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亞軍
盡管我國法治建設發(fā)展迅速,但高校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并不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依舊不夠成熟,維權意識相對滯后,這是大學生權益無法獲得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許多學者都提出了學生權利意識建設相關的理論,如學生自治權、政治參與權等,學生的權利逐漸得到關注,但并未形成良好的、系統(tǒng)的教育方法,導致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淡薄。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對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深入研究,從而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教育效果,促使大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制度體現(xiàn),大多由認知、評價、情感以及意愿等多方面形態(tài)組成,而權力認知是法律意識的基礎,可以反映出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并對自身的權利范圍有一定的認知。在當下時代背景中,權力意識不僅限于校園內(nèi),還表現(xiàn)為作為社會主體的意識,甚至影響到國家社會的進步,所以必須要提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增強自身權利保護意識程度。除此之外,大學生是否具有權利意愿同樣至關重要,簡單來說,就是行使與保護權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能否在受到權力侵犯的時候通過法律進行維護,在大學生進行權利評價后作出維權行為[1]。
1.人身權是較為基礎的內(nèi)容,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雖然并不屬于財產(chǎn)范圍,但是其中的人格、身份權,在我國都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人格權的范圍相對較大,主要包括拓展為身體權、生命權等,大多與大學生的人身、人格利益有關,如精神、意志等,內(nèi)容將主要涉及名譽、隱私以及肖像權。
2.財產(chǎn)權是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的問題,一般是指學生對于高校內(nèi)某些設備設施的使用權利,同時也具備一定個人財產(chǎn)權利,當然大學生在使用過程中,也有合理使用、愛惜保護等義務,兩者之間并沒有太大矛盾。比如常見的學生宿舍中,會有熱水器等設施,由于高校已經(jīng)收取部分費用,就應該為學生提供后勤管理,滿足學生的使用需求。
3.知識產(chǎn)權會涉及相應的利益,主要是指特定智力成果,擁有相對獨占的權利,許多人認為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校指導誕生的研發(fā)成果,不屬于學生獨立創(chuàng)造,正是由于這種觀念導致很多大學生的知識成果被竊取。大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往往會進行有效地創(chuàng)造和開發(fā),因此也會帶來較多的成果,必須對大學生的知識產(chǎn)權進行維護,避免出現(xiàn)產(chǎn)權侵犯等情況發(fā)生。
4.救濟權屬于學校設立的保障機制之一,在大學生的權利受到侵犯時,保障其能夠獲得有效保護與救濟,救濟權的實施途徑可以通過申訴、仲裁,甚至借助訴訟等司法權力方法,還有通報等多方面維權手段[2]。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校會根據(jù)內(nèi)部政策、管理制度等要求作為依據(jù),明確規(guī)定法律條款,如果沒有按照規(guī)定或存在違反規(guī)定行為,就屬于侵犯了學生的救濟權。
近些年,大學生權力意識雖然有所增強,但仍然存在權力意識受到侵犯的問題,由于沒有完善的維權意識與觀念,導致大學生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根據(jù)我國法律中的規(guī)定,大學生具有生命健康權,其自身的生命健康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侵犯到大學生的生命健康權利,必須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常見的生命健康權侵犯主要表現(xiàn),在學校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展開了嚴厲的體罰,導致學生身體受到傷害,或?qū)W校建筑損壞對學生造成人身傷害,食品安全不過關導致食物中毒等,都是典型的生命健康權侵犯表現(xiàn)。因此,學校必須增加管理強度,為學生的生命健康權提供保障。
目前,我國對受教育權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不分民族、種族、性別以及職業(yè)等,所有公民都可以接受平等受教育機會。然而,在高校中存在著大學生受教育權遭到侵害的問題,如對大學生的身體上的缺陷過分挑剔,并以此為由對大學生進行不公平的對待,還有很多高校通過交易的形式,用金錢交換專業(yè)或代替考試等方式,都屬于大學生受教育權遭到侵犯的表現(xiàn)。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沒有正確行使懲戒權,扣發(fā)學生的大學學位證等,都是極為典型的權利侵犯,因此必須要提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這樣才能主動維權[3]。
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不僅是受教育者而且也是消費者。當下我國非常注重消費群體的權益,提出了很多法律法規(guī)進行保障,以此來保護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事實上,在大學校園中,很多消費權被忽視,例如學校強制性要求大學生購買統(tǒng)一的服裝,在配備生活用品的時候收取較高的回扣,強制要求住學生宿舍,同時繳納高額的費用,強制大學生購買書籍雜志等,都是典型的消費權侵犯的表現(xiàn)。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表示消費者具有公平交易、自主選擇的權利,因此,這種強制性的方式完全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
當前大學生權利意識淡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高校自身的法律教育不夠科學,沒有及時、全面地進行普法宣傳,大學生的法律觀念也相對落后,沒有充分的權利意識,對維權觀念沒有明確認知。很多高校只注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教育,而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則受到忽視,導致大學生法律知識缺失。除此之外,高校中的管理制度不夠健全,這也導致管理人員沒有按照法律法規(guī)進行管理,在管理過程中過于注重懲罰,違背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教育理念[4]。
當下高校應該改進法律教育的形式,以此來增強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對所有相關人員展開法制教育和普及法制知識,而不僅限于大學生群體,學校的管理人員、教學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等都要參與其中,這樣才能避免出現(xiàn)侵犯學生權利的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加入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幫助大學生正確解讀,充分領悟并運用,使其在受到權利侵犯的情況下,能夠自覺展開維權行為。以往大學生權利意識不足,就是因為法律教育陷入僵局,學校必須肩負起重要的責任,推動大學生權利意識發(fā)展,從而帶動高校整體的管理水平。
以前,高校大學生權利受到侵犯時,往往沒有明確的制度進行維護,這也代表了高校的法規(guī)制度有所缺失。要想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應保證自身的法律法規(guī)足夠完善,能夠?qū)Υ髮W生的權利提供充分保障。在高校的制度建設中,要賦予大學生校內(nèi)各項權利,了解大學生的不同權利需求等,這樣大學生才會知法、懂法、守法,可以借助法律去維護自身的權利。大多數(shù)高校的管理制度,在建設后并不能實現(xiàn)永久使用,應該根據(jù)發(fā)展現(xiàn)狀不斷更新,以完善其中的漏洞,從而發(fā)揮出高效制度的實用性,有效地完善法律法規(guī)體系。在執(zhí)行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嚴格執(zhí)行,確保制度能夠有效實施,在維護大學生權利的時候發(fā)揮出重要作用。
為提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高校還必須加強教育宣傳,除了張貼海報等形式,高校應該創(chuàng)新宣傳機制,確保更符合現(xiàn)代學生的特點。例如,充分運用網(wǎng)絡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權利意識的宣傳,或者運用微信、微博等形式,定期推送相關的法律知識,和大學生進行有效互動,以增強宣傳的滲透力。還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到高校開展講座,向?qū)W生普及法律知識,使學生的法律認知結(jié)構逐漸完善[5]。
高校應該組織建立大學生維權機制,利用學生社團、學生會等組織進行自主維權的活動。由于以前該形式的組織比較少,所以大學生權利意識也較為薄弱。因此,高校首先應該主動建立校內(nèi)學生維權部門,由教師、大學生代表或法律咨詢?nèi)耸拷M成,這樣就能有效解決大學生權利受到侵犯的問題。除此之外,應該鼓勵大學生自主建立維權組織,讓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高權利意識[6]。不過仍需要學校鼓勵并推動學生創(chuàng)建,可以為大學生提供適當?shù)膸椭c指導,為大學生增加更多獲取法律知識的渠道,更好地發(fā)揮權利意識培養(yǎng)作用,不斷增進大學生的維權意識。
校園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場所,應該發(fā)揮重要的教育作用,傳統(tǒng)教育理念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推進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尤其是在法律教育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權利需求,并與法律教育形成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法律教育規(guī)律,增強高校法律教育水平。以往高校對學生的權利問題缺乏重視,包括學生的個人隱私方面,學生希望能夠把握自身的權利,而不是通過高校方面主導,這樣只會造成侵犯學生權利的情況。因此,高校必須改變教育理念,通過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的培養(yǎng),給予學生更多尊重,從而改正傳統(tǒng)教育中的缺陷,促使大學生在權利意識上的提高。
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建立,僅靠學校課程增設不能完全實現(xiàn),還需要學校、教學以及管理部門等多方面的聯(lián)合,同時加強對權利意識教育的重視。按照規(guī)范要求,學校管理部門應該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在校園中積極宣傳、開展普法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正確引導學生。應該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充分保障學生的個人權益,不斷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使其成為遵守社會公德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