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鑫,吳 青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29)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之一,被稱為“醫(yī)學之宗”。作為中華思想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黃帝內經》英譯本的譯介效果值得研究和借鑒。在傳播學領域,傳播效果是傳播者發(fā)出信息,通過一定的媒介到達受眾后所引起的受眾思想行為的變化[1]。譯介效果則是傳播效果在譯介學范疇下的解釋,是檢驗翻譯活動成敗得失的重要尺度[2]。概括而言,譯介效果深受譯介過程中譯介主體、內容、途徑、受眾等因素的影響[2]。對譯介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可為制定與調整譯介策略提供參考。目前,國內對《黃帝內經》英譯本譯介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從海外館藏情況、專業(yè)讀者書評、普通讀者網絡評論等角度分析若干譯本的接受情況[3-5];(2)通過調查問卷研究特定范圍的讀者對譯本中代表性字句的看法[6-8]。讀者反饋是評價譯本譯介效果的重要依據,筆者通過收集、整理、統(tǒng)計《黃帝內經》英譯本讀者的網絡評論,分析11個譯本的譯介效果及其影響因素,以期補充相關研究,為中醫(yī)藥典籍譯介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筆者將《黃帝內經》英譯本界定為依據《素問》或《靈樞》原文篇章翻譯而成,并以書籍形式出版的英文節(jié)譯本或全譯本,不包括以論文形式發(fā)表在期刊雜志上的譯文,如道森(Percy M.Dawson)于1925年發(fā)表在《醫(yī)學史年鑒》(Annals of Medical History)上的譯文,以及黃雯于1950年發(fā)表在《中華醫(yī)學雜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上的譯文;也不包括以《黃帝內經》為底本改編、注解的其他書籍的英譯本,如以高等醫(yī)藥院校第五版教材《內經講義》為底本翻譯的朱明譯本(2001),以明代醫(yī)家李中梓的《內經知要》為參考而翻譯的理查德·博欽格(Richard Bertschinger)譯本(2015),以及周春才、韓亞洲編繪的《黃帝內經-養(yǎng)生圖典》中王學文和隨云提供的譯文(1997)。通過檢索世界最大圖書館館藏數據庫WorldCat(worldcat.org),同時參考閔玲[9]對《黃帝內經》英譯史的梳理,筆者整理了14個《黃帝內經》英譯本信息,并對這些譯本在網上書店美國亞馬遜(amazon.com)和在線讀書社區(qū)好讀網(goodreads.com)上獲得的英文讀者評論逐一整理,統(tǒng)計數據截止時間為2020年5月20日。(見表1)本研究采用定量統(tǒng)計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基于193條讀者評論的內容,對獲得評論的11個譯本的譯介效果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其對中醫(yī)藥典籍譯介的啟示。
目前檢索到的《黃帝內經》英譯本共涵蓋10位譯者的14個譯本。(見表1)其中羅希文譯本(2009年)和楊明山兩部譯作(2015年和2019年)尚未獲得讀者評論,故本研究主要對其余8位譯者11個譯本獲得的193條評論進行分析。
表1 《黃帝內經》英譯本基本信息及讀者評論數量
為便于測量和客觀反映各譯本的整體效果,本研究根據讀者的評價取向,將評論分為正面、中立、負面3類。其中,正面評論指反映讀者對譯本贊揚與肯定的評論,負面評論指反映讀者批評與不滿的評論,中立評論指無明顯情感傾向或同時包含正面與負面評價的評論。三類評論在各譯本中的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黃帝內經》英譯本讀者評論數量[條(%)]
除呂本(1978)外,其余10個譯本均獲得讀者的正面評論,且正面評論在各譯本評論總數中的占比均超過55%;負面評論涉及其中6個譯本,且負面評論在各譯本評論總數中的占比均低于30%;呂本(1978)僅獲得的1條讀者評論中,除“but it is still expensive(但是這本書仍然昂貴)”外,其余字句均反映讀者積極正面的情感態(tài)度。這表明各譯本大都取得了良好的譯介效果。
中立評論中,除威本2條評論和倪本3條評論無明顯情感傾向外,其余評論均同時包含讀者的正面與負面評價。本文從正面與負面兩個角度呈現11個譯本讀者的具體評價取向:
(1)威本:經典(classic),有趣(interesting),全面(comprehensive),文筆優(yōu)美(beautifully written),能夠提供有用信息(informative),值得讀者反復閱讀(not a book to be read just once),獲得讀者好評(good,great,excellent,best,wonderful,fantastic)與極力推薦(I highly recommend it.)。對于少數讀者來說,該譯本枯燥(a dry read)、有誤(flawed),不能完全信賴(cannot be fully relied upon),是一個學究式的(pedantic)譯本。
(2)呂本(1973):通俗易懂(easy-to-read),能夠提供有用信息(informative)。
(3)呂本(1978):相較其他譯本而言更容易理解(much more understandable than some translations),是一部極好的(great)譯作,但價格較為昂貴(expensive)。
(4)倪本:優(yōu)秀(good,great,nice,excellent,perfect,wonderful,decent),經典(classic),有趣(interesting),有用(useful,helpful),重要(important,essential,necessary),譯文清晰(clear)、簡單易懂(easy,simple,readable,understandable)、信息豐富(informative,has great information in it),促進讀者理解中醫(yī)(greatly improved my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受到讀者喜愛(love,like)和推薦(recommend)。也有部分讀者認為該譯本難以讀懂(very hard to read and understand,not an easy read),不符合讀者的閱讀期待(not what I expected)。
(5)吳氏父子本: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期待(just as expected),是一部很好的譯作(good,wonderful),但仍有地方需要改進(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6)吳本:有趣(interesting),詳盡(detailed),有用(useful),獲得讀者好評(good,excellent,best,decent)。也有讀者認為該譯本不符合常識(totally inconsistent with common sense)。
(7)李本(2005):是一部優(yōu)秀的(excellent)、非常學術的(very scholarly)譯作。
(8)王本:為讀者開啟了學習針灸的大門(opens up the door to performing Chinese Acupuncture),是一部優(yōu)秀的(good,excellent)譯作,但個別讀者對該譯本非常不滿意(I was extremely unsatisfied with this book.)。
(9)李本(2008):是一部優(yōu)秀的(excellent)、傳奇的(legendary)譯作,值得讀者購買(invested in such powerful material)與等待(The wait for the books were well worth it.)。
(10)文本(2011):杰出(outstanding),優(yōu)秀(excellent),重要(important,necessary),譯文精確(accurate),值得長時間學習和閱讀(should last many years of study and reading),是一部真正的杰作(a real masterpiece)。少數讀者認為該譯本糟糕(horrible)、昂貴(expensive)、可讀性較差(hardly readable)。
(11)文本(2016):經典(classic),譯文精確(accurate),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impressive),獲得讀者好評(good,great)。
讀者評論中同樣包含著《黃帝內經》英譯本取得相應譯介效果的原因,筆者分別對其中涉及譯介主體、內容、途徑、受眾的評論進行統(tǒng)計,若同一評論涉及多個影響因素,以重復計算的方式處理,即該評論同時納入多個影響因素的統(tǒng)計范圍。(見表3)
表3 涉及譯介效果影響因素的讀者評論數量(條)
表3顯示,涉及譯介主體和譯介途徑的評論數均不足15條。因此,譯介內容(58條)和譯介受眾(43條)是讀者評論的重點,對譯介效果影響較大。這些因素對譯介效果的影響具體如下。
3.1 譯介主體 譯介主體是指“由誰翻譯”,既可以是新聞出版署、出版社等機構類主體,也可以是個體譯者[10-11]。讀者對《黃帝內經》英譯本譯介主體的關注主要表現為對譯者身份和地位的探討。表3顯示,共有4部譯作5條評論涉及譯介主體。
譯者的身份和地位影響著讀者對譯本的選擇和評價。威斯是第一個將《黃帝內經》翻譯成英文的人(the first translator of the Nei Ching into English),這一重要地位使其譯本成為讀者廣泛閱讀和討論的對象。倪毛信出生于中醫(yī)世家(the product of generations of family physicians),接受過正宗的中醫(yī)教育(his training was very classical),因此讀者多探討其譯本在內容傳達上的優(yōu)劣得失。吳氏父子本的讀者表示自己更喜歡中國譯者的譯本(prefer the idea of having a translation by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rather than a western translator),因為它能夠更加精確地傳達原文的內涵(preserves more accurately the original meaning)。文本(2011)的讀者直言是因為譯者而選擇了該譯本(Having known Professor Unschuld and his colleague Tussenow,I have been waiting twelve years for this unique translation of the Huangdi Neijing Suwen.)。
3.2 譯介內容 譯介內容是指“翻譯什么”及“怎么翻譯”,它包括原本內容的選擇和翻譯方法的使用[2,10]。表3顯示,譯介內容是讀者最關注的因素,涉及8個譯本58條評論。
在這8個譯本中,威本和倪本的讀者對《黃帝內經》原本內容進行了描述和評價,這些描述和評價大多反映了讀者對《黃帝內經》獨特觀點和應用價值的肯定。威本的讀者指出,《黃帝內經》探討了疾病如何以及為什么在天地之間發(fā)生(how and why diseases occur in the natural world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詳盡地解釋了陰陽觀點(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y concepts and ideas of Yin Yang),以指導人們調和陰陽,預防疾?。╤ow one must be in balance with Yin and Yang or otherwise medical problems can occur)。倪本的讀者認為,《黃帝內經》詳細描述了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provid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bout the worldview of the Ancient Chinese),從環(huán)境角度解釋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explain mechanisms of disease used their environment),從而讓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健康(helping you live a healthier lifestyle)。與此同時,倪本的讀者也質疑《黃帝內經》中充斥的男權至上的觀念(rife with patriarchal notions of male superiority),認為陰陽的可信性有待商榷(the validity of the yin/yang distinction needs debate),將其作為醫(yī)學知識是沒有應用價值的(practically useless as a source of medical knowledge or wisdom)。
相較于原本內容的選擇,譯者采用的翻譯方法是讀者評論涉及最多的內容,多圍繞“術語譯法是否合理”和“譯文是否忠實原文”兩個問題展開。
在術語譯法層面,讀者普遍指出了威本的不妥之處(translation errors),如將“陰/陽氣”譯為“breath of Yin/Yang”,將“氣血”譯為“vigor and energy”,將“精明”譯為“those who are skillful and clever in examination”等,有讀者甚至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探討,認為這些不恰當的譯法反映了譯者缺乏中醫(yī)藥知識和古漢語知識(show a lack of knowledge of TCM and Classical Chinese)。倪毛信用羅馬化中文詞匯翻譯陰、陽、氣等英語中沒有對應詞的中醫(yī)術語,被讀者認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When some concept like yin,yang,or qi,had no clear English mate,the author judiciously used the Romanized Chinese word.)。吳氏父子對英語語言和常用術語并非真正熟悉(instead of someone truly familiar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common terminology),因此譯文語法糟糕(poor grammar),選詞冷僻(esoteric words chosen for translation),如用“dross(渣滓)”來描述大腸的功能等,還有拼寫錯誤(misspellings)。吳本在穴位的翻譯上僅給出了英文名稱(gives the English name for every point),而未使用目前國際通用的穴位代碼(the number of a point),也沒有給出穴位的漢語拼音(the pinyin)或中文名稱(the original characters);在身體部位的翻譯上,采用音譯的方式,而并未使用通用的英語或拉丁語名稱(uses the transliteration of Chinese anatomy instead of using a standard English term or Latin for the body part)。文本(2011)的術語選詞在多數情況下也為讀者帶來閱讀困難(the terminology chosen makes it hardly readable most of the time)。
在譯文對原文的忠實度上,讀者認為威本中有時會添加一些字詞,但并沒有標明這些內容是添加的(adds in words without indicating they are additions),且有些是錯誤的(wrong)或不應該添加的(assumes a topic is missing when it isn’t),影響讀者對《黃帝內經》原文的理解。但威本提供了許多有趣的插圖(many interesting illustrations),一些有用的歷史和哲學知識(some useful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knowledge)及中醫(yī)入門理論(introductory Chinese Medical theory),使譯本值得閱讀(worth reading)。倪毛信將自己的評論融入譯文中(has his commentary integrated with the translation),雖然消除了許多原文的粗糙和矛盾之處(smoothes out many of the original’s rough edges and internal contradictions),使譯文讀起來通順流暢(reading the text flows very smoothly),但另一方面,這種明顯不忠實原文的譯法(clearly unfaithful in meaning)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準確性和學術性(may not be 100%accurate or scholar-worthy)。吳氏父子本雖未采用“字對字”的直譯法(unlike word-for-word literal translations),卻傳達了原文的微妙意圖(catches the subtle intention of the original writers),該譯本運用括號補充必要信息(make use of brackets),受到讀者喜愛(like)。吳景暖則采取較為“自由”的譯法(takes many liberties in translation),在譯文中添加大量主觀解釋,大大擴展了《靈樞》原文的內容(expands it greatly by filling in copious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王釗和汪軍對《靈樞》進行重新編排整理(gathers ideas interspersed throughout the text),并以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原文內容(presents them in a more readily understandable fashion),但他們認為只有《靈樞》才是真正的針灸經典(only the Ling Shu is real acupuncture),過分批判(unrestrained critiques)《難經》等其他中醫(yī)經典,使讀者感到非常不滿(extremely unsatisfied)。李本(2005、2008)真實地還原了《黃帝內經》所體現的東方醫(yī)學的思想(the original,pre-revolutionary information on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并未添加任何西方思想指導下的解釋(without western indoctrination or post-revolutionary interpretation)。文本(2011)中包含大量腳注(notes,foot notes,notation,annotation),使西方讀者能夠看到其他譯本所不能捕捉到的細微之處(give a western reader the possibility of understanding nuances and ambiguities that other translations do not capture),但這種翻譯方法使讀者只有讀完所有腳注才能理解原文含義(the reader cannot grasp the meaning without reading all the notes)。
3.3 譯介途徑 譯介途徑回答“怎么傳播”的問題,指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11]。表3表明,共有5部譯作12條評論涉及譯介途徑,讀者大多從出版方式和價格上給予了評價和建議。
在出版方式上,吳氏父子本以英漢對照形式出版(provides both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haracters),獲得讀者稱贊(very nice),但該譯本僅提供了簡體中文本,無法滿足部分讀者對于繁體中文本(in traditional characters)的需求。文本(2011)因沒有提供中文原本內容(the Chinese script is unfortunately not included in the text)而被讀者認為是最大缺點(the biggest drawback)。倪本、吳氏父子本均為平裝版本(paperback),前者的讀者認為平裝本質量較低(lacks a bit of quality),但該譯本有電子版本供讀者下載(on ebook,downloadable for tablets),獲得贊揚(appreciate)。在價格上,讀者認為威本價格相對合理(great for the price),而呂本(1978)、文本(2011)價格較高(expensive)。
3.4 譯介受眾 譯介受眾回答“對誰傳播”的問題,指譯介作品傳播行為的接受者[11]。表3顯示,譯介受眾同樣也是讀者廣泛討論的內容,共有9部譯作43條評論與譯介受眾有關。讀者多通過說明該譯本適合或不適合某一特定群體閱讀來評價譯本。概括而言,《黃帝內經》英譯本受眾可分為以下4類。
(1)中醫(yī)專業(yè)學生:倪本適合學習中醫(yī)(Chinese medicine)、草藥(oriental herbal medicine)、針灸(acupuncture)、替代醫(yī)學(alternative medicine)的學生,但讀者不推薦沒有臨床經驗的中醫(yī)學生閱讀該譯本(for TCM student I do not recommend reading until you are doing supervised clinical work)。吳本確實適合學習針灸和中醫(yī)的學生(The book is really for students of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李本(2005、2008)對中醫(yī)專業(yè)學生來說是一套優(yōu)秀的圖書(an excellent set of books for students of TCM)。
(2)中醫(yī)從業(yè)者:呂本(1973)有益于中醫(yī)從業(yè)者(good for practitioners)。倪本對任何中醫(yī)從業(yè)者都是必要的(necessary for any practitioner of Chinese Medicine)。李本(2005、2008)對中醫(yī)從業(yè)者來說是一套優(yōu)秀的圖書(an excellent set of books for practitioners of TCM)。王本是針灸師的必讀教材(mandatory textbook for acupuncturists)。文本(2011)適合所有使用替代醫(yī)學或對此感興趣的相關從業(yè)者(practitioners who use alternative medicine or are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e alternative way)。
(3)中醫(yī)相關學者:吳氏父子本對具有中級漢語水平的學者來說有很大價值(has great value for that simple fact to the intermediate scholar not fluent with 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
(4)對中醫(yī)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威本的讀者推薦(recommend)對中醫(yī)(Chinese medicine)、替代醫(yī)學(alternative medicine)、草藥療法、冥想療法、天然食物療法(herbal,meditation,and natural foods healing)及健康(health)感興趣的人閱讀該譯本。呂本(1973)對非專業(yè)人士同樣有好處(good for lay persons)。倪本適合關心自己生命健康(cares about their health),想要長壽(want to live long)或對道家思想、醫(yī)學、靈性等感興趣(t hose interested in Daoism,medicine,spirituality)的人閱讀。吳本對任何想學習道家思想或中醫(yī)的人來說都是一筆財富(an asset to anyone who wants to learn about Daoism or Chinese Medicine)。李本(2005)適合想要了解《黃帝內經》原著的讀者(for readers that want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各譯本均在不同程度上獲得了讀者好評,取得了良好的譯介效果。讀者十分關注譯介內容和譯介受眾,表明兩者相對譯介主體和譯介途徑而言,對譯介效果影響較大。故此,依據本研究結果,對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yī)藥典籍的譯介工作建議如下。
第一,明確定位受眾群體,提高譯介活動的針對性。受眾是譯本能否在異域取得成功的關鍵[12],譯本只有滿足受眾閱讀需求,被讀者接受,才能獲得良好譯介效果。《黃帝內經》英譯本讀者在譯者、譯文、出版方式和價格等方面均有直接反饋,但同一譯本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說明同一譯本很難同時滿足所有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各譯本均有自己適合的受眾范圍。中醫(yī)藥典籍的譯介應首先對譯本的受眾群體進行明確的界定,這不僅有助于譯者有針對性地開展譯介活動,選擇恰當的譯介策略,而且能夠引導讀者選擇符合自己閱讀期待的譯本,以獲得更有針對性的反饋??紤]譯介受眾,滿足目標讀者的預期需求,是促使譯介作品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二,重視術語英譯,增強譯本可讀性。讀者最關注譯介內容,而譯介內容中術語的翻譯引起了讀者廣泛探討。威本、吳氏父子本在詞匯選擇與運用上存在明顯錯誤,吳本并未使用讀者普遍接受的穴位和身體部位的譯法,文本的選詞不利于讀者理解。這些譯本中術語的譯法給讀者帶來了一定的閱讀困難,降低了譯本的可讀性,而倪本中陰、陽、氣等中醫(yī)術語的譯法則獲得讀者稱贊。當前,相關國際組織和國內相關部門已頒布多部中醫(yī)術語英譯標準,雖然這些標準中存在少量理解不統(tǒng)一,甚至翻譯錯誤的現象[13],但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中醫(yī)藥典籍譯介應重視術語英譯,參考現有中醫(yī)術語英譯標準,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和讀者的接受情況,選擇最佳譯法,增強譯本的可讀性。
第三,補充相關信息,幫助讀者理解中醫(yī)理論?!饵S帝內經》以古代漢語著成,其語言精煉,包含豐富的信息。這使得翻譯工作不能僅拘泥于字面內容,需要精確地考察原文信息,傳達術語字詞背后的隱含意義。同時,《黃帝內經》英譯本的受眾大多為西方讀者,文化差異使其難以理解深深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中醫(yī)藥理論,甚至產生誤解和偏見,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成為西方讀者閱讀和理解譯本的前提。威本中添加了大量插圖、相關歷史、哲學知識及中醫(yī)基礎理論,倪本、吳本、王本中包含大量譯者的個人闡釋,吳氏父子本用括號補充相關信息,文本則使用腳注對譯文和原文進行解釋,這些翻譯方法不僅更加準確地傳達了《黃帝內經》原文所要表達的意圖,更補充了原文中沒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讀者的理解,是今后中醫(yī)藥典籍譯介工作者應當學習和借鑒的做法。
第四,加強中外譯者的合作,提高譯本質量和影響力。譯者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yǎng)對理解原文和表達譯文都有極大的影響[14]。在目前出版的譯本中,部分譯本因譯者缺乏中醫(yī)知識或語言能力不足而出現了翻譯上的不妥之處,表明中醫(yī)藥典籍譯介需要譯者精通中醫(yī)理論并熟練運用英語。中外譯者的合作能夠發(fā)揮中國譯者的文化背景優(yōu)勢和外國譯者的語言背景優(yōu)勢,既忠實原作,又保證行文流暢,提高譯本的翻譯質量。此外,讀者對譯者的認同程度對譯本的接受與傳播也很重要[15]。文本的讀者明確表示因為譯者而選擇了譯本,吳氏父子本的讀者則更傾向于中國譯者的譯本。中外譯者的合作不僅能使譯文質量有所提升,而且能擴大受眾群體,使更多讀者選擇和閱讀譯本,提高譯本的影響力。
第五,完善出版方式與定價,滿足不同讀者需求。涉及《黃帝內經》譯本出版和定價的評論雖然不多,但同樣也影響著讀者對譯本的評價。讀者青睞英漢對照譯本,中醫(yī)藥典籍譯本可考慮以雙語對照形式出版,方便讀者參考中文原本,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此外,平裝本和精裝本分別在價格和質量上占有優(yōu)勢,倪本還提供了可供下載的電子版本,不僅便攜易讀,而且價格親民,獲得讀者好評,提示中醫(yī)藥典籍譯本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采用“線上+線下”的多種出版方式,滿足不同讀者需求。
根據讀者反饋,《黃帝內經》11個英譯本均取得了良好的譯介效果。譯介內容和譯介受眾主導著讀者對譯本的評價,同時譯介主體和譯介途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譯本的譯介效果。作為中醫(y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中醫(yī)藥典籍譯介可從《黃帝內經》英譯本的譯介效果中獲得啟示,以受眾需求為導向,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補充相關必要信息,重視中醫(yī)術語的正確傳譯,同時考慮譯者及出版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實現最佳譯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