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逸斐 高敏
2021年3月,《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fā)布,其中提到,在18歲至25歲這一年齡段群體中,心理健康指數明顯低于其他群體,換言之,大學生群體已成為心理健康的高危群體。在今年的人民代表大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崔建梅就提到,要加強心理健康師資力量建設,這也說明了心理健康已開始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社會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設,積極心理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作用[1]。
積極心理這一概念是1998年由塞里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名詞源于二戰(zhàn)以來的心理學研究方向,當時的研究者聚焦于問題個體的探討上,而忽視了對正常人群心理的挖掘,就當時主流心理學界發(fā)展來看,缺少了對美好生命的關注。而就這一點來說,積極心理學比起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其更加強調發(fā)揮人的潛能。
積極心理學一直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引導人們用正向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根據Peterson(2010)提到了“樂觀”這一名詞,樂觀主義者通常喜歡運用外在的、不穩(wěn)定的因素來解釋失敗因素,相反,悲觀主義則將問題歸咎于一些穩(wěn)定的、可控的因素,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無力改變事件,從而對事件的結果失去信心,產生無助感,所以那些具有積極解釋風格的群體會低估了未來發(fā)生負性事件的概率,更有信心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2]。
在心理學界,情緒問題一直都是心理學家最關注的問題,培養(yǎng)健康積極的情緒也是心理危機干預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據Peterson(2010)在對積極情緒的闡述中提到,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不僅是感覺不同,其機制也不同。消極情緒提醒我們留意環(huán)境中的威脅,而積極情緒則告知個體,目前所處的環(huán)境是安全的,擴大了個體對于行為的選擇范圍。積極情緒產生的決定作用一般在未來表現出來,其作用在于引導我們參與提高行為和認知能力的活動。通過對積極情緒的研究,受試者能夠感知到積極情緒,他們的認知能力,包括記憶、注意力都有所提升。另外,在Peterson(2010)撰寫的《積極心理學》中也提到,積極的情緒能夠消除消極情緒所導致的生理學反應。
據CNNIC最新報道,截至2020年12月,網民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29歲之間,比例達21.5%,即大學生為使用網絡的主要群體?,F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和手機成癮會降低社會支持,高比例的手機依賴者與現實的社會支持較少,對網絡支持多。同時,社會支持對個體幸福感也有很大的影響,幸福感取決于個體身心愉悅感的主觀感受,有益的社會聯系能提升工作成績,帶來更多晉升的機會和空間,也能增強創(chuàng)造力。反之,孤獨使人苛刻、畏縮、軟弱,從而造成身體不適。另外,能夠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的個體,比習慣于獨處的人,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更加強烈,具有更高的成就動機,從而提升個體價值實現的可能性[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中也有一定積極的心理學思想,但很多人還是習慣用西方模式思考問題。有研究者認為,西方文化中所倡導的有關積極心理的概念可與和諧觀等同。另外,對積極心理學的中文釋義也存在不同意見,“積極”這個詞與一些正性詞匯相關,這與西方研究者所提到的有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核心主題相聯系,這種差異也要求我國積極心理學本土化工作的開展。
基于塞里格曼的幸福理論,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干預策略稱之為“積極心理干預策略”,其所推崇的治療方法為積極心理治療,一些學者認為,運用積極心理干預的方法,有助于個體更好地利用積極心理資源,調動他們的心理積極性,包括積極情緒、開朗的性格、生存的信念等。與以往不同,他們更加傾向于發(fā)現個體本身所具備的積極能量,而不是從問題結果出發(fā),改善所謂的心理問題癥狀,強調緩解或減少個體受到消極情緒或是能量的影響,引導人們改善思維定勢,用更積極的角度去處理目前遇到的問題,增強解決問題的勇氣[4]。
本文根據我國當前積極心理干預的發(fā)展,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出發(fā),根據國內外學者對積極心理干預的研究,現階段研究者主要側重于積極干預的內容和積極干預的機制,很多人將其分成了兩個方向:一方面,認為積極干預應更多關注積極心理學的內容,通過激發(fā)內部積極力量來達到效果,而不是直接針對不良心理問題來開展干預或治療;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者強調積極心理干預機制,希望通過一些活動來改善心理問題從而緩解不適癥狀。以積極情緒的拓展和建構理論為基礎,提升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個體解決問題,渡過困境,但這樣的結果很難判定是不是因為干預手段而得到的效果??傊?,盡管存在一定的爭議,我們對積極心理干預方式的效果仍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其對于未來的心理危機干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就業(yè)心理輔導的內容及干預對象更加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忽視了所謂心理健康的群體,但心理問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發(fā)展過程,當心理問題發(fā)生時,我們仍然處于被動的干預狀態(tài)。從輔導內容上看,高校心理健康輔導的內容更加偏重理論化,更加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灌輸。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yè)心理輔導雖有一定的發(fā)展,但改革勢在必行,由原有的片面心理干預向全面干預轉變,讓更多學生都可以及時緩解就業(yè)心理問題和其社會適應能力的恢復,從而促進學生個體在畢業(yè)季能夠積極地進行擇業(yè)和就業(yè)[5]。
基于目前高校學生就業(yè)心理輔導內容的發(fā)展,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新的課題能夠為其輸入新鮮的血液,讓原本注重理論內容向實踐方向轉變。
首先,積極心理學主張引導學生以正向的思維來思考所遇到的問題,這對畢業(yè)年級的大學生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從以往對學生的咨詢案例來看,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等高發(fā)心理問題較多。一般來說,存在就業(yè)心理問題的學生其思維方式都以消極思維為主,不良的思維會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和強化。
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應更加注重學生個體的潛能和力量的開發(fā),而并非以消極干預為主,以心理問題為導向,要更加注重個體的認知、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積極心理學在于對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識別和分析,有利于個體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從而提升個體幸福感。
再次,積極心理學可以促進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進行重新定義,對目標重新整合,將傳統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更貼近畢業(yè)生的生活,使學生能真正把心理學運用于自身。
最后,積極心理學重點在于積極的心理品質,心理輔導與干預也不僅僅是對于疾病和不適,而是對學生積極的關注,提升他們的就業(yè)積極性。另外,從家庭層面來說,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關注也應該有家庭的介入,形成學校-教師-家庭三方面的介入。
總之,積極心理學應成為未來大學心理健康輔導重要的組成和發(fā)展方向,積極心理學對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積極的情緒調節(jié)具有深遠的影響,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