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建,陳燕林,溫勇亮
(東莞市技師學院,廣東東莞 523470)
MoldFlow模流分析軟件主要用于注射模的設計和仿真優(yōu)化,它能夠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模擬特定成型工藝條件下的熔融樹脂在澆注系統(tǒng)中的流動直至固化形成制件的動態(tài)成型過程,通過利用各種分析工具對成型過程和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和比對,能在模具制造前發(fā)現(xiàn)模具設計中可能存在的諸如澆口位置選擇不當、排氣不良等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通過調整優(yōu)化注射參數或修改模具設計加以改進,因此降低了模具設計中出現(xiàn)問題的幾率,減少了因模具設計不當而造成的加工和試模時間,進而縮短了模具生產制造周期,提高了模具制造生產效率,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因此,模流分析已成為塑料模具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捷豹汽車后視鏡固定座密封墊(見圖1)為對稱件,左右各一。
圖1 密封墊造型
使用注射模工具投影工具(MPV)分析密封墊模型幾何屬性。
使用塑模部件驗證進行厚度分析,顯示如下(見圖2):平均厚度:1.2738,最大厚度:3.7693。
圖2 厚度分析
該塑件顏色為黑色,公差采用汽車行業(yè)標準的1~2級,比一般塑件的3MT稍高,公差值約為1mm,生產批量為中小批量,塑件要求表面光滑,不能有氣泡、熔接痕、飛邊、填充不足、翹曲和表面白化等缺陷。
該塑件形狀共有8個碰穿位,外部沒有側凹和側凸,主體拔模斜度為2°,內表面基本是外表面的偏置,因TPE材料較軟,為保證塑件留在動模,塑件偏下部分設計了一圈深0.7mm的間斷凹槽,開模時強制推出。
從壁厚云圖可以看出,該塑件厚度顏色梯度從中間向周邊遞減,中間凸起及平臺部分較厚,密封凹槽部位壁厚在平均厚度以下,最大壁厚約是平均壁厚達3倍。壁厚懸殊較大,澆口應從塑件壁厚的地方進膠,這樣可以避免塑料溶液直接沖擊塑件細小的部位,使型腔內的氣體順利排出,便于塑料溶液順利充滿型腔。
在模具流道設計時,流道應盡量短,以減少熱量和壓力損失,所以選用熱流道進膠(見圖3)。
圖3 塑件的進膠示意
該模具定模型腔采用鑲拼式結構(見圖4)。優(yōu)點:
圖4 定模型腔鑲件的位置
(1)熱流道進膠口與定模型腔裝配時易磨損,做定模型腔鑲件易于更換。
(2)型腔比較深加工難度比較大,做定模型腔鑲件便于型腔的加工。
(3)做定模型腔鑲件便于排氣。
(4)減少改模成本。
該模具頂出較困難,有3個原因:
(1)TPE材料收縮率1.5%,收縮率比較大,塑件變形比較大。
(2)塑件中間有個大的凸起,開模時會產生很大的包緊力。
(3)TPE材質較軟,頂出易變形,塑件不易受力。
結合以上3個原因,解決辦法有:
(1)在模具頂出設計過程中,把推桿排布更加密集,盡量加大推桿頂出力度,如圖5所示。
圖5 推桿分布示意
(2)在狹窄的地方增加扁推桿的使用數量。
(3)在塑件的非平面增加推桿,但是此處推桿裝配和加工都比較困難,需要放電加工推桿頭部,定位推桿杯頭。
模具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是指模具型芯和型腔的表面溫度。模具溫度是否合適、均勻和穩(wěn)定,對塑件的形狀、外觀和尺寸精度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設置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目的就是通過控制模具溫度,使塑件有良好的塑件質量。
TPE塑料流動性較好,用水冷卻即可,但是在模具成型過程中,需要塑件快速冷卻,所以在運水的排布上較為細密。定模多采用橫向運水,動模多采用縱向運水,前動模運水交叉進行,利于模具冷卻,如圖6所示。
圖6 模具冷卻水路
(1)塑件粘定模。
在模具裝配后,試模時發(fā)現(xiàn)塑件沒有隨著動模向后移動,而是留在定模,其實這個問題在模具設計的前期,經過MoldFlow模流分析時就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粘定模的問題(見圖7)。
圖7 塑件粘定模
(2)分析粘定模原因。
粘模分為粘定模和粘動模,要視情況而定,產生粘模的原因:
a.拋光不良,若是粘定模,可能就是因為動模拋光比定模拋光好,模具試模在生產過程中開模直接粘在定模。
b.脫模斜度設計不合理,理論上是定模的脫模斜度要比動模大,若相反,則可能導致塑件粘定模。
c.定模開模時存在真空,直接把塑件吸在定模,無法正常脫模,對于外殼、盒類塑件較常見。
d.動模粘??赡苁菕伖獠缓?,脫模斜度放的太小,模具上有倒扣等。
e.開始時模溫太低,塑件對模具的抱緊力太大。
(3)解決粘定模問題。
a.在動模型芯上面增加倒扣。這樣塑件會加大與動模的摩擦力,使塑件留在動模一側。
b.在定模一側增加彈塊。這樣在模具開模時彈簧先頂開彈塊,彈塊會頂出塑件,頂出的距離即是定距螺絲控制的有效距離。
通過合理選用熱流道進膠方式,利用循環(huán)冷卻水路,順利解決了模具的裝配和冷卻的問題。通過增加動模型芯倒扣和定模型腔上增加彈塊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密封墊粘模的問題,生產實踐是可行的,對于類似模具設計有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