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縣恩城鎮(zhèn)人民政府 山東德州 253103
據統(tǒng)計,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和小麥總產量均占到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五成以上,小麥生產對于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我國小麥產量屢創(chuàng)新高,小麥供給總量已經基本充足,供給不足的矛盾已基本得到解決,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對優(yōu)質專用小麥尤其是優(yōu)質強筋小麥和優(yōu)質弱筋小麥的需求不斷增加,小麥的供需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實現(xiàn)新的平衡。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土壤、地形、氣候都是較為關鍵的因素。季風、降水量、光照時長等都會對農業(yè)產生較大的影響,會影響農作物的分布。不同的植物對生長發(fā)展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huán)境要求不同,其中土壤是最為基礎的,不同種類的土壤所適宜的農作物不同。從當前來看,在小麥栽培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其中選址問題是最為關鍵的。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適宜的氣溫條件、土壤和陽光,但是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只是關注土地是否肥沃,對于其他問題關注較少,這樣容易出現(xiàn)營養(yǎng)匱乏問題,導致小麥生長緩慢,質量不高。例如:河北的衡6632 品種是寬葉披散型大穗品種,這個品種在沂南縣已種植了3 年,該品種是半冬性品種,抗寒性一般,因此近兩年應進行調換[1]。
在實際小麥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充足的土壤和適宜的水分。其中,化肥也是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通過合理的施肥能夠幫助小麥更為健康、快速地發(fā)育成長,調節(jié)小麥發(fā)育。然而,當前小麥栽培中對于化肥的使用仍然處于粗放狀態(tài),很多農戶對化肥的認識不合理。在小麥實際成長的過程中,過多施肥不僅會導致浪費資源,還會增加農業(yè)生產成本,給小麥產生不良影響?;蕰练e在土壤里,對土壤產生傷害,影響土壤肥力,降低生產力,不利于小麥生長。各地區(qū)由于土壤中元素含量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地理優(yōu)勢,在小麥種植中元素的含量不同,因此施肥量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大多數農戶只是憑借種植經驗對小麥進行施肥,所以經常會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如氮肥施加過多,會讓小麥成長困難;磷肥施加過多會表現(xiàn)出缺鋅癥狀。
當前要想有效提高小麥產量就需要進行科學密植,這個過程能夠充分發(fā)揮光、熱、氣、土、肥的效能。通過調節(jié)群體個體之間的關系來促進個體健康成長,群體協(xié)調生長,以此達到高產的目的。然而,在小麥栽培種植的過程中,利用科學密植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種植效率。若是小麥種植較為稀少、間距過大,導致土壤利用率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科學補種。通過密植的方式來對小麥進行補種[2]。
針對綠色小麥的種植,完善水肥管理是非常關鍵的基礎內容,其中要對灌溉以及施肥的合理性給予把控。一般而言,在冬季之前,因氣候環(huán)境會有些干燥,所以小麥在自身發(fā)育以及成長當中更需要水,所以要注重對水分的補充和營養(yǎng)的提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當中,種植人員要嚴格控制好灌溉的水量,確保灌溉量的充分性,以便使小麥的生長發(fā)育能夠正常。如果有較大的灌溉量,便會發(fā)生田間積水。此外,在第2 年的3 月份以及4 月份之前,要結合小麥的具體生長開展春灌工作,并補充相應的肥料。這一過程的開展,會使小麥生長當中需要的水分以及養(yǎng)分得到及時補充,確保其生長的健康性。同時施肥時,施肥量的把控也非常關鍵,可規(guī)避有燒麥苗的情況。為了將質量以及產量提升,在種植期還要對合理計量的磷肥以及鉀肥進行追施,并時刻關注小麥的具體發(fā)育情況,以避免有倒伏等問題產生。
農作物的生長都有最佳的時機,小麥的播種尤其要順應時節(jié),在最合適的時候進行播種,以保證產量和質量??茖W的田間管理。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田間的病蟲害,減少小麥種植因蟲害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能都讓小麥得到最適宜的光照、溫度、水分等有利條件,從而生長得更好,以此來提高產量及質量。我國農田地域分布廣,不同的地區(qū)由于地理環(huán)境、氣候溫度、經緯度等因素的影響,小麥種植時間、管理方式、灌溉追肥等田間管理也很大的不同。因此,小麥的種植要因地制宜,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有用經驗,有效進行病蟲害防控,以科學指導小麥種植,全面提升產量和質量[3]。
苗期管理是小麥栽培的開始,苗期管理的好壞對整個小麥種植有非常大的影響。根據我國小麥普遍種植的季節(jié),小麥幼苗期大多天氣都較寒冷,加之小麥幼苗本身的抵抗能力較弱,因此,小麥的苗期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難。苗期小麥的生長能力不強,管理人員應多采取人工干預的方式加強田間管理,保證小麥種子的發(fā)苗率,促進小麥的苗整齊均勻、肥碩、沒有病蟲害等,以保證苗的質量。苗期應注意水肥的管理,根據小麥種子的需水情況及時灌溉,定期對麥苗追加相應的肥料,保證麥苗茁壯生長。
冬小麥種植管理的關鍵在于越冬前的管理措施,這對于冬小麥在整個冬季的生長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對于冬小麥能否正常返青同樣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需要種植人員重視冬小麥的灌溉工作,保障冬小麥有足夠的水分滿足其冬季的生長需求,同時人們需要做好對冬小麥的肥料追加工作,確保冬小麥越冬期間的養(yǎng)分充足。此外,借助11 月下旬的劃鋤作業(yè)對小麥田雜草進行清理,避免田間土壤發(fā)生板結問題,同時由于在該時間段內水分的蒸發(fā)速度相對較慢,因此劃鋤作業(yè)也不會流失過多土壤水分,能夠讓小麥在冬季正常返青生長。
種植者首先對土壤進行劃鋤作業(yè),提升土壤的通透性、松軟度,借此保障小麥根頸在小麥返青后能正常扎根生長。同時劃鋤斷根作業(yè)法能直接均衡麥苗的生長速度,避免田間小麥生長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問題,確保小麥的最終生產質量。其次,種植人員需要對小麥進行追肥作業(yè),土壤內的肥力隨著小麥的生長而下降,種植者需要根據小麥返青后的養(yǎng)分需求適當地追加土壤肥力,為小麥產量及質量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最后,需要對小麥進行灌溉作業(yè),小麥在拔節(jié)生長期間及抽穗生長期間對于水分的需求極大,因此種植人員需要科學、高效地開展小麥灌溉工作,實現(xiàn)對小麥成熟期土壤含水量的有效控制,確保小麥的生產數量和果實質量。
完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確保小麥旱澇保收,改變小麥靠天收獲的現(xiàn)狀;建立病蟲鼠害監(jiān)測系統(tǒng),加強對病蟲鼠害的防治;引導龍頭企業(yè)建設原料基地;調動各方投資的積極性,保證財政的配套投入,從而達到小麥高產穩(wěn)產的目標要求。
政府應加大對小麥產業(yè)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提供政策保障,控制小麥生產資料的上漲,對優(yōu)質麥的種植實行良種補貼政策,對優(yōu)質麥的收購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以確保小麥的優(yōu)質優(yōu)價;同時,推行相應的農業(yè)保險制度,提高麥農的抗風險能力,以此提高麥農種植優(yōu)質麥的積極性[4-5]。
總之,對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普及,產生的價值意義非常關鍵。綠色小麥為綠色產品,有著非常好的發(fā)展前景,符合當前的大眾消費心理。所以,可以幫助農民群眾將經濟收入提升。此外,對綠色小麥的種植不但能夠將小麥品質提高,還能保障小麥的穩(wěn)產以及高產,將國家的糧食壓力緩解。在推廣內容開展時,需要對種植小麥的宣傳力度加強,不能走形式化,要利用示范區(qū)等展示出實物效果,以便產生更強的說服力,使農戶對綠色小麥有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