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熊玲玲
觀察與記錄幼兒的行為是培養(yǎng)和融合教師 “行動”與“反思”的源泉,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能力,更是教師了解并掌握幼兒發(fā)展狀況的重要途徑。本文以“紅薯葉與紅薯的秘密”活動為例,從觀察前、觀察中、觀察后等三個方面解析教師的觀察。
觀察背景:秋天到了,幼兒園種植園地的紅薯要豐收了,幼兒開心極了,都向往著自己動手挖一挖、拔一拔。一天,幼兒在閱讀區(qū)發(fā)現(xiàn)了《挖紅薯巴士》這本繪本,圍在一起對書中內容展開了討論:“是不是紅薯葉越大下面的紅薯就越大呢?”“紅薯葉和紅薯的大小到底有什么關系?”……帶著問號,一場探究紅薯葉與紅薯的秘密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教師過去對幼兒的觀察,更多是發(fā)現(xiàn)幼兒身上存在的問題?!?~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實施后,教師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幼兒終身發(fā)展和成長需要等方面。只有在充分觀察中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水平、行為特點與學習需要,并在活動過程中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才能保證教育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在沒有聽到幼兒討論時,教師預設關注點一直是幼兒挖紅薯這件事上,但當聽到幼兒對繪本的內容產(chǎn)生懷疑時,教師立即改變了想法,追隨幼兒的興趣,一起和幼兒探索、發(fā)現(xiàn)。
在觀察前,教師需要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為什么觀察(觀察目標),觀察什么(觀察內容),觀察誰(觀察對象,在何時、何地觀察(時間、地點)。這次活動中,教師觀察目標的指向是:大班上學期幼兒是否具備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伴之間的合作是否和諧且有效。
觀察實錄一:幼兒帶著工具來到了種植園,不再像之前一樣一窩蜂地跑到紅薯地里亂挖亂踩,而是在紅薯地周圍,用手翻著紅薯葉,不停地尋找些什么。
穿黃色衣服的小男孩栩諾喊道:“老師,你看這個葉子這么大,下面的紅薯一定很大?!币慌缘男》f看了看葉子說道:“我這個葉子好像比你的小?!薄澳悄氵@個紅薯一定沒有我的大!”這時,教師提議:“你們可以給葉子做個標記,等紅薯挖出來比比看?!庇變杭娂妼ふ抑笮〔煌募t薯葉,拿起筆在葉子上做著標記。
案例分析:幼兒從繪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書中的內容提出質疑,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討論并進行實地探究,說明幼兒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要根據(jù)幼兒對探索新事物的渴望和動手操作的需求,給予幼兒及時支持。在尋找紅薯葉過程中,幼兒能根據(jù)遇到的問題,大膽探索,通過做標記、比較、質疑等方式展開探究,表征、類比、感知等方面的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觀察實錄二:千千拉著紅薯藤不停地嚷著:“啊呀,這個葉子怎么這么長,葉子還變小了?!币慌缘谋虮蚵牭胶?,也跑過來一起拉著紅薯藤,很快周圍幾個幼兒都過來幫忙?!昂瞄L呀!”“嘿喲!嘿喲!”“好像拔蘿卜呀!”“這么長這么多的葉子下面一定有好多紅薯!”……幼兒議論后低頭挖起了紅薯。突然,清清叫道:“老師,兩個大紅薯。”幾名幼兒圍過去問:“怎么這個紅薯的葉子都是小的呀?!?/p>
栩諾和小穎也挖出了紅薯。小穎舉著兩個紅薯開心地說:“老師,你看我的紅薯比栩諾的大?!辫蛑Z看了看說:“我的葉子雖然大,紅薯卻很??!”這時,千千等幾名幼兒把紅薯地挖了好大一個坑,嘴里還不停地抱怨:“這么長這么多的葉子下面,怎么只有兩個小小的紅薯?”
幼兒把他們挖紅薯的活動記錄下來,經(jīng)過討論發(fā)現(xiàn),紅薯葉的大小和紅薯沒有聯(lián)系,大紅薯葉下面可能是幾個小紅薯,長長的紅薯葉下面可能也沒有許多紅薯。
觀察分析:在探究過程中,幼兒能夠結合問題與同伴展開交流與合作,最終成功解決問題。幼兒在活動中展現(xiàn)出的合作能力、自我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都讓教師感到驚喜。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幼兒認真專注、不斷探索的良好學習品質也值得肯定。
在觀察中,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幼兒的行為背后存在著各種因素,教師需要整合各類信息,與幼兒展開對話,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幼兒,走進幼兒的心靈。
要想真正挖掘幼兒行為背后的需求想法、能力基礎與差異,教師需要結合活動開展情況,創(chuàng)造相應的機會,支持幼兒經(jīng)驗的生長。
1.基于幼兒需要,追隨式支持幼兒
以上案例中,當發(fā)現(xiàn)幼兒對書中內容提出問題、對挖紅薯活動異常感興趣之后,教師利用各種方式,展開挖紅薯的相關活動,支持幼兒的探究。
2.根據(jù)幼兒問題,探究式催生活動
幼兒圍繞著“紅薯葉與紅薯大小有沒有關系”的問題,揭開了探究活動序章。隨著活動深入,幼兒又提出其他問題,如怎樣烤紅薯、紅薯可以做哪些美食、有哪些植物也是根莖植物、紅薯大小的測量……圍繞著幼兒的興趣點,教師從關注活動結果轉向關注活動過程,不斷給予幼兒支持。在后續(xù)活動中,教師又相繼開展了烤紅薯、紅薯大小的測量、紅薯種植等活動,接著又催生了挖花生、挖蘿卜等各種探究活動,推動幼兒深度學習。
有效的觀察記錄,實質上是一種“獲取信息——解讀信息——轉化信息——指導實踐——再次獲取信息”的螺旋式、遞進式的質的研究過程。做好觀察記錄有助于教師更加深入、客觀、全面地了解幼兒的發(fā)展現(xiàn)狀。觀察,讓教師走進兒童的世界,也讓教師的工作充滿了樂趣。只有理解和尊重幼兒,才能讓教師的教育教學策略更加行之有效,才能促進幼兒真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