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禮平
(廣西銀正律師事務所,廣西 柳州 545000)
犯罪的評判主要依據道德和法律來實現,法治社會的環(huán)境狀態(tài)、法律制度的評判也會因人的思維與思想而有所變化。在社會道德與社會文化層面下,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推行,能夠對優(yōu)勢思想、精神及行為加以利用,在衡量社會法律責任的過程中發(fā)揮道德的作用,促進司法秩序保障,但必須要保證判斷的公正化與科學化。
從宏觀角度來看,在刑事訴訟法中,以認罪認罰制度為支持,可以推動量刑制度發(fā)生體系化變革,這是認罪認罰制度的立法目的,就刑事政策加以貫徹,保證寬嚴相濟,所建立的刑事司法制度相對寬容,并且實現了繁簡分流,對于刑事訴訟程度的多元化發(fā)展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從微觀角度來看,在刑事速裁程序中,認罪認罰制度的體現較為明顯,檢察院與法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認罪認罰的被告人進行從寬處罰[1]。認罪認罰案件的處理,依照法律從寬、從簡、從快,打造層次化、有序化的訴訟體系,將速裁、簡易和普通程序銜接起來,真正做到繁簡分流,對于刑事訴訟程序來說,能夠促進層次化改造的推進。
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來看,在認罪、認罰和從寬方面具有同步性,這是顯著的內在邏輯。對于被告人來說,認罪行為與認罰行為是完全不相同的,認罪行為是對涉案的行為事實供認并且對犯罪行為產生認識;認罰行為是承認裁判結果。實際上,認罪與認罰很難保持同步,因而無法向全面刑事案件擴展。
對于傳統(tǒng)坦白從寬精神來看,認罪認罰制度在內涵方面與之存在較高的一致性,能夠將刑事司法政策的寬嚴相濟充分體現出來。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涵來看,將依法從寬處理的法律效果加以強化,以法律規(guī)定為依據,促進了刑事司法政策的高效落實。
在刑事案件審判體系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得以建立和推行,能夠與社會法制道德觀念相一致,調動公民責任意識,促使公民自省自查,強化公眾對于法律的認知,感知法律的權威性,對于公檢法執(zhí)法效率的提升也至關重要。從檢察機關角度來說,訴訟主體為刑事案件罪犯,主要訴訟證據為刑事犯罪事實,在滿足認罪認罰制度的情況下,若犯罪嫌疑人能夠自省、自查、自述自己的犯罪行為,則基于制度出發(fā)進行“從寬辦理”。犯罪者面對犯罪所表現出的自省行為,更相當于是側面救贖自我犯罪,這是從法治角度來進行理解的[2]。犯罪者主動認罪認罰,這種行為能夠促進執(zhí)法,整體執(zhí)法難度降低,刑事案件的偵查率也得以提升,國家公檢法執(zhí)法資源也得以解決,這對于司法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推行,對于司法判決與裁定產生了一定影響,保證其科學性、準確性與時效性,能夠促進司法程序與步驟的精簡化,優(yōu)化取證校驗、分析調解等環(huán)節(jié),促進了司法效率的提升,更好地維護司法信譽。
刑事案件入罪研究階段,為確保案件形式與內容判斷的客觀化與立體化,需要對刑事案件的概念與內涵進行精準把握,并對相關外延界定判斷標準加以明確。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是在解析入罪情況后,對犯罪行為的責任權屬加以確定,結合犯罪者認罪認罰的態(tài)度來采取從寬處理的方式。
在任何“犯罪”種類中,認罪認罰制度都具有適用性,在發(fā)生犯罪案件后,犯罪意識往往會對犯罪行為產生影響,導致犯罪行為發(fā)生改變。比如部分刑事案件中,犯罪初期并不具有明確的犯罪動機,僅僅是情緒反射到行為上,結合其犯罪意識來看,若趨于明確化和有目的性,則惡性犯罪事實形成。比如在犯罪期間,自我存在認罪認錯的態(tài)度,犯罪意識趨于清醒化,則犯罪事實變輕。
在刑事案件中,對于具象表現的界定,可通過認罪認罰制度來實現,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對案件主體進行分析,明確刑事犯罪行為本身的性質,以惡意及明顯的目的性為重要因素,若存在這兩項因素,則從屬于寬大處理范疇,在實際處理過程中可以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條款為依據[3]。
其一,刑法體系中強化刑事案件入罪定位。由于刑事案件的危害較大,客觀犯罪條件下,已經確定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危害,即使符合認罪認罰制度標準,公眾也難以接受,不符合情理,在“違法”與“犯罪”性質上,刑事案件缺乏極端的判斷與思考。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應用,需要對入罪要求和條件進行準確把握,保證其在刑法體系中的評判定位是精準的。
其二,認罪認罰制度實施處理問題的針對性解決。刑事案件的發(fā)生,所造成的危害與影響較大,也可能誘發(fā)其他類型的刑法罪責,就行為人的犯罪影響來看,分為主觀意愿執(zhí)行和間接造成這兩種情況,當多重罪是由同一刑事案件行為所引發(fā)的情況下,需要就具體案件罪責的影響、認罪認罰的行為意愿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細致化的判斷,這直接關系著論罪的公正性與公平性。認罪認罰處理的特殊之處在于,需要在保持高度統(tǒng)一性的同時,強調絕對針對性,為保證執(zhí)法處理的合理化,需要以補充條款為保障。制度為立法規(guī)定提供了支持,刑事案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需要明確認罪認罰制度的基礎性作用,保證解釋與說明的針對性,這就能夠對受害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將利益關系平衡化,整個實施過程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影響力也得到明顯增強。
其三,啟動特別審查處理程序應對“高發(fā)”“高?!毙淌掳讣??;谒痉ǔ绦蛳嚓P規(guī)定出發(fā)來對刑事案件進行審查和辦理,刑事案件的發(fā)生率較高且危害較大,社會影響較為深遠。為確保量刑的準確性,需要就犯罪者的行為進行綜合考量,就其對刑事案件偵查的利好影響進行分析[4]。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可將特別審查程序啟動,從案件主體、犯罪者身份、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入手,進行詳細研究,必要情況下向公安機關及人民群眾求助,深入調查了解犯罪者的認罪認罰行為,保證審查與判斷的準確性,進而促進刑事案件監(jiān)察效率的提升,避免細節(jié)問題被遺漏而影響監(jiān)察質量。在此基礎上,分析刑事案件本身的目的、原因及影響等,對認罪認罰行為實際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加以有針對性的處理。這一方面不僅需要評判認罪認罰行為的實際影響,還需要合理分析犯罪意識轉變以及自我認知程度等。要正確認識刑事案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以保障法律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其四,加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程序對接。首先,在認罪認罰制度中增加微罪案件書面審理模式,令從寬幅度大于簡易程序,大于刑事訴訟法一百一十八條。認罪認罰兼顧了如實供述、認罪、悔罪、認罰,因而其從寬幅度大于上述規(guī)定、書面審理模式需要加以審慎設計,以刑事速裁程序案件為參照確定適用范圍,并考慮刑罰限制條件,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中級人民法院所審理的重刑、專屬管轄、抗訴等案件,與該制度條件相符合的情況下,應當引導被告人制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以保證制度的推行力。庭審程序具體簡化程度以相關實施細則及辦法等為參考,保證工作方式是可進可退的,標準貫徹的統(tǒng)一性和嚴肅性也得到保證。檢察機關需開展法律監(jiān)督,把握認罪認罰案件偵查與審判活動的合法性,堅決防范非法取證行為。最后,協(xié)調現代刑事司法理念與刑罰寬緩化,把握司法的恢復性功能,以加害人刑罰寬緩化處理和傾聽維護被害人正當訴求為工作重心,就社會關系加以修復。
綜上所述,社會法制建設進程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刑事案件中的實施,促進了社會法制建設的成熟化。未來逐步積累立法構想并豐富政策手段,能夠更加深入、透徹且完善地開展刑事案件研究,發(fā)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積極社會影響,獲得公眾的理解。盡管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推行能夠提高刑事案件辦理效率,但也存在一定司法漏洞風險,因此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必須保持高度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