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軍
(福建省晉江市第一中學,福建泉州 362200)
在培養(yǎng)初中生史料實證意識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史料實證的概念不了解,未能按照有效教學原則進行教學,導致培養(yǎng)效果不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端正自己的史料觀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應意識到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并基于教學內容選擇正確的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培養(yǎng)效果,并根據相應的結果改進教學策略,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史料實證是指人們對已經獲取的史料進行分析和探究,并運用可信度相對比較高的史料將歷史事件進行重現的一種方法[1]。歷史是已經發(fā)生的事實,我們只能結合現有的歷史史料加以推論并進行考證。在考證分析和探究的過程中,我們應逐漸認識到歷史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培養(yǎng)歷史時空觀。所以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重視對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辨析,提高自身對史料的選擇能力,這是進行高效學習的重要前提[2]。
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應建立在可信度較高的歷史史料基礎上。利用證據進行推論,總結歷史規(guī)律是當前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目前學生應該具備的必要能力[3]。史料不僅包括文獻記載,還包括相應的文物及器具。文獻記載是記錄人們以往的言行和相關事件的,而相應的文物和器具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產資料和社會交際工具的遺存,是對人們行為軌跡的一種記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歷史。歷史是一個凸顯人文性的學科,學習歷史應有所依據,而史料實證是培養(yǎng)人們證據意識的最佳方式[4]。
史料實證意識的培養(yǎng)也應遵循相應的原則。首先,真實性原則。教師所選取的史料應真實可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不問史料的出處,而是要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從而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開放性原則。在教學時,教師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不能只為印證教材觀點選擇史料,要多層次、全方位、辯證地選擇史料。再次,適用性原則。教師所選擇的史料還應基于教學內容,不能完全脫離教材,否則無法達成教學目標。最后,可讀性原則。教師選擇的史料要具備一定的可讀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歷史教學提供便利,并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5]。本文依據這些教學原則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參考。
在初中階段史料實證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應端正自身的史料實證觀念,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也會采用史料,但是史料的選擇過于單一,只是為了論證教材內容,容易限制學生的歷史思維。
在新時期,首先,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歷史問題進行相應的歷史探究,提升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思辨意識和思維品質。
其次,歷史教師要提高專業(yè)素質,提升教學能力。要想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教師本身就要具有較高的史學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做到史論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6]。
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講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紀錄片、圖片、地圖及古書等講述秦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歷史實證的重要性,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白,若想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分辨能力[7]。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歸納,就相應的歷史問題進行史料區(qū)分,確定其來源和性質,使學生在探究和應用史料的過程中,認識史料的價值,提高歷史學習能力,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述“正面戰(zhàn)場、敵后戰(zhàn)場和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的相關內容時,為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抗日戰(zhàn)爭中日本人的侵略行徑,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史料,這些史料可以是老照片,可以是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的老兵的回憶錄,也可以是當時中國新聞、報紙的報道,逐漸引導學生意識到史料的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分辨能力,為接下來的歷史教學奠定基礎。
在進行史料實證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基于教材內容選擇正確的史料,并采用多種史料論證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8]。
例如,在講授“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讓學生分析相關事件,例如,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在如火如荼地搞改革,為什么最終卻以失敗收場?為什么甲午海戰(zhàn)的戰(zhàn)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中國只淪為“半殖民地”,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究,進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認識到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所能接受的教學方式也不同,所以在進行史料論證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9]。
例如,教師在講授初中歷史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分析,以學生更加喜歡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史料是研究歷史的根據。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史料的重要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升歷史學習能力,加深對歷史的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