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有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逼渲腔鄣捏鹧灾该髁烁挥泻嗤ㄖ?,揭示了成功的秘笈。
大車以載釋義:大車材堅,能載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夠勝重任?!按筌囈暂d,積中不敗”形象地比喻人性格剛而能柔,謙而能容,道德積累于內,就像大車上的重物滿載其中,才能夠穩(wěn)健行駛,無往不利。
“大車以載,積中不敗”的典故與現(xiàn)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典故講道:有一次,孔子去衛(wèi)國,學生冉有替他趕車。衛(wèi)國都城之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孔子看著這景象,脫口而出:“好多的人?。 睂W生冉有聽到孔子的贊嘆,便問道:“人口多了,下一步應該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說:“當然是讓他們富裕起來?!比接杏謫柕溃骸澳敲矗人麄兏辉F饋硪院竽??”孔子說:“教育他們學知識。”
可見,大車以載,所載之物不僅是財富,它還包括:豐富的物質,膏粱錦繡;淵博的知識,學富五車;德高望重的品質,厚德載物。這意味著,只有準備好、蓄積充足的物質,習得豐富的知識,積淀厚重的品德,人生才能夠左右逢源,避免禍患。
然而,如何在顛簸的人生旅途上實現(xiàn)“大車以載,積中不敗”?對于這個問題,春秋時期晉國權臣荀瑤的行為便可揭曉答案。春秋時期,晉國的四大家族把持朝政,國君形同虛設。在荀、韓、趙、魏四大家族中,以荀家勢力最強。荀家的族長荀瑤極其貪婪,他自恃兵強馬壯,便要吞并其他三家,獨霸晉國。其謀士認為時機未到,然而荀瑤不聽勸言,一意孤行,向三家索取疆土??墒?,不甘忍氣吞聲的趙無恤堅決不肯讓步。而荀瑤勾結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無恤,約定滅掉趙家之后,三家分地。趙無恤節(jié)節(jié)敗退,困守晉陽城。晉陽城堅固無比,易守難攻,三家聯(lián)軍圍了兩年也沒有攻下。后來他們改用水攻,掘開汾水的堤防灌城,眼見大水就要淹過城墻的時候,趙無恤派人潛入韓、魏兩家軍營勸說:“荀瑤恃強凌弱,已非一日。你們恐遭禍患,方才無奈出兵相助。如此一來,倘若趙家滅亡,荀家的勢力更強了,你們豈不更會受其壓迫?荀瑤志在滅我等三家,忍耐和退讓都不是真正的自保之道,與其日夜恐懼被他吞并,不如我們聯(lián)手,滅此大患?!表n、魏兩家被說中了心事,反復思量后,毅然倒戈,與趙家合力剿殺荀家。荀瑤不料有此突變,猝不及防,亂了方寸,全軍覆滅,荀瑤滿門被殺,族人也無一幸免。
自命不凡的荀瑤,之所以沒能得到“成功”的結果,關鍵就在于他一味貪心,不知約束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韙,弄得天理不容、人神共憤,因此也就難免落得這樣的下場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胺e中不敗”——“中”有所“積”,才能不敗。打仗需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勝利的保障;任何考試、應聘,如果滿腹詩書、胸有成竹,虛懷若谷,必然金榜題名;對于胸懷遠志者而言,厚德才能載物,寬厚事成多,高名意自過。如果志士仁人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一個民族必然能保持長期穩(wěn)中向好的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