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fā)現(xiàn)——它的實際應(yīng)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yù)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yè)、對一般歷史發(fā)展立即產(chǎn)生革命性影響的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p>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倫敦海格特墓園的馬克思墓前發(fā)表演說,以上文字就出自這篇演說,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有關(guān)科學與生產(chǎn)力關(guān)系的經(jīng)典表述。這篇演說詞的全文,被收入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題名“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它最早以德文發(fā)表在1883年3月22日的《社會民主黨人報》上,原題“卡爾·馬克思的葬禮”,除了恩格斯的演說之外,這篇文章對葬禮的過程也作了簡要的記述,完整的中文譯文可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找到。
根據(jù)恩格斯的記載,3月17日是個星期六,海格特公墓比平日還要寧靜,馬克思的遺體與15個月前去世的夫人燕妮被安葬在同一墓穴里。在恩格斯講話之前,《社會民主黨人報》編輯部的雷姆克(Gottlieb Lemke)代表倫敦共產(chǎn)主義工人教育協(xié)會,向馬克思的靈柩敬獻了兩只系著紅帶的花圈。之后就是恩格斯的那篇著名演說,是用英語講的。恩格斯講話之后,馬克思的大女婿夏爾·龍格(Charles Longuet,1839—1903)用法文宣讀了幾份先后來自俄國社會主義者彼·拉甫羅夫(P Lawrow)、法國工人黨巴黎聯(lián)合會書記萊賓(Lépine)、西班牙工人黨(馬德里聯(lián)合會)代表霍賽·梅薩 伊 列奧姆帕特(José Mesa y Leompart)的悼詞和唁電。最后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代表威廉·李卜克內(nèi)西(Wilhelm Liebknecht,1826—1900)的德語演說。整個葬禮猶如一個國際論壇。
除了上面幾個人外,恩格斯提到的葬禮出席者還有馬克思的二女婿保爾·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1852年科倫共產(chǎn)黨人案件中被判處五年徒刑的弗里德里?!ち兴辜{(Fredrick Lessner,1825—1910)、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老盟員格·羅赫納(G ?Lochner),以及兩位自然科學界的一流學者:化學家肖萊馬(Carl Schorlemmer,1834—1892)與動物學家雷伊·朗凱斯特(Ray Lankester,1847—1929);他們倆人都是皇家學會會員。
以上連同恩格斯本人在內(nèi)共9人,按照相關(guān)文獻的記述,當天到場出席葬禮的共有11或13人,其余未被恩格斯提到名字的可能是以下四人或其中的兩人,這四個人分別是馬克思的二女兒勞拉(Jenny Laura,1845—1911)、小女兒埃莉諾(Jenny Julia Eleanor,1855—1898)、埃莉諾的男友艾威林(Edward Bibbins Aveling,1849—1898),以及馬克思家人的忠實朋友與管家琳衡(Lenchen,原名Helene Demuth,1820—1890)。馬克思的大女兒小燕妮(Jenny Caroline,1844—1883)嫁給了龍格,兩個月前剛剛?cè)ナ馈?/p>
本期封面用的是中國當代畫家何孔德的丙烯畫,題名為《簡樸的葬禮》,曾于2018年夏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真理的力量——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上展出。畫中高個子大胡須的人就是正在馬克思墓前演說的恩格斯,其余可以辨認的有:手持禮帽位于畫面中心的是馬克思的大女婿夏爾·龍格,他是一位法國的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派),曾經(jīng)參加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被法國政府通緝;龍格左側(cè)是化學家肖萊馬,他是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的堅實成員,也是恩格斯的密友;畫面左端面朝觀眾的大胡子是威廉·李卜克內(nèi)西,他攙扶的女子是琳衡;恩格斯身后的兩位男子則是拉法格與艾威林。
“正像達爾文發(fā)現(xiàn)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shù)、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zhì)的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便構(gòu)成為基礎(chǔ),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shù)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chǔ)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p>
上面這段話同樣出自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不久,恩格斯就讀到了并向馬克思推薦,馬克思閱讀后回復(fù)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包含我們的理論的自然科學基礎(chǔ)?!?873年6月16日,馬克思把《資本論》德文第一卷第二版贈給達爾文,這一帶有馬克思親筆題獻的珍貴版本至今收藏在達爾文晚年的故居里。達爾文收到馬克思贈書后回復(fù)道:“承蒙寄贈巨著《資本論》,謹致謝意……盡管我們的研究領(lǐng)域是如此不同,但我相信,我們兩人都熱誠期望擴大知識領(lǐng)域,而這無疑將最終造福于人類。”
封二圖7是秦文清2018年完成的油畫《將〈資本論〉贈給達爾文》。實際上馬克思與達爾文從未謀面,畫家將兩位人物安置在各自的書房內(nèi):前者手握鵝毛筆,抬頭凝思,似乎剛在扉頁上完成了題辭;后者正伏案疾書,應(yīng)該是在復(fù)信,桌上還可見到從猿到人的演化圖示。在兩個彼此獨立的畫面中間,則是馬克思贈送的《資本論》,以及他的題辭與達爾文的復(fù)信。圖8是達爾文晚年讀書寫作的故居,在倫敦東南30多公里的肯特郡唐村,現(xiàn)在是達爾文紀念館,有人譯作“唐屋”(Down House)。圖9是“唐屋”客廳內(nèi)書架中馬克思贈送的德文版《資本論》,扉頁右上角的的題辭是:“贈給查理·達爾文先生 您真誠的欽慕者卡爾·馬克思 1873年7月16日,倫敦梅特蘭公園小區(qū),莫德納街1號?!?/p>
馬克思旅居英倫的時代,正是以蒸汽動力為標志的英國工業(yè)革命取得輝煌勝利的時代。在談到蒸汽機這一劃時代發(fā)明的意義時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xiàn)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于特殊目的的發(fā)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yè)普遍應(yīng)用的發(fā)動機?!?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的舉行就是英國工業(yè)革命成果的一次大檢閱,馬克思曾親臨現(xiàn)場參觀并在寫給恩格斯的信中提到機器生產(chǎn)對于社會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他也敏銳地觀察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將成為工業(yè)生產(chǎn)與世界經(jīng)濟的中心。
封二圖10是井世劍的油畫作品《參觀第一屆世界工業(yè)博覽會》,“世界工業(yè)博覽會”即“倫敦萬國博覽會”,它是現(xiàn)代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sition)的源頭,因此稱其為首屆世界博覽會不錯。畫家借鑒了水墨畫的技法,畫面景色偏暗,物象朦朧,猶如置身于19世紀中葉的霧倫敦之中。馬克思當年33歲,作為一個政治流亡者,在倫敦過著貧困的生活。畫中的他手拄雨傘,目光堅毅地注視著前方。身后是一個蒸汽驅(qū)動的巨大齒輪與火車頭,背景則是博覽會的展場海德公園內(nèi)的水晶宮(后遷出,1936年毀于火)。值得注意的是,畫面左端有兩位勞動者的形象,其中一個是手握鐵錘的工人,另一位是坐著的紡紗女;畫面右端則有一位穿著清代官服的中國人,這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不過他不是真正的官員,更不是清政府的代表,而是一位廣東籍的上海寶順洋行的老板徐德瓊(字榮村)。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期,借助世博會展示“日不落帝國”的力量,營造一種“萬邦來儀”的氣氛也是組織者的目標之一,東方大國中國的參加自然是英國人求之不得的了;不過當時的清政府正窮于應(yīng)付太平天國造反,更無人了解博覽會的意義,因此完全無瑕顧及此事。湊巧的是,載著徐德瓊及其家人和“榮記湖絲”的商船正好停泊在泰晤士河上,而徐德瓊此前還曾捐過一個小官,為了便于做生意隨身帶著官服,英國人就把他當作中國的代表,不但邀請他出席博覽會的開幕式,還專門安排了女王的接見。
封三圖11是一本1906年出版的英國史中的彩色插圖,展現(xiàn)了1851年5月1日維多利亞女王出席萬國博覽會開幕式的景象,繪圖的是有名的插圖畫家塞盧斯(Henry Courtney Selous,1803—1890)。畫面中央臺階上站著維多利亞女王、她的夫君阿爾伯特親王,以及其他王室成員,臺階下方左側(cè)是一些帝國顯貴與軍政大員,右側(cè)則是各國使節(jié)與參展代表,身著官服的中國人位于前排最顯眼的位置。此公在向維多利亞女王鞠躬時,引起了在場人的歡呼。就此,有人記述道:“眾人無不欽佩其沉著及鎮(zhèn)定之態(tài)。此人不與任何人答話,卻神態(tài)自若,友善可親……其舉止猶如一位世界公民?!?/p>
封三圖12是發(fā)行量頗大的《倫敦新聞畫報》上刊登的一幅版畫,描繪女王一家在奧斯本行宮會見徐德瓊及其家人的情況。圖下的說明寫道:“女王上周一給予中國紳士Chung A tai先生一家以殊榮,在奧斯本宮會見他及其兩位小腳妻妾和姻嫂。他們新近從中國抵達英國,這是任何中國家族未曾享有過的優(yōu)遇,為了鼓勵他們敢于克服中國人根植于心的禁止女子離開天朝故土的偏見”;“他們來英的目的之一是參觀萬國博覽會,上周六他們已經(jīng)如愿以償。”文中的“Chung A tai”應(yīng)該是“徐德瓊”不夠準確的音譯。他的“榮記湖絲”也獲得了博覽會頒發(fā)的獎?wù)隆?/p>
(夢隱 撰文)
參考文獻
[1] 弗·恩格斯. 卡爾·馬克思的葬儀[A].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374—379.
[2] 瑪麗·加布里埃. 愛與資本: 馬克思家事[M]. 朱艷輝譯.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3] 弗·梅林著. 馬克思傳[M]. 羅稷南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56.
[4] 王浩強. 工業(yè)革命的盛宴——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J]. 科學文化評論, 2009, 6(3): 82—96.
[5] 黃時鑒. 維多利亞時代的中國圖像[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