為藏文?!雹蹚埶紲兀骸陡拭C省永昌縣后大寺(圣容寺)六體文字石刻》,《西北民族研究》,1989 年第2 期,第212 頁。行文中除第二行由于石紋裂損嚴重,對其字體存疑待考,其余字體均做了初步判斷,其中包括西夏文。針對第二行文字,張思溫以敦煌《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對比研究,與其右邊外行文字相似。而對此行文字,閻文儒、李永寧、張思溫認為是蒙文,蘇瑩輝認為是回鶻文。張思溫從第二行唯一可辨的第一字入手,與時任西北民族學院教授的郝蘇民辨析后認為“老蒙文源于回鶻文”,故而將第二行文字定位為回鶻文或蒙文的觀點并不相悖。

        除了實地考察,還多方搜求省內(nèi)其余各地的西夏文獻,在《關于甘肅、寧夏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西夏文物的一些情況和意見》一文中,張思溫除了1917 年寧夏靈武出土的西夏文經(jīng)卷外,主要羅列了甘肅境內(nèi)的西夏出土文獻。先后共三批:1946 年,甘肅省靖遠縣拆除城南大佛寺時,在佛像腹內(nèi)發(fā)現(xiàn)西夏文經(jīng)多卷,還有歷書和畫像等。但未得保護,被人拿走許多,后燒毀無存;1957 年以前,天水馮國瑞在甘肅武威天梯山佛寺檐際發(fā)現(xiàn)西夏文寫經(jīng)殘片數(shù)紙,現(xiàn)不知所蹤;1976 年6、7 月間,在蘭州莊嚴寺塑像內(nèi)發(fā)現(xiàn)西夏文寫經(jīng),后也不知下落。這些西夏文物的損毀,令張思溫感到惋惜和痛心。就西夏文獻的保護、收集、整理等一系列工作,他建議“各有關方面強調(diào)這一工作。并以寧夏為中心,設立中心機構,對全國各地現(xiàn)有西夏文物加以調(diào)查、登記、研究、編制目錄,促進加強保管,互通情報,交流經(jīng)驗,避免壟斷資料,以利西夏學之研究”④張思溫:《關于甘肅、寧夏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西夏文物的一些情況和意見》,《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386 頁。。本文寫于1981 年,文后附言中,張思溫于1980 年5 月即癱病在臥,以病軀依舊關注西夏學,呼吁對西夏學的重視和研究,體現(xiàn)了他對西夏學研究的執(zhí)著。

        三、整理、保存甘肅學者的西夏學研究成果

        在對西夏出土文獻和甘肅境內(nèi)有關西夏金石碑刻研究的基礎上,張思溫還十分注重甘肅學者對西夏學的研究。他曾撰文《張澍與鄧隆——甘肅早期研究西夏學的兩位學者》,對張澍①張澍,涼州(甘肅武威)人,清代著名學者、經(jīng)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是乾嘉學派的中堅力量和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1810 年,張澍在武威期間,發(fā)現(xiàn)西夏文《感通塔碑》,即《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此碑是迄今為止西夏文和漢文對應字數(shù)最多的西夏文化遺存,也是掀起西夏學研究熱潮的重要文物,對研究西夏文字、歷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鄧隆②鄧隆,甘肅臨夏人,清末進士。對佛學有造詣,尤深于密宗。精通西夏語、藏語,對西夏文、藏文佛經(jīng)研究翻譯,多有著述。關于西夏的作品有《西夏譯妙法蓮華經(jīng)考釋補》《西夏譯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考釋》《西夏文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考證》《書武威縣西夏感通塔碑后》。兩位學者有關西夏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并進行整理記錄和分析。

        對張澍所記西夏《感通塔碑》分析道:其一,關于碑刻發(fā)現(xiàn)的時間?!娥B(yǎng)素堂文集》與《養(yǎng)素堂詩集》中關于碑刻發(fā)現(xiàn)的時間有所不同,對此分歧,他仔細研讀張澍詩集和文集,揣摩其意,并從詩集體例與其前后組詩的內(nèi)容分析,區(qū)別二者,斷定其時為清嘉慶九年(1804)。其二,關于碑刻中寺名的探討。張思溫不認同嚴可均在《感通塔碑跋》中把寺名稱作“皆慶寺”,他據(jù)碑文內(nèi)容分析,此寺營造完畢,西夏皇帝詔命“慶贊”,撰文建碑。而在主管官員頭銜前都有“慶寺”字樣,“慶”意即“慶祝”,而“皆”來自官員人名中末字,故而被誤連“慶寺”,成 “皆慶寺”了。其三,關于碑的出土地點。張思溫否定嚴可均《感通塔碑跋》認為“碑在大云寺”的觀點。他通過張澍詩文,認定該碑是在清應寺發(fā)現(xiàn),并指明清應寺與大云寺是兩個寺,大云寺的是明代翻刻唐景云二年碑,1927 年大地震后,景云碑和西夏碑都移至文廟。20 世紀初,關于《感通塔碑》的研究盛極一時,張思溫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為之后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借鑒。

        張思溫還梳理了張澍關于西夏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夏書》草稿,據(jù)張澍記載:“夏書稿五束置架上,家人以為廢紙,燒之。至今以為恨?!雹蹚堜娥B(yǎng)素堂詩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36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112 頁?!段飨男帐箱洝罚菑堜缎帐衔鍟分械囊徊糠?,1909 年被羅振玉從伯希和處得到手稿移錄到《雪堂叢刻》中,原稿被伯希和帶往巴黎。1949 年后,國內(nèi)發(fā)現(xiàn)另一稿本。還有《涼州府志備考》中附有《西夏紀年》遺稿未被刊印,稿本亦被伯希和帶往巴黎,1949 年后國內(nèi)發(fā)現(xiàn)另一稿本。此外張思溫還列舉了和西夏相關的散落于民間,尤其是甘肅境內(nèi)的一些著作?!皯c陽李禎家藏有《西夏實錄》,華州王槐野家藏有《夏書》?!肚ы朂S藏書目錄》就列有好幾種明人關于西夏的著作。19 世紀前期,國內(nèi)許多學者從事西夏方面的著述,成書亦多?!雹軓埶紲兀骸稄堜c鄧隆——甘肅早期研究西夏學的兩位學者》,《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402 頁。尾注中,對《千頃齋藏書目錄》中將明人關于西夏的著作和近代學者的西夏學著述一一進行羅列。這都為研究西夏學提供了資料來源。

        鄧隆多有西夏學研究著作,但去世后大多散佚,故張思溫從鄧隆親朋處征集詩稿、日記,自己親自整理抄錄成冊,還留心市肆,節(jié)俸購藏,對鄧隆生前著作進行了大量地搜集整理。現(xiàn)藏于甘肅省圖書館西北歷史文獻部的鄧氏著作,如《賑災日記》《拙園文存》《鄧隆手札》《壺廬詩集》《鹿鳴私宴集》均為張思溫收集珍藏。他還親撰《鄧德輿張思溫傳略》,記錄鄧隆張思溫生平。對鄧隆所寫關于西夏佛經(jīng)的考釋,他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半m然還是西夏文初期探索階段的作品,畢竟是甘肅研究西夏文的先驅(qū)者。他的治學之勤和篳路藍縷精神,是值得欽佩的?!雹購埶紲兀骸稄堜c鄧隆——甘肅早期研究西夏學的兩位學者》,《張思溫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405 頁。

        四、結語

        張思溫一生學習不輟,研究范圍廣泛,涉及地方考古、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且留下豐富的成果。尤為可貴的是,在生活無著之時,仍以家藏西夏文《華嚴經(jīng)》為起點,對西夏學悉心鉆研,求字問解,并與當時西夏學專家王靜如、李范文研究探討,結為摯友。多次深入河湟地區(qū)訪問拓碑,甚至年屆七旬還三訪炳靈寺、游圣容寺,記錄西夏石刻。介紹隴上早年研究西夏學的學者張澍和鄧隆,并整理他們有關西夏學的成果。凡與西夏學相關信息、資料,孜孜以求,并將其父質(zhì)生公多年購買、收藏的字畫、木刻善本書及古籍等毫不吝惜交付于國家保存。張思溫一心治學、公而忘私,在早期西夏學研究中成果卓然,且隨著時代的推進、西夏學研究的深入,他所做出的學術貢獻將更顯示其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猜你喜歡
        民族出版社西夏文西夏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民文出版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研究
        出版科學(2018年4期)2018-09-13 11:31:30
        西夏文《同義》考釋三則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5:30
        西夏文《烏鳴占》考釋
        西夏學(2018年1期)2018-04-29 09:08:32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試述西夏軍抄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西夏文史薈存》第三輯弁言
        西夏研究(2017年3期)2017-08-07 12:07:54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n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東方教育(2017年3期)2017-05-18 01:24:38
        再考西夏的馬
        西夏學(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民族出版社責任編輯的工作職責芻議
        傳播與版權(2016年4期)2016-03-28 09:29:48
        西夏文“五部經(jīng)”考略
        西夏學(2016年1期)2016-02-12 02:22:28
        丝袜美腿人妻第一版主|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高清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在线观看| 香港三级午夜理论三级| 午夜不卡av免费| 四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国产精品刺激好大好爽视频| 岛国av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级视频| 和少妇人妻邻居做爰完整版|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app |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99久久亚洲精品加勒比| 久久天堂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熟女无套内射线观56|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色|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αpp| 日本人妻高清免费v片| 胸大美女又黄的网站| 欧美色aⅴ欧美综合色| 性色av成人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女同系列在线看一|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爱| 精品国产女主播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伦伦| 亚洲av国产av综合av| 最新日韩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多毛小伙内射老太婆|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 两个人免费视频大全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