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輸運服務中心 白 天
汽車制造業(yè)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yè),它所帶動的上下游產業(yè)鏈涉及行業(yè)非常廣,幾乎覆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且不說燃油汽車的三大總成(發(fā)動機、變速器和底盤)、電動汽車的“三電”系統(tǒng),就拿一塊最不起眼的汽車玻璃來說,僅是原材料,就需要石英砂、石灰石、純堿、澄清劑、著色劑、脫色劑、乳濁劑等,生產出一塊玻璃之后,質檢過程又催生出SGS(國際公認的檢驗、鑒定、測試和認證機構)。以小見大,一塊汽車玻璃的制造工藝、工業(yè)設計所消耗的物資,以及汽車配件需要的一系列信息化管理軟件等,這其中凝結了從資源、工藝到材料技術,從物流、信息再到人才的全產業(yè)鏈。由此可見,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短時間內可以牽動和提振整個國民經濟。推動汽車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不僅可以緩解就業(yè)壓力,可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更能有效地激發(fā)各產業(yè)鏈的創(chuàng)新和提升。毫不夸張地說,汽車市場穩(wěn)定增長,則國民生產總值得以增長;汽車行業(yè)振興,則國民經濟振興。我國已經是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2020年汽車銷量蟬聯全球第一,同時在全球車市的份額上漲到32%。在我國消費的大盤子里,汽車類消費占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0以上,占GDP比重4%以上,由此可見汽車已成為消費市場的“頂梁柱”。
不過,一些城市此前為了緩解交通擁堵、降低汽車排放污染,在新車購買、二手車流通等方面從購買層面設定了較為嚴格的新車限購(競價、搖號)、二手車限遷等限制政策。譬如,部分城市特別針對中小型汽車、燃油汽車紛紛出臺了限購政策,在限購政策下,購買者只能通過搖號或者競價的方式購買車輛。再如,受二手車限遷規(guī)定影響,我國二手車市場的發(fā)展速度被明顯抑制,2019年我國的新車交易量是美國的1.5倍,但二手車的交易量僅為美國的1/3。
2020年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和2021年的后疫情時期,經濟要保持穩(wěn)健增長,進一步擴大汽車消費,激活汽車產業(y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新年開工,國家釋放政策紅包意圖明顯,抓住全年消費高峰期,為實現今年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目標打下好基礎、開好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zhàn)略安排,將“十四五”規(guī)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tǒng)籌考慮,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發(fā)展藍圖?!督ㄗh》在“全面促進消費”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
穩(wěn)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是全面促進消費的重要內容。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潛力,為充分用好用足已有汽車消費政策,全鏈條發(fā)展汽車流通、促進汽車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汽車消費需求,2021年2月9日,商務部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印發(fā)商務領域促進汽車消費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經驗做法的通知》(商辦消費函〔2021〕58號,以下簡稱《通知》),梳理了當前商務領域促進汽車消費的主要工作任務和一些地方好的經驗做法?!锻ㄖ诽岢鲆鞍盐招掳l(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立足新時期汽車市場新情況、新特點、新趨勢,從汽車全生命周期著眼,將擴大汽車消費和促進產業(yè)長遠發(fā)展相結合,不斷完善汽車消費政策,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規(guī)定,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加快建設現代汽車流通體系,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促進汽車市場高質量發(fā)展”。《通知》提出要“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滿足人民群眾汽車消費需求”“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破除限制汽車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暢通汽車流通國內大循環(huán),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從汽車全生命周期著眼,抓住新車、二手車、報廢車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全鏈條促進汽車消費市場發(fā)展”“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發(fā)展汽車租賃共享,培育更多細分市場,促進電動化、共享化發(fā)展”“堅持創(chuàng)新引領,適應汽車產業(yè)重心向后市場轉移發(fā)展新趨勢,鼓勵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發(fā)展,提升供需適配性”?!锻ㄖ吩凇皵U大新車消費”中特別提出,應當“優(yōu)化汽車限購政策”,各地不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guī)定,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應統(tǒng)籌群眾汽車消費需求和當地交通擁堵、污染治理等因素,通過增加號牌指標、放寬號牌申請條件、精準設置限購區(qū)域、探索擁堵區(qū)域內外車輛分類使用政策等措施,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汽車購買規(guī)定;應當“支持農村汽車消費”,要“積極組織開展本地區(qū)“汽車下鄉(xiāng)”活動,爭取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村居民購買新能源汽車、微型或輕型貨車(含皮卡)、1.6 L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給予補貼支持”“引導汽車生產企業(yè)、實力強信譽好的經銷商和電商平臺等下沉業(yè)務渠道,加快構建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汽車銷售和售后服務網絡,釋放農村汽車消費潛力”;應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限購地區(qū)號牌指標數量配置向新能源汽車傾斜,對無車家庭購置首輛新能源家用汽車給予支持,研究不限購的具體措施,并指出各地可對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在充電、通行、停車等使用環(huán)節(jié)給予綜合性獎勵,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鞏固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勢頭;要“加大汽車促消費力度”,各地可出臺或延續(xù)新車購買補貼政策,可聯合汽車銷售企業(yè)、成品油經營企業(yè)、保險公司等,通過發(fā)放購車、加油、充電、停車、洗車等優(yōu)惠券,贈送保養(yǎng)和保險服務,補貼號牌指標競拍費用,延長車輛包修期等措施,多方合力促進汽車購買和使用消費。在“發(fā)展二手車消費”方面,《通知》中提出,一是要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除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qū)域外,不得限制符合在用車排放標準的二手車遷入;二是便利二手車交易,細化“跨省通辦”配套舉措,保障小型非營運二手車異地交易在轉入地開具發(fā)票并辦理轉移登記手續(xù)政策落地落實;三是推動二手車信息開放共享,各地加強二手車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運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四是創(chuàng)新二手車流通模式,加強二手車誠信體系建設與應用。在“促進汽車更新消費”方面,《通知》提出,一是健全報廢機動車回收利用體系,規(guī)范有序開展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yè)資質認定;二是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確保達到報廢標準的車輛“應廢盡廢”;三是開展汽車以舊換新,有條件的地區(qū)可對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并購買新車的給予補貼,提高換購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
如果把穩(wěn)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比作是當下我國發(fā)展經濟問題的主要矛盾,那么由于汽車保有量增加所帶來的交通擁堵壓力,顯然只能歸結于次要矛盾。按照次要矛盾服從主要矛盾的政治經濟學規(guī)律,“治堵”必然需要為“促消”讓路。更何況,汽車限購也僅僅是地方政府諸多治堵手段中的一項而已。從1994年上海市首度對新增的客車額度實行了拍賣(競價)制度,成為了我國第一個汽車“限購”的城市開始算起,迄今為止,“汽車限購”已在我國施行了26年之久。期間,我國共計有八市一省正在或已施行過汽車限購,分別為上海(1994年,競價)、北京(2010年,搖號)、貴陽(2011年,分無償搖號和普通牌號但區(qū)域限行兩種,已于2019年9月取消了限購)、廣州(2012年,搖號+競價)、天津(2013年,搖號+競價)、石家莊(2013年,家庭限購第三輛車)、深圳(2014年,無償搖號或有償競價)、杭州(2014年,搖號+競價,購買二手車可保留原車號牌,使用原機動車超過一年即可保留號牌)和海南省(2018年,排號+搖號+競價,新能源汽車可以排號,燃油汽車則需要通過競價方式)。而針對剩下還在施行汽車限購的七市一省,國家層面也已多次表態(tài)需要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政策。
其實,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的政策導向之前,國家層面也已多次表態(tài)需要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政策。譬如,2019年6月3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商務部印發(fā)的《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循環(huán)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發(fā)改產業(yè)〔2019〕967號)中提出要堅決破除乘用車消費障礙,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guī)定,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政府應根據城市交通擁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結合路段擁堵情況合理設置擁堵區(qū)域,研究探索擁堵區(qū)域內外車輛分類使用政策,原則上對擁堵區(qū)域外不予限購。該方案還提出,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再如,2019年8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fā)展流通促進商業(yè)消費的意見》(國辦發(fā)〔2019〕42號)中提出要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指出“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qū)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有條件的地方對購置新能源汽車給予積極支持”“促進二手車流通,進一步落實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qū)域應允許符合在用車排放標準的二手車在本?。ㄊ校﹥冉灰琢魍ā?。
2020年2月16日,《求是》雜志(2020年第4期)發(fā)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文章表示,擴大消費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之一,要積極穩(wěn)定汽車等傳統(tǒng)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qū)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幾天后,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為減輕疫情對汽車消費的影響,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出臺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增加傳統(tǒng)汽車限購指標和開展汽車以舊換新等舉措。2020年2月28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中宣部、財政部、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fā)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發(fā)改就業(yè)〔2020〕293號)提出,要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消費生態(tài)、消費能力、消費環(huán)境等6個方面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特別提出要“促進汽車限購向引導使用政策轉變,鼓勵汽車限購地區(qū)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限額”。2020年4月,商務部再次明確要促進新車銷售,推動有關地方放寬或取消限購措施,進一步推動汽車限購向引導使用政策轉變。2020年10月,在發(fā)改委新聞例會上,發(fā)改委新聞發(fā)言人針對促進汽車消費工作,再次提及將會推動汽車消費轉型升級,促進汽車限購向引導使用轉變。邁入2021年,該議題也多次被提及。2021年2月9日,在商務部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印發(fā)商務領域促進汽車消費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經驗做法的通知》(商辦消費函〔2021〕58號)中特別提出,應當優(yōu)化汽車限購政策,各地不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guī)定,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應統(tǒng)籌群眾汽車消費需求和當地交通擁堵、污染治理等因素,通過增加號牌指標、放寬號牌申請條件、精準設置限購區(qū)域、探索擁堵區(qū)域內外車輛分類使用政策等措施,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汽車購買規(guī)定。從鼓勵、增加、放寬、轉變,到有序取消,可見相關部門對于汽車限購政策的態(tài)度已愈發(fā)明確,措施也逐步嚴厲了起來,在我國已施行了26年之久的汽車限購也有望徹底退出。
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意味著未來汽車政策的立足點將更偏重使用導向,而購買方面的一些限制將有所放松,許多人尤其是那些受到購買管理“限制”的人都能心領神會——汽車限購或將成為歷史。按理說,相關部門的多次表態(tài)及愈發(fā)明確的措辭,應該會有地方政府跟進順應時勢所需。事實上,關于放松汽車限購,多地已有試探性的動作。比如,廣州、杭州、北京都增加了購車指標;深圳除增加購車指標外,還放寬了對購車資質的限制(此前購車需要深圳戶口或繳滿2年醫(yī)保,現在只需持有深圳居住證即可)。在放松汽車限購上動作最大、最徹底的要屬貴陽市。2019年9月12日,貴陽市政府宣布取消購車搖號政策,成為目前全國實行限購政策的9省市中首個全面取消限購的城市。但是,大多數限購的城市依然選擇了“按兵不動”。例如去年疫情期間,國內七大汽車限購城市都增加了購車指標,天津年內增加3.5萬個小客車指標,上海增加4萬個小客車指標,杭州一次性增加2萬個小客車指標。據各限購城市的釋放指標統(tǒng)計,2020年共釋放24.5萬輛燃油汽車和2萬輛純電動車增量,以2019年汽車總銷量2 141萬輛計算,約給汽車整體銷量帶來1%的潛在增長。另外,天津、上海、廣東、山西等10地區(qū)面對消費者進行購車補貼,補貼范圍覆蓋燃油汽車、新能源車及多種級別車輛,其他限購城市或也增加過購車指標,但并無跡象表明,施行已久的汽車限購政策將被完全取締。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旦徹底取消汽車限購,對于那些已施行限購政策的城市而言,其道路資源的規(guī)劃、城市資源的配置、交管部門的指揮協調等壓力,將會明顯增大。按照已施行汽車限購的城市交通現狀來看,大多數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確實較為嚴重,交通壓力較大,一旦徹底取消限購,將會帶來諸多新問題需要解決。另一方面,雖然各部委多次表態(tài)將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但以2021年2月9日《關于印發(fā)商務領域促進汽車消費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經驗做法的通知》(商辦消費函〔2021〕58號)為例,基本上都在介紹一些地方經驗做法,更像是一種通知通告。由于沒有法律方面的效力,使得各地方政府在執(zhí)行和落地方面并未真正落到實處,進而對于促進汽車消費顯然也沒有太大的實質性作用。真正要想政策得以全面落地,需要各部委更加堅決和有效地推進,如果還是停留在鼓勵、建議之上,那么汽車限購要想徹底退出,可能還將面臨諸多阻力和需要很長的一段過渡期。
有人認為,一些地方放松汽車限購,是基于在經濟整體下行趨勢影響下,國內汽車市場增長乏力。疫情突發(fā)加重了這一形勢,通過增加購車指標拉動汽車消費實為無奈之舉。不過,這種無奈之舉,也透露出政策制定端面臨著諸多矛盾和糾結。其實,從限購政策出臺的第一天起,該政策就遭遇批評質疑,有業(yè)內人士堅定地認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限制購買本身是與法治精神和市場經濟運行法則相背離的,這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種暫時性的行政行為,絕不會長久存在。當然,市場邏輯作為最大的邏輯,它將是終結汽車限購的最大推動力。汽車政策當然也是聽市場的。由于汽車產業(yè)有著強大的產業(yè)聯動效應和高新技術吸附性,它一直被許多國家看作是發(fā)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之一。把眼光放長遠,看到我國汽車市場的發(fā)展?jié)摿Γ透苊靼追潘上拶徲卸嗝幢匾?,從而也更能理解“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的戰(zhàn)略意義了。
汽車對大部分家庭來講都是名副其實的“大件”?;仡櫋笆濉睍r期,伴隨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的升級,汽車產銷保持較快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尤為快速,連續(xù)5年位居全球榜首。安全、科技、環(huán)保、自主創(chuàng)新的汽車產品與文化正平穩(wěn)“駛入”千家萬戶,汽車產業(yè)稱得上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yè)。同時,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2.81億輛,但人均指標仍不及全球主要經濟體,與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仍有不小差距。有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在統(tǒng)計的20個國家中排名第17位,美國和日本的汽車千人保有量分別為中國的4.8倍和3.4倍,同屬金磚國家的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的汽車千人保有量均領先中國,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的汽車千人保有量相差4倍,可以說,我國的汽車市場潛力還遠遠沒有釋放出來。正是基于汽車產業(yè)對于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內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發(fā)展空間,我國政府在汽車產業(yè)政策上開始進行調整。無論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緩解經濟下行壓力,還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購車用車需求、改善民生福祉,都需要進一步挖掘、釋放對汽車的潛在需求,都呼喚汽車消費政策的全面轉型。就當前而言,新車銷售、二手車流通、汽車使用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政策出發(fā)點和立足點也應適應這種變化進行調整,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汽車政策制定上協調購買管理和使用管理的偏重,為汽車消費留出更大的政策空間。當然,加強汽車使用管理,并不意味著政策會把限制從購買端轉移到使用端。未來汽車政策的總體基調是,通過完善相關管理手段、措施,創(chuàng)造更多的使用場景,提供更多的使用便利,從而使人們購買汽車之后享受到其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帶動相關消費需求的增長。
“促消”和“治堵”的權衡是施行限購城市的一門必修課。推行汽車限購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緩解交通壓力,這點毋庸置疑。然而從實際所帶來的效果來看,其實是有著不小爭議的。有人認為,由于施行了汽車限購,使得該地區(qū)的交通擁堵問題得以明顯改善,由于控制了新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使得該城市的道路壓力相較之前明顯降低。而那些沒有施行汽車限購的城市,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大,其城市擁堵情況也愈發(fā)嚴峻,例如在2019年全國十大擁堵城市中排名第一的重慶,便沒有實施汽車限購,其汽車保有量也位居全國前列。也有人認為,汽車限購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擁堵的問題。相比起限行限購,道路資源的合理規(guī)劃、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交管部門的指揮協調、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等,顯然更為重要。以已施行限購的城市為例,類似北京、廣州、貴陽等地,即便施行了限購,其道路擁堵情況也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如成都市,雖然汽車保有量位居全國第二,但從道路擁堵排名情況來看,并非就一定是成正比的,而原因主要得益于其道路資源的合理規(guī)劃等方面。可見,汽車限購對于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所帶來的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拋開這個問題,直接來看放寬或取消限購,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毫無疑問,對于那些施行了限購的城市而言,一旦放寬或取消限購,帶來的最直接的效應,便是會極大地刺激當地的汽車消費,因為在這些城市當中,有不少的人有著較為強烈的購車需求,但苦于無購車資質或是仍在排號當中。而從我國實際的汽車千人保有量來看,與全球發(fā)達地區(qū)的保有量水平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說明了我國的汽車市場需求還有著很大的前景和空間。換言之,即購車的剛需還是廣泛存在的。同時,取消了限購也將有助于用更加合理的市場規(guī)律來進行自然調節(jié)。在限購使交通狀況改善較為有限的情況下,讓很多市民重新擁有使用現代交通工具的權利,也就是讓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購車、是否用車出行。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預計,2021年我國車市將會實現4%以上的增幅,而到2025年,我國汽車年產銷有望達到3 000萬輛的規(guī)模。如此大的體量和市場空間,決定了汽車消費必然長期會成為我國消費市場里的重要項目,也必然會一直被提及。相較而言,由此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也只能是次要矛盾。解決交通擁堵也不該僅僅寄望于通過汽車限購來實現。
我們并不否認汽車限購能夠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但同時也無需過分放大其所產生的功效。當城市的道路資源規(guī)劃、城市資源配置、交管部門指揮協調等工作都能順利有序地開展,因為放開汽車限購而產生的增量問題,顯然有更好地控制和解決辦法。例如,可通過改善城市交通體系,對現有機動車進行需求管理,來提升整個道路的承載力。同時,也可采用“放開購買,限制使用”的方式來改善道路環(huán)境,比如國際上很多大都市都采用過的“收擁堵費”等。在特殊的大環(huán)境下,無論是消費者的個人購車需求,還是車企的生存壓力,甚至是整個國家的刺激經濟需求,都決定了汽車限購或將成為歷史,而引導使用可能才是最為正確的方式。
要看到,從購買管理轉向使用管理,不僅是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因為我們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治理能力。一個時期以來,全國許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通過搖號或競價的方式發(fā)放車輛號牌,限制消費者進行汽車消費,其實是一種特定階段的特定舉措。大城市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容易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加上公共交通的不完善,導致機動車的激增與道路的承載力之間矛盾尖銳。嚴格的購買管理暫緩了矛盾堆積,為政策跟進留下了時間。從產業(yè)政策看,近2年相關部委先后出臺政策,提出破除乘用車消費障礙、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完善新能源汽車購置支持政策等。當前我們已經有條件通過減少城市限購、加強使用管理來合理引導居民汽車消費,同時疏解好交通擁堵等矛盾。比如,交通信息技術中的大數據處理平臺完全能夠實現對擁堵的預警與疏導,與收費系統(tǒng)聯網又為擁堵費的收繳創(chuàng)造條件,進而推動城市區(qū)域內合理交通導流。而特大城市的新城新區(qū)、非中心區(qū)域乃至農村地區(qū),在管理技術升級后也沒必要在汽車銷售環(huán)節(jié)“較勁”。這方面,“十三五”時期全國已有不少創(chuàng)新探索,如北京城區(qū)為解決居民停車難推出“五證合一”試點,定向增加新能源車牌向“無車家庭”傾斜,還有城市嘗試運用經濟杠桿調控。辦法總比困難多,加快改革消費稅、車輛購置稅征收及分配方式,探索完善治理手段和治理水平,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并非不能解決。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