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艷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安海鎮(zhèn)養(yǎng)正中心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61)
在目前的小學教學階段,為了優(yōu)化課堂內(nèi)容,所以要以學生為主體,并且要通過課后存疑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思考提升思維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拓展語文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而構(gòu)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有利于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以及掌握良好的學習技巧,但在實際教學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阻礙了教學的順利開展。首先,由于教師在課堂當中只是通過一味的自我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被動的接受所學知識,造成課堂氛圍不活躍的現(xiàn)象。雖然有些老師注意到了這樣的問題,但是對于改進成果并不顯著。通過填鴨式的教學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老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學生們只是假裝在回答問題,不能夠充分的體現(xiàn)出課堂討論的效果,所以學生很難參與到課堂當中,降低了課堂效率。另外,老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使教學課堂變得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其次,由于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zhì)量。不同的老師對于同一節(jié)課的不同講解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學習效果,而有些老師的綜合能力偏低,沒有準確的對學生進行教學,由于教學方向不夠明確,因此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毫無頭緒,教學中沒有重難點之分,學習起來非常困難;最后,學生在進行學習過程當中對于所遇到的問題不能進行獨立思考,過度的依賴老師的講解。缺少質(zhì)疑的意識,沒有充分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刻了解,沒有產(chǎn)生相應的疑問,不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同時限制了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很難掌握良好的語文學習技巧。
2.1 有利于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對于后存疑,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后保留一定的學習疑問,并且要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的形式對疑問進行回答解決,在進行思考的過程當中,可以準確的將疑問帶入到所學知識當中,并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疑問進行充分的分析。通過自身所學運用到問題解決中。同時,在進行合作分析過程中,還可以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解決疑問過程中有利于提高思維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維框架,在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2.2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并且課堂缺少趣味性,所以導致學生在進行學習當中會產(chǎn)生一定的疑問,并且羞于開口問老師。所以通過課后存疑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將所有的疑問都留到課后進行自主地解決,在解決過程當中可以充分的挖掘出語文學科背后的深刻奧秘。學生在突破了一個疑問過后,會對存疑的方式產(chǎn)生學習的好感,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于問題解決的興趣。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對疑問進行解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課后存疑提高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更加主動的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奠定基礎(chǔ),同時有利于為課堂教學提供重要的保障。
2.3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目前,核心素養(yǎng)是各階段各學科教學中重點的教學內(nèi)容,而通過課后存疑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當中自主的進行學習和思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核心素養(yǎng)其中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有課后存疑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教學需求,同時又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在課后存疑中將核心素養(yǎng)不斷地進行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1 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精心設(shè)計課后問題。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當中過多重視課堂中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并沒有在課后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相應的解決,造成學生的知識復習以及鞏固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需要教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在課后也設(shè)置相應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并且讓學生進行自主地解決。因為有些學生在課堂當沒有將疑問提出,所以留到課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另外老師要為其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疑問學習情境,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進行復習。而對于課后的提問內(nèi)容,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設(shè)計,科學合理的制定相應的課后問題,如果過于復雜,會使學生喪失解決問題的信心,如果過于簡單,則不能很好的解決學生所疑惑的問題。[1]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少年閏土》過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的思考,為什么閏土和魯迅之間會出現(xiàn)和以前不一樣的感情?并且要根據(jù)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現(xiàn)象對這一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讓學生在課后對于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進行整體閱讀。從各個文章之間找到故事間的連通性,然后充分的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在課后對問題思考以后再到課堂中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其他學生解決疑問,在相互分享過程當中有利于促進同學之間的深刻感情,還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因此,需要在課后存疑當中設(shè)置科學合理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
3.2 課后存疑中促進學生深入閱讀。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為寫作提供良好的素材來源,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所以,在閱讀過程當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課后存疑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閱讀。而且不僅要在課堂當中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理解,還要通過相應的閱讀拓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于閱讀習慣以及閱讀技巧的培養(yǎng),從而將課堂教學變得充滿趣味性,讓語文課堂變得韻味悠長。首先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課后閱讀中的閱讀習慣以及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2]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魯賓遜漂流記》以后,作為一本名著作品,《魯賓遜漂流記》可以充分的讓學生進行閱讀的知識了解,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但由于是部分節(jié)選內(nèi)容,所以需要學生在課后對整本書進行閱讀,從而掌握整個故事中的情節(jié)以及人物關(guān)系,讓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故事背景,同時還能夠在魯賓遜的身上學習到堅持不懈的頑強精神,從而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通過課后存疑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促進課內(nèi)外閱讀的充分融合。讓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加深對于課本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問題需要對閱讀進行相應的拓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3.3 課后存疑中進行生活化教學。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在課堂當中需要學生充分地進行理解,還要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因為語文具有很強的人文特點,可以從文章中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實感,因此需要學生將這樣的真實感情也帶入到生活當中,在生活實際中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并且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環(huán)境對語文知識進行充分的掌握。[3]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的以后,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與母親之間的感情,同時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課文內(nèi)容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并且富有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之后,老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的闡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發(fā)生過哪些有趣或者感動的故事,學生可以通過深刻的思考從而在實際生活當中把和母親之間的感情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充分感受到文章中的作者的感情,還能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對文章進行思考。同時可以促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感情,將所學內(nèi)容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才能使語文課堂內(nèi)容變得韻味悠長,對學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3.4 課后存疑,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寫作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過后充分的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分析與整合,將閱讀內(nèi)容用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而在課后存疑問題當中學生可以把閱讀當中的疑問進行整理,從而在解決過程當中把自己的解決過程通過記錄的形式表達出來,許多學生能通過不斷的積累掌握寫作技巧,為日后的寫作訓練奠定基礎(chǔ)。另外,閱讀可以充分的為寫作提供素材來源,學生可以再進行閱讀以后,通過課后存疑的方法進行寫作訓練,可以進行仿寫、續(xù)寫以及寫讀后感的形式來提高寫作能力。[4]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四季之美》學習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平時的積累以及閱讀文章之后的思考,寫一篇關(guān)于一年四季的作文,也可以對文章進行續(xù)寫,或者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在寫作過程當中,要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的個人情感。另外,還需要在描寫四季過程當中通過日常的觀察進行描述,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生動,充滿生活色彩。在寫作過程當中要充分的運用課后存疑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要以課本內(nèi)容為主體,同時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從學習情況出發(fā)將課后存疑的寫作練習中,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要讓學生保留一定的疑問留到課后進行解決,并且要通過課后存疑的方式,積極的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為學生設(shè)計良好的課后問題,并將課后存疑融入到閱讀以及寫作過程當中,共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另外,還要通過生活化的教學融合課后存疑內(nèi)容來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有利于讓語文課堂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