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珺 袁 麗 康 蕊
(甘肅政法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司法體制是指用于踐行司法職能的制度、組織體系。司法體制改革最早提出于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意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以下簡稱檢委會)是案件的組織和重大業(yè)務工作的議事決策機構,對其決策機制進行再思考,能夠為檢察院審議疑難案件、重大議題提供有效保障,優(yōu)化我國法治建設水平。
司法權運行規(guī)律是決策機制作用發(fā)揮的主要環(huán)境,針對決策機制的思考,也應在司法權運行規(guī)律這一視角下展開,從而為司法體制改革提供更加切實合理的思路。從此視角上來看,決策機制的決策方式可以被分為兩種,即群體決策、獨立決策。其中,群體決策是指眾多成員經過討論得出的決策,而獨立決策則是指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得出的決策。司法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民主化,由此決定了其配套決策機制使用的是群體決策方式。但事實上,人類往往具有合群的普遍思想,導致多數人堅持的觀點會存在壓倒性的優(yōu)勢。因此,在司法權運行規(guī)律視角下,如果大多數委員不發(fā)言或極少發(fā)表獨立意見的情況下,監(jiān)委會決策結果就傾向于成為承辦人或檢察長個人的意志表達。在司法體制改革中,要避免此類問題發(fā)生,就要更好地順應司法權運行規(guī)律,堅持群體決策模式,確保決策機制運行效果。在此過程中,可以考慮通過增設相關的獨立意見發(fā)言制度,控制不發(fā)表或少發(fā)表個人意見的出現次數,杜絕“啞巴委員”“同意委員”現象產生,實現司法體制改革的初衷。
根據2019年1月新施行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檢察院實行民主集中組織原則下的決策機制,運用此機制的目的旨在貫徹司法民主化的同時,用集體智慧來討論決定個人無法妥善考量的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由此避免決策結果的局限和盲目。在此背景下,決策責任承擔則成為新的問題焦點。從檢委會辦案決策的角度來看,決策責任主要由檢委會負責。從法律層面來看,責任的主體應為行為人本身,決策責任則應由檢委會全體人員承擔。其結果是,若最終決策出現問題,全體檢委會人員均需承擔責任,而其中也包括未同意該決策意見的人員,這顯然有失公允。因此,在目前的檢察辦案責任制下,民主集中決策模式運行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如何完善檢察辦案責任制糾錯機制,將未同意錯誤決策的檢委會人員排除在責任人以外,是檢委會決策機制對民主集中原則的重要體現,也反映出檢察機關對司法體制改革的積極回應。
2020年8月,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工作規(guī)則》,該規(guī)則的運行原理為:檢委會基于案件承辦人匯報的信息,以集體決策的方式,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及有關檢察工作的其他重大問題進行討論,并作出決定。通過審視這一決策機制不難發(fā)現,其在運行中難免存在“辦案者不決策、決策者不辦案”的情況。司法本身需要一定的親歷性,如果未能親自接觸證據收集、調查案件,其作出的決策很容易存在認定偏差。因此,在新一輪的司法體制改革中,應重新定位檢委會的決策職能,將其分離出檢委會的職能體系。建議成立專門的檢察官會議決策咨詢機構,通過辦案質量評價等機制,對檢察官的辦案、決策進行監(jiān)督,由此將檢委會的案件決策職能轉化為檢察官的監(jiān)督制約職能,免除當前決策機制中對司法親歷性的違背,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檢委會的經驗優(yōu)勢。
在司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對檢委會決策機制的思考除了要明確其職能定位外,還應做好具體的制度設計。如前所述,為了進一步明確當前檢委會決策機制中的決策職能歸屬問題,應該通過某些監(jiān)督措施來約束、監(jiān)督檢察官權力。為此,建議以檢委會為主體,建立一個配套的個案監(jiān)督機制,并將檢察官辦案評估作為該監(jiān)督機制的核心,由此更明確地將案件決策職能從決策機制中剝離出去,以免出現以監(jiān)督之名走決策之實的情況。在此過程中還須注意,監(jiān)督范圍應當適當而不宜太寬,可考慮將監(jiān)督的個案范圍設定為,針對案情重大、社會影響面大、案情復雜、可能造成程序逆向或終結的個案。但考慮到這類案件對檢察官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而目前檢察官隊伍的整體素質很難達到該要求,因此在范圍的設定上,還要適當注意該范圍的靈活度,并考慮設置一個監(jiān)督申請程序,該程序可由當事人或辯護律師提出。在此過程中,建議將申請程序做如下設定:如果當事人或辯護律師認為有必要進行監(jiān)督,那么可向檢委會提出申請,檢委會經過審查,認定該案件有監(jiān)督的必要性,應同意當事人或辯護律師的申請,對個案的決策進行監(jiān)督,提高決策機制的靈活性。
一般來說,檢委會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以及其他重大問題的決策,主要表現為對事實的規(guī)范性評價和對疑難證據的客觀性認定。在檢委會的決策過程中,檢察官會議的作用主要在于向檢委會提交參考性的意見,而最終的決策結果則由承辦人執(zhí)行。這一決策機制在運行中易產生個人決策與司法親歷性相背離的問題。為此,可以考慮向決策機制中的檢察官會議賦予決策職能,借助專業(yè)檢察官聯席會議的形式,增強團隊的案件親歷性與決策的集體參與性。其中,對聯席會議人員組成,應當注意不宜將參會人員固化,而應根據具體案情,選擇具備相應專業(yè)知識、辦案經驗的檢察官參會,確保檢察官團隊的專業(yè)性,增強決策機制的運行效果[1]。
就會議本身的作用而言,組織專業(yè)檢察官聯席會議的目的主要是為個案的決策提供更加專業(yè)的建議。因此,在會議研討內容設計上,不宜將內容范疇設定過寬,最好將內容限定為,復雜、影響力大、典型、新型專業(yè)的案件。但在判斷案件是否屬于上述范疇時,也不宜采用量化、標準式方法進行判斷,而是應當結合區(qū)域的實際情況,對案件進行針對性把握,由此充分考慮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造成的區(qū)域差異情況,更好地兼顧各地辦案水平,以及司法現狀,保證司法體制改革的合理性[2]。
在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還要注意,由于上述專業(yè)檢察官聯席會議與一般聯席會議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可能會出現兩種會議在實務上混淆的問題。為此,在改革中需要通過分別制定明確、詳細的制度,將兩種會議予以區(qū)分,使其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效用,提升體制改革水平。此外,雖然兩種會議的功能都是為了給檢察官辦公提供參考,但專業(yè)檢察官聯席會議應更加側重意見的專業(yè)性和針對性,而一般聯席會議則側重于專業(yè)性分工。因此,無論是在啟動方式、組成人員抑或會議內容上,兩種會議均存在明顯差異?;诖耍谥贫冉ㄔO中,應全面地突出兩種會議的差異,并對兩者的實務予以清晰、明確的定位,由此保證決策機制的同步有序運行。此外,還可以借助該制度對會議實務的定位,強調會議在決策上的職能,為檢察官提供更精準的會議工作指導,促進上述體制改革策略的順利推行[3]。
綜上所述,在司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應重新思考檢委會決策運行制度的職能定位和制度設計,為決策機制的優(yōu)化和改善提供思路,更有效地規(guī)范檢委會的運行,更充分地發(fā)揮其監(jiān)督功能,從而不斷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我國法治化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