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婷
江西建工第一建筑有限責任公司 江西南昌 330000
在現代建筑建造業(yè)中,需要對高層建筑出現的新發(fā)展方向格外重視,以促進整個建筑行業(yè)的技術發(fā)展。裝配式鋼結構建造技術完全適應高層建筑的發(fā)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其主要以預制構件和鋼結構體系作為建筑工程的受力部分,并且工程的圍護結構采用輕質建筑材料[1]。從目前的施工情況來看,它能有效地克服簡單鋼結構的缺點,從而在高層建筑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出現使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房屋,經歷了六七十年的發(fā)展,已經取得很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但在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方向的發(fā)展始終比較緩慢。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文件,明確了未來要大力發(fā)展裝配式建筑的宏偉藍圖,相關政策迅速跟進出臺,推進發(fā)展裝配式建筑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裝配式鋼結構建筑作為裝配式建筑中的主要形式,其發(fā)展也受到了很大的推動。但國內鋼結構滲透率相較西方國家仍較低,以2018年為例,2018年全國鋼結構產量占鋼產量的7.4%,而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比重在30%左右,此方面與發(fā)達國家有所差距[2]。據統(tǒng)計,2018年鋼結構產值占總建筑業(yè)總產值的2.87%,而鋼結構住宅在建筑住宅中占比不到2%,但相對已有較大提升,可見國家大力發(fā)展裝配式建筑的政策有不錯的效果。相比國內,發(fā)達國家在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美國的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已經實現集成化,集結構主體、建筑節(jié)能、防火隔聲以及設計施工一體化為一體,依靠統(tǒng)一的設計施工標準,能夠高效率地完成建設。日本85%以上高層集合住宅都采用了預制構件,裝配式住宅的比例達20%-25%。且日本對裝配式建筑的認定標準非常嚴格,要求整體預制率要超過三分之二,且主要結構部分均為工廠生產的規(guī)格化部件。在這樣嚴格的標準下,日本新增裝配式住宅戶數依然高速增長,且其中大部分為裝配式鋼結構住宅[3]。對比國內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現狀可知,國內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相較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在住宅數量、施工技術和規(guī)范標準方面都有所欠缺。但隨著我國對裝配式建筑尤其是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大力推廣,我國新增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數量大幅增長,鑒于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且人口體量巨大,對建筑的需求很大,政府對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又尤為重視,建筑行業(yè)發(fā)展前景必定廣闊,未來超越其他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只是時間問題,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高質量發(fā)展需要行業(yè)不斷根據自身情況完善相關規(guī)范標準,努力響應國家號召推廣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這樣才能更早實現超越。
鋼結構構件在生產之前,應該根據高層建筑的整體結構給予鋼結構構件的設計白圖。并且根據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的協調,讓施工白圖轉變成施工藍圖。從而可以進行正式的施工。結構設計圖紙是引導工程建設的方針,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施工之前,應該對鋼結構的半成品和零部件的質量進行檢測。同一批的檢測質量合格之后,才可以進行大規(guī)模的生產。這樣能夠保證生產企業(yè)的經營效益,也能夠提升在正式施工之后的施工質量。與此同時,檢測的過程中也應該對焊接的部位使用二氧化碳進行保護。二氧化碳能夠隔絕氧氣對焊接部位的損壞。從而保證設備的精準程度。鋼結構構件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做好嚴格的保護設施。這個保護設施指的是對工人的保護、器械的保護以及生產成品的保護三個方面。首先,人員的保護。必須讓人員配備相應的防護器具,避免在施工過程中造成肢體的損傷。對于設備的保護,應該保證設備的工作時長和養(yǎng)護條件處于正常的范圍之內,這樣才可能保證其生產出合格的鋼結構產品。對于已經產出的合格的鋼結構產品,應該讓施工人員將其放置在安全的范圍之內,避免因錯誤的操作造成成品的損壞。
工程主要采用鋼結構框架結構的體系,需要非常準確地定位第一節(jié)鋼柱位置,以保證后面上部鋼柱垂直度誤差在允許范圍內。復測可通過對部分兩個原點進行測量來保證原點位置的準確性,后在施工現場選擇在不易損壞、視野廣闊的地方設置二級測量點,保證各個點位的精準度。為了保證錨栓的精度需運用到錨栓固定板,采取錨栓支架平臺的設計結構,以平臺四周采用L70mm×5mm型號角鋼作為斜撐保證支架的良好穩(wěn)定性和防止錨桿因其側向力而移動,并避免對后期的混凝土澆筑等作業(yè)產生影響。利用全站儀放線確定柱中心位置,同時準確確定錨栓安裝測量支架四周的邊線[4]。支座錨栓定位固定好以后再用全站儀測量錨栓的位置以保證準確性,若不準確應進行調整校核,通過多次定位復核確保精度。
采用鋼管柱工廠預灌注混凝土的方法解決了小截面方管柱不安全、質量不穩(wěn)定、工期較長等問題。每層可有效節(jié)約工期1.5天,顯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及施工質量。通過鋼柱內部特殊結構,對預制鋼管混凝土柱進行現場對接安裝,并進行灌注高強灌漿料補強。與傳統(tǒng)施工方式造成鋼管柱灌漿不密實的弊病相比,該技術提高整體施工質量;能夠降低施工過程造成的噪音、揚塵等不良影響;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jié)約項目冬施成本費用。
Tekla、AutoCAD等多種三維仿真軟件和BIM技術在建筑鋼結構零件加工和制作中使用。這里BIM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建造工程的三維物理模型把所有的建筑信息都連接了起來,有效地轉換了建筑生產經營方式,并合理地進行管理[5]。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該技術在實現虛擬建筑的配置及資源設計等各個方面都具有突出優(yōu)點,它既能夠在復雜的建筑情況下控制整個建筑,還能夠充分地利用所建造的三維物理模型,按照建造者的空間與時間順序來模擬整個建筑的主體構件,準確地構建三維物理化的模型,這樣在施工過程中提供許多方便,減少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錯誤,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施工質量。動態(tài)模擬三維建筑配置構建通常是在BIM、AutoCAD和Tekla等三維模擬軟件中實現,可以通過BIM軟件直接轉換到所有建筑材料使用的詳細圖紙,Tekla軟件也可以直接對建筑材料進行編輯,設置加工工藝。除了能夠精準地控制整個建筑物外,它的功能還可分為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用來做制造和加工支撐。為了防止光束首先到達,支撐不能直接到達,必須首先做好加工支撐,并及時修復有缺陷的柱子,保證異型和變截面鋼柱的生產和加工質量,保證柱子的彎曲和變形不至于影響施工,大大地節(jié)約了施工的原料。二是主要負責鋼梁在組裝過程中提高強度和增強穩(wěn)定性的位置固定板、剛性平臺、基礎和平面上的數控鉆床上各個孔的匹配模板,這些都是對于構成鋼梁的加工和制作平臺的四個重要方面,可以確保對于界面不同類型的鋼梁進行加工和制作。
首先,在連接H型柱與梁結構的過程中,由于高層建筑的裝配式建筑需求比較大,所以應該使用高強度的螺栓進行連接。這樣能夠保證連接過程的穩(wěn)定程度,也要盡可能避免焊接的形式。由于焊接過程可能會因為人為或環(huán)境的影響,減少其連接的穩(wěn)定性,造成不必要的施工危險性。第二點,就是在板結構施工的過程中,應該在高層建筑墻板比較多的部位使用加氣混凝土板[6]。這樣的混凝土板能夠保證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能,同時由于自身的重量比較小,保溫性能也比較好成為施工中的首選。一般情況下,這種墻板的密度保持在0.55g/cm3。墻板與墻板之間的連接應該使用鋼骨架進行連接。鋼骨架與墻板的間距一般保持在300mm,并且使用的應該是長度為50mm的自動螺釘進行固定。
鋼管混凝土柱的防火處理組合方案:厚型防火涂料+加氣混凝土防火板,加氣混凝土防火板能夠有效解決反水、潮濕問題;厚型鋼結構防火涂料保溫隔熱性能好,耐火、耐候、防腐性能優(yōu)異,粘結牢,附著力強,直接噴涂和抹涂施工,施工方便快捷,干燥固化快。
在制作了梁、柱及建筑物整個模型之后,就可以進行安裝到施工現場。柱子的安裝三維仿真及碰撞測試檢查是基于BIM技術仿真模擬現場施工的先后次序,得到最佳的鋼柱安裝方式和位置。在臨時安裝過程中,應對臨時需要安裝的鋼柱進行垂直面和水平測試,以確保在安裝過程中不會發(fā)生錯誤。
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存在諸多優(yōu)點,因而國家層面正在大力推廣宣傳該類建筑,但是在社會層面對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了解并不充分,甚至存在很多誤解。所以,當務之急是加大對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宣傳,加深人們對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認識和理解,從源頭上解決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此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目前缺少典型工程,無法建立起社會對其的廣泛認同,建議多與大型房地產商溝通合作,建立起成規(guī)模的住宅群作為典型工程,進而產生口碑效應,產生良性循環(huán)。
快速裝配式鋼結構的施工離不開各種技術的應用,房屋建筑工程更加離不開各種技術與機械設備,有的房屋建筑企業(yè)為了節(jié)省施工成本使用一些價格較低的材料與設備,技術水平也較低,設備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故障,耽誤進程,快速裝配式鋼結構施工中離不開吊裝技術的應用,施工中主要是鋼梁和鋼柱的吊裝,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鋼柱的吊裝時要避免鋼柱腳部螺栓的摩擦與損壞。吊裝影響著整個施工質量,因此不管是鋼梁還是鋼柱都要做好安全措施,避免出現損壞,破壞結構。焊接技術就是將所有的接口焊接起來,但焊接要嚴格按照焊接標準進行,焊接的材料、焊接參數、焊接順序、控制變形的要求、預熱或后熱或熱處理要求、焊縫的外觀處理等都要注意,保證焊接效果,確保施工焊接的質量。吊裝與焊接技術影響房屋的穩(wěn)定性。因此引進先進施工的技術,可以加快施工進程,提高了快速裝配式鋼結構房屋建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員工在使用和操作設備前,要了解相關設備使用說明書內容,使用和操作設備時愛惜設備,提升生產力,制造質量合格的配件,在材料收集和管理方面必須妥善管理資料。
數字化、信息化的建設是未來建筑行業(yè)的大趨勢,將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與BIM技術相結合,建立信息模型,能夠起到虛擬建造的效果,為現場施工提供一定的可視化依據。隨著國內的發(fā)展,未來一定能夠通過信息化的數據管理,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控機床實現數字化制造。此外,在現場安裝階段,還能夠通過信息化技術反饋安裝誤差問題,達到精細化管理的目的。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發(fā)展,不僅要依靠其本身具有的優(yōu)點,更需要國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大力推動產業(yè)改革。在信息化的時代,更要推動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與最先進、最成熟的技術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出體系整體的優(yōu)勢。科學的產業(yè)模式、完善的技術政策、合理的資源配置是建筑行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只有這樣的項目建成后,才能建立一套設計完善的技術體系,在公平競爭和合理競爭之間取得平衡。建筑企業(yè)應給予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更多的關注,從多個角度完成技術革新,同時國家層面應鼓勵各高校加快對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研究,從基礎領域給予技術支持,確保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實現更高質量、更高速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高層建筑中應用裝配式鋼結構施工材料能夠讓鋼結構在低耗能和高效使用的層面上進一步發(fā)展。并且從綠色環(huán)保的角度來看,能更好地促進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我國現階段,國內的建筑企業(yè)也對鋼結構材料的應用采取了正視的態(tài)度,并且裝配式鋼結構材料在施工中的施工體量進一步增大,這對于裝配式建筑而言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