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剩余價值概念的三重歷史意蘊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視角

        2021-11-25 05:48:22劉卓紅楊煌輝
        現代哲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恩格斯資本主義馬克思

        劉卓紅 楊煌輝

        從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的本質、實現及轉化形式的多個角度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馬克思《資本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批判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剩余價值剝削的本性,看到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產社會化使資本主義生產在走向繁榮的同時,也使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日趨激化。正是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批判和考察,為更好地認識當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基礎。今天,當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重析馬克思的剩余價值概念時,清晰可見,這一概念具有鮮明的人本尺度、生產尺度及社會尺度的三重意蘊,全面揭示了人類社會本質、發(fā)展與異化、異化揚棄及本質回歸的歷史演進過程。馬克思剩余價值概念展現出的深刻歷史內涵包括:剩余價值是推動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起點,剩余價值的積累是資本促進生產力的歷史杠桿,剩余價值的社會化創(chuàng)造是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歸宿。

        一、人本尺度:剩余價值是推動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起點

        眾所周知,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就是提出了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論,由此揭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及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唯物史觀是剩余價值論的立論方法,剩余價值論是唯物史觀的科學證明,是馬克思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邏輯及路徑。馬克思試圖通過剩余價值的研究解析資本主義,而建立在人類歷史視域中的剩余價值論是科學的,它正確地從人的發(fā)展本質考察了社會結構的歷史嬗變。

        (一)剩余價值論緣于馬克思對人類發(fā)展的審思

        早期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馬克思對理性國家抱有幻想,跟隨費爾巴哈從人本視角批判宗教與政治國家,但逐漸意識到青年黑格爾派熱情贊頌的宗教解放及政治解放無力完成人類解放的使命。《論猶太人問題》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相繼發(fā)表,表明馬克思開始重審黑格爾的辯證法,并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轉向。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對市民社會的考察,以及以哲學家的身份研究經濟問題,從對異化現象的描述到向異化本質的縱深推演,是以往傳統(tǒng)哲學所無法企及的。黑格爾站在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認同斯密“社會財富來源于勞動”的主體本質觀點,把財富視作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展現,表現出他的精神現象學實現了哲學與古典經濟學的融通。不否認的是,在經濟學問題上,恩格斯走在馬克思前面。恩格斯在《德法年鑒》發(fā)表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是第一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同時對制度問題作了政治哲學討論。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及由此引發(fā)經濟危機評述的基礎上,恩格斯探討了私有制的歷史性,尤其他富有遠見地將商品關系中的價值本質與價格現象作了初步區(qū)分,因而被馬克思稱為“天才大綱”。受恩格斯經濟學的影響,加之面對一系列經濟利益問題與實際異化現象,馬克思深感自己僅有的哲學背景已無法作出合理解釋,這推動他開始關注和研究古典經濟學。初涉政治經濟學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的批判隱含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根源的揭示,雖然他此時對異化問題的看法還停留于抽象人本主義的闡述,但已與資本主義生產實際聯系起來,并在對價值問題考察時初步得出關于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相聯動的看法。這意味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考察開始轉向對政治經濟學的關注。

        從馬克思后來轉向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可以發(fā)現,從批判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到接受李嘉圖勞動價值論,再到建構剩余價值論,馬克思理論探索的思路無疑是正確的,這有賴于他早年在對青年黑格爾派批判中確立起的哲學新世界觀。從批判黑格爾哲學到吸收黑格爾辯證法合理內核,再到把辯證法改造引入政治經濟學批判,說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在對經濟問題的思考中不斷走向成熟。剩余價值的發(fā)現,正是馬克思在大量研讀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正確運用辯證法所得出的發(fā)展性結論。從這個意義上說,由于唯物史觀的確立,實現了抽象異化勞動論與實證勞動價值論的聯姻,誕生了科學的剩余價值論,表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素養(yǎng)遠遠超越了古典經濟學家。對此,柯爾施指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把完全貫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古典體系同批判地超越它的一切階段與形式結合起來”(1)[德]柯爾施:《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階級運動》,熊子云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71頁。。

        《資本論》重要方法論是辯證法,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頁。。“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3)《列寧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頁。,剩余價值的歷史觀只有通過辯證法才得以科學揭示。按照阿爾都塞的觀點,“剩余價值”是馬克思“提出了一個新的對象”而必然建立“新的概念術語”(4)[法]阿爾都塞等:《讀〈資本論〉》,李其慶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第164頁。。早在18世紀晚期,重農學派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的勞動論證中已析出“剩余價值”概念,只是他把剩余價值錯當成經濟學的利潤來考察。馬克思指出,“亞當雖然實質上是考察剩余價值,但是他沒有清楚地用一個不同于剩余價值特殊形式的特定范疇來闡明剩余價值,因此,后來他不通過任何中介環(huán)節(jié),直接就把剩余價值同更發(fā)展的形式即利潤混淆起來了”(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頁。。之后,在斯密的基礎上,李嘉圖進一步認識到勞動與資本交換的不平等性。馬克思高度贊揚李嘉圖經濟學是“科學上的誠實”,認為他的最大功績是發(fā)現資本主義生產存在“勞動的價值小于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產品的價值”(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25、461頁。的事實,表明李嘉圖“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fā)點”(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頁。。基于此,馬克思認為李嘉圖的經濟學具有無偏性與科學性,如果理論足夠徹底,階級對立及剝削根源的發(fā)現——剩余價值,便是順理成章的事??聽柺┮舱J為,李嘉圖對古典經濟學體系的貢獻“已歷史地處于資產階級發(fā)展的革命進攻階段與辯護性的防衛(wèi)階段之間的分界線上”(8)[德]柯爾施:《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階級運動》,第63頁。。雖然李嘉圖經濟學已十分接近祭出“剩余價值”術語,但馬克思認為他并不清楚“這個事實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只是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降低來說明這樣的事實(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第462頁。,這說明李嘉圖經濟學缺乏歷史感與革命性。

        正是運用辯證法對剩余價值的審視,馬克思一方面在一般生產上肯定李嘉圖“為生產而生產”所揭示的資產階級利潤動機具有歷史進步性,“發(fā)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fā)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10)同上,第124頁。;另一方面進一步發(fā)現剩余價值資本式生產的剝削性,把剩余價值批判推進到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宏大視界,從歷史總體性中得出資本主義只是“財富生產的特殊社會形式”的重要結論,實現了對古典經濟學的超越。不同于古典經濟學家在理論上混同剩余價值與利潤,極力在一般生產上掩蓋勞資對立、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形式的看法,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剩余價值論科學闡明了剩余價值是由勞動者創(chuàng)造、且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從而揭開資本主義“為生產而生產”實際是為剩余價值而生產的神秘面紗。馬克思澄清了一個事實,即勞動者是剩余價值的唯一生產者,因而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無論從勞動所有權的角度,還是站在人類發(fā)展的立場,廣大勞動者理應占有發(fā)展個人及社會生產力的剩余價值。

        (二)剩余價值的生產:人類發(fā)展史的共相與殊相

        依照馬克思的說法,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分化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才變得明顯:必要勞動指再生產勞動力及物化勞動所耗費的勞動,剩余勞動是指超過必要勞動而延長了的勞動。剩余價值是對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為再生產與再創(chuàng)造的積累。剩余價值既是歷史概念也是社會范疇,在一定社會平均勞動水平下,剩余價值越大表明人類生產效率越高、人類對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能力越強。相比之下,必要勞動是對勞動力再生產的維持,而剩余勞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人類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最終確證。正如馬克思所言:“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fā)達的生產力?!?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頁?!皞€人的發(fā)達的生產力”更大程度是以人類剩余勞動作為觀察尺度,“所謂‘自由自覺的勞動’的現實形式是‘剩余勞動’。正是剩余勞動,才將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這是唯物史觀的第一個重要的發(fā)現”(12)魯品越:《鮮活的資本論——從深層本質到表層現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8頁。。馬克思接受黑格爾的觀點,即財富是人類自由的最初定在,在勞動發(fā)展的歷史意境中,剩余價值就是人的需要及能力的對象化展現,亦是“人本身的自然力”中“人的創(chuàng)造天賦的絕對發(fā)揮”(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頁。。

        馬克思在《資本論》指出,“資本并沒有發(fā)明剩余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72頁。。在他看來,“在任何一種社會生產……總是能夠區(qū)分出勞動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的產品直接由生產者及其家屬用于個人的消費,另一個部分即始終是剩余勞動的那個部分的產品,總是用來滿足一般的社會需要”(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3—994頁。??梢?,剩余價值在一般生產中是人類發(fā)展史的共相。人類社會只要還存在私有制、階級對生產資料的壟斷或者價值規(guī)律還在社會生產與交換中起調節(jié)作用,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對抗性矛盾就會以不同方式展開。然而也只有在剩余價值對社會財富高度積累的基礎上,人類社會私有制與階級的消滅才成為可能。

        在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剩余價值資本式生產是人類發(fā)展史的殊相。剩余勞動以不可阻擋之勢從必要勞動中脫穎而出,成為社會生產力更重要的推動因素,是以資本的發(fā)展作為歷史條件的,資本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提供了更科學的方式?!昂苊黠@,如果在一個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中占優(yōu)勢的不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剩余勞動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圍的限制?!?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72頁。以剩余價值為目的的生產勢必推動社會化大生產,這也是“需要的體系”得以形成的必然前提,交換關系只有在生產出現剩余時才有可能發(fā)生,而生產剩余又必須通過交換才得以解決,這種“物的依賴性”使每個人的需要都成為他人的需要以及各種需要對象之間的“牽線者”(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2頁。。

        資本使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為財富的杠桿和成為資本剝削勞動的雙重方式,資本通過剩余價值,穩(wěn)定形成對活勞動及勞動產品的支配,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體現在勞動對象化(勞動產品與剩余價值)對人自身的異化,“根據這個前提,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18)同上,第157頁。??梢?,馬克思的剩余價值概念與異化勞動理論相關聯,一方面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剝削成就了資本家的財富與能力,另一方面則制造了勞動者的貧困與愚昧。但是,馬克思開展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初衷不是為了消滅剩余價值,而是批判剩余價值資本式生產,消解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特權,讓剩余價值重歸勞動支配。

        (三)剩余價值是人類發(fā)展的尺度

        價值的生產是人有目的的對象性勞動。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人作為生命的存在,有獲取生存性價值的自然需要;人又在更大的意義上作為社會的存在,有獲得發(fā)展性價值的歷史需要。生存性價值主要是指滿足人類生命延續(xù)的基本物質生活資料;發(fā)展性價值則是在生存性價值基礎上,滿足人的能力及交往發(fā)展的各種物質的、精神的價值。隨著人類實踐的歷史推移,發(fā)展性價值愈發(fā)成為推動人類不斷取得新進步的生產訴求。

        發(fā)展性價值是剩余價值發(fā)展的結果,亦是對生存性價值的超越。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產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質,這是人“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19)同上,第531頁。。物質生產作為共同勞動形式的展開,決定了“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20)同上,第519頁。。在馬克思看來,生存性價值的生產雖是人類生命存續(xù)的條件,但又不同于動物生命的生產,在生產中,人已顯示出對對象進行有目的改造、發(fā)展與超越的意圖,是以“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6頁。為目的的發(fā)展性生產。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人的發(fā)展實質不在于單純維持肉體生命,也不在于被動接受“自然必然性”的規(guī)定,人在應對外部復雜環(huán)境中對異己力量的積極揚棄,亦是人在價值創(chuàng)造與再創(chuàng)造中對人的本質的歷史性確證。當價值達到一定的積累和盈余才能在客觀和主觀上推動人積極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人的主體性才能在更大范圍和更遠未來發(fā)揮作用,以不斷獲得的新認知消解“自然必然性”對人性的預設。馬克思從不抽掉人的能動性對社會規(guī)律進行考察,認為人的存在意味著人在自覺的生產實踐中不斷否定“自然必然性”對自身命運的強加,完成自身及外部世界的雙重改造,這正是人創(chuàng)造價值的意義所在,“而人離開動物越遠,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就越帶有經過事先思考的、有計劃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標為取向的行為的特征”(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8頁。。相對于動物在它的世界中只有生存與死亡的自然現象,人對價值生產有兩方面的主體規(guī)定:一是人可以不受肉體需要的制約也能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二是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2—163頁。,按照美的規(guī)律和內在尺度來構造“人本學的自然界”。可見,人的真正尺度在于創(chuàng)造發(fā)展性價值,這種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以剩余價值為條件。

        只有剩余價值能夠促成人類的普遍交往,推動社會的進步。剩余價值生產是人類為了滿足發(fā)展需要而進行的價值擴大再生產,它由一系列復雜勞動所承擔,促進社會的分工與協(xié)作,成為推動生產力社會化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剩余價值生產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頁。,它超出個別生產力的范圍,更有效地創(chuàng)造出社會價值,因此,凝結了剩余價值的剩余勞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勞動。人類正因為有生產剩余價值的需要,從而推動社會交往,人類的生存及發(fā)展空間才得以不斷擴展。正如馬克思所言,“某一個地域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fā)明,在往后的發(fā)展中是否會失傳,完全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一些純粹偶然的事件……都足以使一個具有發(fā)達生產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國家陷入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的境地”(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9—560頁。。顯然,在馬克思看來,剩余價值的生產是推動社會交往的客觀訴求,是保護與發(fā)展生產力的價值需要,也是保持人類發(fā)展穩(wěn)定的因素。

        二、生產尺度:剩余價值的積累是資本促進生產力的歷史杠桿

        資本主義經濟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社會財富的積累及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造要遠優(yōu)越于以往社會,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文明所作的歷史結論。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共產主義,只有建立在對資本主義時代一切成就的掌握及批判基礎上,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指向。剩余價值是資本促進生產力的歷史杠桿,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與目的,同時又成為資本增殖自身的悖論及界限。這一歷史過程標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歷史揚棄,為“重建個人所有制”創(chuàng)造了歷史前提。

        (一)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與目的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26)同上,第185頁。。雖然此時馬克思的哲學批判還帶有人本主義哲學的色彩,但他認為以往“粗陋的”“民主的或專制的”“廢除國家的”共產主義與真正共產主義的實質區(qū)別,在于沒能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本質”(27)同上,第185頁。,不懂得私有財產如何異化人的本性、又怎樣揚棄人的本性。盡管此時的馬克思還未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私有制,把私有財產(異化勞動)認作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根源,但他在之后的歷史唯物主義建構中已清楚意識到,簡單廢除私有財產的批判“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的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而且這樣“貧窮的、需求不高的”平均主義證明其“對私有財產的這種揚棄決不是真正的占有”(28)同上,第184頁。。與空想社會主義者及小資產階級思想家不同,馬克思在批判異化勞動中已從資本主義既有的前提出發(fā)考察人類社會走向,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也說明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只有“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才能“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29)同上,第186頁。。時隔一年,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又深化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30)同上,第539頁。

        資本之所以能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一方面是因為資本作為一種生產關系,在增殖自身中不斷再生產出資本雇傭勞動關系,擴大再生產是資本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資本是一種所有權,表現為對勞動所有權的否定,資本只有支配他人勞動及勞動產品,社會才會生產出(交換)價值,否則社會生產就只能是使用價值的簡單生產??梢?,在馬克思看來,資本邏輯就是一個矛盾體,既以私有制為前提,又以否定私有制為發(fā)展條件。資本只有發(fā)揮它的社會性才能在更大意義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從而在更高程度上增殖自身。資本作為歷史的、特定的經濟關系,是以勞動“所有者本身從事勞動——發(fā)生解體的歷史過程為前提的”(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498頁。;資本只有把勞動與勞動的客觀條件分離,以自己的方式占有生產資料,才能在商品市場中購買到游離出來的勞動力。勞動力作為特殊商品,在生產消費中不僅完成自身價值的再生產及商品價值的再創(chuàng)造,而且無償為資本帶來剩余價值。價值積累又不斷賦予資本“占有他人勞動的權利”(3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1頁。,實現商品的擴大再生產。由此,馬克思揭露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實質,這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存在的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發(fā)展的目的。這一過程螺旋式的循環(huán)推動剩余價值不斷轉換為資本積累并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作為資本人格化——資本家,他在執(zhí)行資本職能過程中占據社會生產及交換的絕對控制權,把一切有利于財富創(chuàng)造的因素都結構化在資本生產中。因此,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33)《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4頁。在“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傳統(tǒng)生產中,人們縱使有物品交換的行為也僅限于為滿足勞動者自身消費需要而進行的使用價值交換,并不能有效推動擴大財富生產,而資本主義生產是“建立在消滅以直接生產者對自己的生產條件的私有制為基礎”(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3頁。的擴大再生產。

        (二)剩余價值是資本的悖論及界限

        價值拜物教是資本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的最大外部特征是“等價交換”,作為商品交換的形式規(guī)定,似乎“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產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現實基礎”(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7頁。。古典經濟學家描繪的交換領域更像是一幅“天賦人權的真正伊甸園”情境:勞動者與資本家的交易是和諧的契約關系,“像白紙黑字一樣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3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49頁。。然而,馬克思指出,價值的實質無非是人與人關系采取物與物關系的虛幻表現,在商品關系中,物的交換之所以被認為是等價自由,僅僅是因為等價自由是人們觀念里的等價自由。物的所有權能順利讓渡,物的所有者必須把自己的意志體現在物上才能發(fā)生交換關系,“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37)同上,第103頁。。物的所有者并不關心物是怎樣生產的,也不關心物背后人的社會地位,只要價格(價值的貨幣表現)達成一致,就能實現物的所有權轉讓。在這一過程中,只是發(fā)生了人們觀念想象出的平等與自由的交換關系,而人與人的不平等關系經價值遮蔽,被抽象化為物與物的平等關系。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的實質是價值拜物教,是資本的意識形態(tài)表現,這種直觀幻象在流通領域,尤其是在生產領域掩蓋了資本家無償剝奪剩余勞動的事實,剩余價值就像人間蒸發(fā),消失在人們的意識之中。

        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發(fā)展的方式。在價值交換中,“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力”(3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104頁。,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物的所有者“用貨幣的形式把一般社會權力和一般社會聯系,社會實體,隨身揣在我的口袋里”(3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431頁。,通過物的關系證明自己的社會權力。在物的交換中,資本家的社會權力越大,表明他建立的社會關系越廣、擁有的社會資源越多、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越高?!拔锏囊蕾囆浴笔菍Α叭说囊蕾囆浴钡牡谝粋€否定,社會交往的進行不依據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依據商品價值的優(yōu)劣。價值的科學性是它內在的競爭機制,“競爭不過是資本的內在本性”(4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397頁。,資本家唯有把價值優(yōu)勢體現出來,才能在社會競爭中贏得剩余價值優(yōu)勢。正是因為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資本對剩余價值的榨取方式與奴隸制、農奴制相比,更有利于生產力及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有利于高級社會各種要素的創(chuàng)造(4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927—928頁。。同時,雇傭勞動制比以往各種勞動制度更復雜,“資本家用他總是不付等價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已經對象化的勞動的一部分,來不斷再換取更大量的他人的活勞動”(4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673頁。,借助價值規(guī)律,資本具有了“獨立性和個性”,精確地從物質生產與交換中獲得各種增殖手段。

        正是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剩余價值是資本發(fā)展的悖論。為盡可能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在維持勞動力最低補償的前提下,在個別生產中努力縮減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以減少生產成本,而縮減必要勞動的后果是使資本在勞資交換體系中不斷獲得談判的籌碼。一方面,勞動力對資本增殖來說成為相對過剩,“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同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43)《資本論》第1卷,第743頁。。另一方面,資本又試圖從較少的必要勞動中置換出更多的剩余勞動來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剩余價值。正是這種悖論,使馬克思看到了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界限。當游離于社會的勞動力無法尋覓價值的實現,社會消費力就會萎縮。那么,過剩勞動增長的同時,過剩產品也在增加,生產過剩勢必打亂資本主義生產,中斷剩余價值的積累。因此,馬克思說資本增加對必要勞動壓縮,必然會激化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矛盾,“資本就違背了自己的意志”,“它就要吃到生產過剩的苦頭,這時必要勞動就會中斷,因為資本無法實現剩余勞動”(4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21頁。??梢姡Y本的自反性悖論可以從剩余價值中得到說明,既因剩余價值而存在,也因剩余價值而毀滅。

        (三)剩余價值的積累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條件

        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勢必造成對自身悖論進行揚棄?!百Y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xié)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45)《資本論》第1卷,第874頁。馬克思對“重建個人所有制”作了如下思考:

        首先,“個人”的范疇是勞動者?!皞€人所有制”實際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隨著私有制被消滅,剝削階級也退出歷史舞臺,每個人都以勞動者身份參加社會勞動,只有每個人充分占有社會生產資料,才會產生聯合勞動的積極性,勞動者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4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96頁。。剩余價值不僅為勞動者個人所占用,而且人們的勞動是作為自由聯合起來的社會勞動,是對整個社會財富的發(fā)展和占有。

        其次,重建個人所有制不是簡單再現傳統(tǒng)“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而是對“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支配基礎上的社會所有制。勞動私有制經“否定之否定”,最終實現以聯合勞動為基礎的社會所有制?!皞€人所有制”即勞動的聯合對社會財富的普遍支配,個人創(chuàng)造以社會發(fā)展為條件,個人發(fā)展亦是“社會個人發(fā)展”(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19頁。。結合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可以發(fā)現,“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做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4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96頁。。由此,“個人所有制”一方面肯定勞動者個人的發(fā)展有從社會獲得生產資料及剩余價值的權利,另一方面又作為社會機制性存在,內在強化聯合起來的勞動者發(fā)展社會財富及社會生產力的自覺性,二者之間互為條件。因而,馬克思說,在這種社會勞動中,“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4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頁。,這隱含著馬克思對“重建個人所有制”歷史條件的提及,即“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個人所有制”的非對抗性才具備歷史的可能,因為在物質財富匱乏的情況下,個人“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5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頁。。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矛盾的發(fā)展,資本的“自然性”正創(chuàng)造著消滅自身的歷史趨勢,這意味著勞動者只有自覺支配資本主義時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剩余價值,才能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上建立起“個人所有制”。

        三、社會尺度:剩余價值社會化創(chuàng)造是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歸宿

        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一種社會關系的存在,剩余價值的歷史發(fā)展始終受自身社會性的在場引導。剩余價值的實質又是人類自由時間(自由勞動)的客體化,人類只有充分占有和運用自由時間,剩余價值才能得以社會普遍財富和發(fā)達生產力的方式來展開。

        (一)剩余價值的發(fā)展具有社會化傾向

        “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5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頁。,資本歷史地發(fā)展了剩余價值的社會性,在客觀與主觀上推動社會全面發(fā)展。在以往社會中,由于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沒有形成明顯分化,勞動的社會性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價值的生產也未能真正確證人的本質的再塑造,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往往會在滿足于生產自身消費的使用價值中養(yǎng)成渙散懶惰與不思進取。馬克思認識到,“資本的偉大的歷史方面”就是把剩余勞動的重要性從必要勞動中凸顯出來,真正確立起剩余勞動的社會發(fā)展尺度。資本規(guī)定下的剩余勞動,既是推動個人需要變成社會需要的“多余勞動”,把個人日益增長的需要建立在社會財富普遍增長的基礎上;又在嚴格紀律和效率規(guī)束下培養(yǎng)勞動積極性,把人的社會性建立在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勤勞”之上。剩余勞動“從單純生存的觀點來看的多余勞動”,“一方面,需要發(fā)展到這種程度,以致超過必要勞動的剩余勞動本身成了從個人需要本身產生的普遍需要,另一方面,普遍的勤勞,由于世世代代所經歷的資本的嚴格紀律,發(fā)展成為新的一代的普遍財產”(5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87頁。。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追逐發(fā)展了生產與需求的普遍性,使人類社會告別了落后的生產體系和同質化的需求結構。

        可見,資本邏輯下財富的競相追逐會出現助長人性貪欲,出現過度生產與過度消費的商品社會常態(tài),但由于這種超自然需要的物質欲是建立在滿足人更高需求的基礎上,從而發(fā)展了人的社會性,使蘊藏于人身上的潛能不斷得到激發(fā)。這種社會性無論在生產還是在消費方面都表現為全面的、高級的,在社會財富普遍發(fā)展的條件下,勞動“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才會“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fā)展”(53)同上,第287頁。。因而,“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觀點出發(fā),奢侈品是應當受到譴責的。在其余情況下,奢侈品對這樣一種生產方式來說是絕對必要的”(5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7頁。。馬克思毫不掩飾對這種“奢侈”的積極評價:“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對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歸結為自然主體的那種個人的需要。生產的發(fā)展既揚棄這種自然必要性,也揚棄那種奢侈。”(5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0頁。馬克思從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指出,僅僅企圖依靠少數資本家推動這種“奢侈”來增進社會文明是不夠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的剩余價值仍然表現為是壓抑性、對抗性??梢?,生產力越發(fā)展,剩余價值的社會性傾向越明顯。

        (二)剩余價值的財富本質:自由時間(自由勞動)的客體化

        “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32頁。作為時間限度,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或長或短的生命時間里對個人價值進行這樣或那樣的塑造;作為發(fā)展空間,在同等條件下,誰擁有自由時間越多,誰就越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其中,時間的節(jié)約“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guī)律。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為規(guī)律”(5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120頁。,在一定條件下,個別必要勞動時間越是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能在社會生產中贏得競爭優(yōu)勢。

        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客體化,剩余勞動時間只有轉換成為自由時間并為社會所支配時,自由時間才能以人類真正財富的形式而展開。這種財富包含發(fā)展人的能力及關系在內的一切方式和手段,因而自由時間對人而言,其財富本質更是一種發(fā)展性價值及權利,人在自由時間中才有可能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真正從事發(fā)展性價值創(chuàng)造?!白杂蓵r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一部分用于消費產品,一部分用于從事自由活動,這種自由活動不象勞動那樣是在必須實現的外在目的的壓力下決定的?!?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2頁。自由時間中的勞動,一是自由自覺性,勞動是人的體力與智力鍛煉,人的個性化、多樣性需要得到滿足;二是創(chuàng)造性,表現為價值生產的全面性與豐富性。可見,社會自由時間(勞動時間的節(jié)約)是衡量社會發(fā)展的真正尺度,自由時間越多,意味著人類“用較少的勞動時間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財富”越多(5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87頁。,人就越能從物的“自然必然性”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自由來儲備預期性發(fā)展能力,在更大空間中獲得發(fā)展的多種選擇。

        (三)剩余價值的生產指向:社會充分占有和運用自由時間

        資本家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縮減必要勞動時間,只能說明資本家的發(fā)展機會增多;勞動者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越大,則表明資本家剝削權力增強。資產階級社會的“自由時間的產生是靠非自由時間的產生,是靠工人超出維持他們本身的生存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而延長的勞動時間的產生”(6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16頁。。社會本來應該普遍通過占有自由時間來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然而在現實中卻被少數資本家據為己有,“資本家是竊取了工人為社會創(chuàng)造的自由時間,即竊取了文明”(6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139頁。。剩余價值積累已歷史地“為全體[社會成員]本身的發(fā)展騰出時間”(62)同上,第221頁。,隨著生產的擴大,資本家對社會剩余勞動時間的絕對占有和瓜分,就越來越與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所不容。只有當人類充分占有和運用社會自由時間,依主體意志對價值進行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社會剩余價值才彰顯為人類發(fā)達生產力。

        如馬克思所言,人的自由以人充分享有與運用社會自由時間為前提,人的發(fā)展“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fā)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6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16頁。。自由時間不是資本家的特權,而是人類發(fā)展的權利。馬克思設想,當資本的歷史使命終結,勞動者的剩余勞動不再是資本家發(fā)財致富的手段,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立的形式”(6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97頁。,生產力發(fā)展所縮減的必要勞動“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chuàng)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fā)展”(65)同上,第197頁。。換言之,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乃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人類才從必要勞動中解放出來,人的發(fā)展沒有特殊限制,達至能自愿在社會“任何部門內發(fā)展”,“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6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7頁。的狀態(tài)??傊斏鐣r值的創(chuàng)造不以物質生產為目的,而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6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18頁。。以勞動時間作為尺度,社會財富仍表現為生產的不足,主要為勞動力價值再生產,即人的發(fā)展仍是在社會“某一種規(guī)定性上再生產自己”(6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486頁。。只有當社會剩余勞動時間同時也是社會自由時間成為人們“從事較高級活動的時間”(6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26頁。,財富本質才一方面表現為生產力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人的發(fā)展極大豐富。

        四、小 結

        剩余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一生的偉大發(fā)現,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的重大發(fā)現。這一理論之所以能夠對資本主義作深刻批判,關鍵是論證的方法始終透射著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的關懷,正如海德格爾所言,“馬克思在經驗異化之際深入到歷史的一個本質性維度中”(70)[德]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401頁。。正是因為馬克思剩余價值概念具有深刻的歷史“尺度”的意蘊,對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性的揭示亦包含著對人類社會進行科學考察的內涵,使馬克思的剩余價值概念具有更深層次的思想內容。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進行分析,剩余價值還是人的勞動對象化客觀存在,其發(fā)展性體現了人類對落后生產及狹隘需求的歷史超越,是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觀察尺度。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剩余價值的發(fā)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保證,并不會造成人與人利益之間的根本對抗,即這種“超出社會當前需要的生產過剩不但不會引起貧困,而且將保證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將引起新的需要,同時將創(chuàng)造出滿足這種新需要的手段”(7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88頁。。

        我國社會主義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對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與積累依然是解決發(fā)展問題的關鍵。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及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高質量全面發(fā)展就是我國新時代的基本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掌握與運用,而剩余價值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科學性依然顯示強大的時代穿透力,對剩余價值概念進行時代闡釋,無疑能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新的視角。只要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剩余價值概念,就能為在新時代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遵循。

        猜你喜歡
        恩格斯資本主義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直播 |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 国产成人啪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青草|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成人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国产一区二区|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变态av一区二区三区调教 | 一本一道AⅤ无码中文字幕| 最新日本女优中文字幕视频| 蜜桃tv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 国产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女人精品天堂av影院麻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9|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a∨在线视频| 亚洲情精品中文字幕99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中国丰满人妻videoshd|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avav色av爱avav亚洲色拍|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信息| 日本女优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