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
2017年7月,我到一家私營公司上班,工作半年后,由于市場原因,導致產品滯銷,公司經營舉步維艱,不能按時發(fā)放工資,于是我就于2018年7月選擇離開,離開時公司欠了我6個月的工資,總計2.3萬元,至今沒有支付,我每年年終都去找老板討要,都沒有結果。現在公司扭虧為盈,發(fā)展勢頭很好,可老板拒絕支付,還說超過了仲裁時效期間,即使告也是白告。
請問:我現在還能通過打官司要回來這筆工錢嗎?
陳槐文
陳槐文: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四款分別規(guī)定了“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1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fā)生爭議的,勞動者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1年內提出仲裁申請”。你從該公司離職至今已3年多了,顯然過了1年的仲裁時效。盡管勞動仲裁機構會受理該案,但該公司老板無疑會就你的仲裁申請已超過1年時效期間提出抗辯,一旦提出這樣的抗辯,仲裁機構就無法支持你的訴求。
當然,《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guī)定有仲裁時效中斷制度,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奔慈绻麆趧诱咴陔x職后持續(xù)向用人單位主張要求支付工資的,將會造成仲裁時效的中斷,一年的仲裁時效自勞動者最后一次主張權利之日起計算。勞動者向用人單位發(fā)出通知要求支付、用人單位承諾支付、勞動者申請調解或仲裁、向勞動監(jiān)察部門投訴等,都屬于導致仲裁時效中斷的事由。但勞動者要特別注意保存好這方面的證據,如向用人單位發(fā)送的通知郵寄和簽收記錄、用人單位出具的書面承諾、勞動監(jiān)察部門或調解機構的受案回執(zhí)等。如果你有上述提到的每年年終都去找老板討要的相關證據證明的話,那么本案就沒有超過一年的仲裁時效期間,相應地,仲裁機構就會裁決該公司向你如數支付欠薪。
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