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紅霞(益陽市安化八中教師)
心有觸動,
不妨來賞析一下文章吧——
1.詩中“馴養(yǎng)的鳥”與“自由的鳥”各有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籠中的鳥”兩次慨嘆“可憐”,它們之間意思是否相同?如若不同,又分別指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說“他們永不能比翼雙飛”“他們相知的愿望是虛空的”?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的鳥叫喚說:“這是做不到的,我怕這籠子的緊閉的門?!彼钦媾履恰熬o閉的門”嗎?請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薦人/蔣紅霞
黃庭堅在提及蘇軾的哲理詩時,曾說過:“吾聞斯人,深入理窟。”意思是說蘇軾的哲理詩造詣很深,如果深入挖掘,定能讓人于困頓和沉浮之中豁然開朗。
泰戈爾的哲理詩也是如此。他能圍繞人生問題展開,抒寫多舛人生的偶然性、有限性、缺憾性、悲劇性;他在涂抹蒼涼底色、流露感傷意識的同時,通過詩意的文字為你提供心靈解脫的良方。
詩人以審美的眼光、辯證的思維,觀照社會事物、自然現(xiàn)象,體察、感悟人生,進而上升為哲思理趣,轉(zhuǎn)化為詩性智慧。
《園丁集·小鳥》無疑就是這樣一曲短章。詩中兩個主角:“馴養(yǎng)的鳥”和“自由的鳥”。一個在“籠里”,一個在“林中”,他們的相遇本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可作者卻說“時間到了”,“他們相會”是“注定”的,這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相會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融入對方的生活,一個因習(xí)慣了被囚禁而失去了飛翔的夢想,更失去了“歌唱”自由的能力;一個則因熱愛自由而不敢接近,不敢觸摸,更不敢打開那扇“緊閉的門”,他們有了“愛而不能”的慨嘆與無奈,“注定”“不能比翼雙飛”,盡管也能“隔欄相望,而他們相知的愿望是虛空的”。這兩只小鳥的故事告訴人們: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也有必然。
類文推薦:
蘊含哲理的詩歌不少。但如泰戈爾的《園丁集》一詩,運用平實的語言,通過對白的方式來揭示人生哲理的作品,卻并不多見。
類似的作品有屠格涅夫的《門檻》以及艾青的《希望》?!堕T檻》猶如屠格涅夫晚年沉悶作品中的一股清泉,回響著作者青年時代熱情追求、探索的余音。艾青的《希望》一詩,以人們最關(guān)注的人生“希望”為外在的線索,以“希望”距離的遠與近為內(nèi)在情緒的脈絡(luò),蘊含著哲理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