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寧夏博物館館藏有一幅革命題材的中國畫《毛主席在公易鎮(zhèn)》,畫心縱128.7厘米、橫234.4厘米,為紙質。作者是趙寧安。這幅繪畫作品展現了當年毛主席帶領中央工農紅軍在寧夏西吉縣公易鎮(zhèn)展開革命活動并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的歷史場景。
1935~1936年,由毛澤東、周恩來、彭雪楓等領導人率領的中央紅軍,先后來到寧夏西吉縣公易鎮(zhèn)一帶,住宿于公易鎮(zhèn)、上村、新合莊、撒家灣等村莊。他們宣傳黨的政策和抗日救亡的主張,使當地人民深入了解了共產黨、紅軍,贏得了當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1936年9月中旬,紅軍西方野戰(zhàn)軍一師三團為迎接二、四方面軍北上在靜寧地區(qū)會師,進駐興隆鎮(zhèn)、公易鎮(zhèn)等地。紅軍在這一地區(qū)開展革命活動40多天,組建了地方政權和抗日游擊隊。當地群眾積極配合紅軍開展抗日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六軍團(軍長陳伯鈞、政委王震、參謀長彭紹輝)從駐地平峰鎮(zhèn)出發(fā),經靜寧縣原安、王公義來到公易鎮(zhèn)宿營;23日前往興隆鎮(zhèn)與紅一軍團一師勝利會師。至此,紅二方面軍結束了偉大的長征,紅軍三大主力實現了大會師。
這幅畫的作者趙寧安,是從寧夏走出去的著名畫家。趙寧安自幼酷愛繪畫,青年時曾在寧夏展覽館從事臨時繪畫工作。之后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受教于李苦禪、葉淺予、李可染、蔣兆和諸位名師。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畫學會理事、日本東洋美??妥淌?、全國美展評委等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趙寧安是一個繪畫的多面手,盡管后期主要以畫花鳥畫為主,人物畫并不是他的主攻方向,但這幅革命題材的繪畫體現了他扎實的人物繪畫基本功。
在這幅畫中,作者把毛主席畫在中心位置,重點突出毛主席的光輝形象,通過扶老攜幼的群眾環(huán)繞在毛主席的周圍這樣的構圖來達到毛主席被群眾簇擁愛戴的效果。毛主席的面部刻畫得生動逼真,帶有很強的親和力,偉岸挺拔的身軀體現出偉人的氣質。毛主席身旁的一位鄉(xiāng)親激動地緊緊握著毛主席的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小姑娘拿著綻放著艷麗暖紅色的鮮花喜悅地依偎在毛主席的身邊;其他的鄉(xiāng)親們紛紛帶著食品、水果,趕著羊、揮舞著旗幟興高采烈地歡迎毛主席的到來,鮮艷的旗幟上印有“毛主席萬歲”“歡迎紅軍”的標語,體現出我們黨領導的紅軍深受民眾擁護。作為背景的遠山處還有陸續(xù)走來的紅軍隊伍和一面面迎風飄揚的紅旗。這些形象的安排和刻畫,突出了整幅畫要表現的主題。
這幅畫人物造型精準,克服了古代人物畫的扁平感。作者將西方繪畫方法中的光影感、立體感融入水墨人物畫。將毛澤東刻畫得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形似和神似。人物面部刻畫出很好的光影效果,身體比例結構準確,體現出作者對人體解剖學掌握扎實。遠山處的軍隊用虛化的方法畫得清淺,襯托出近景人物的清晰和突出。以上都體現出作者很強的素描繪畫基本功。
此畫作具有較強的筆墨韻味。畫家筆墨功夫深厚,用筆蒼勁老辣,富于變化,灑脫豪放,饒有墨趣。墨分五色:濃、淡、干、濕、焦,這在人物衣服褶皺處、土地以及背景處體現得淋漓盡致。畫面左側老鄉(xiāng)的白色皮襖用大寫意的手法用毛筆側鋒潑墨畫出,氣勢粗獷,體現出老鄉(xiāng)皮襖的質感。水墨在人物面部的應用被精準把控,用墨的精細程度近乎工筆,完美真實地再現出人物本來面目。通幅用筆用墨豪放而細膩,筆墨本身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
在賦色方面,作者用色大膽,鮮艷的色彩如“紅”“橙”色系烘托出當地群眾歡欣鼓舞、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的氣氛。古代的中國畫相當一部分受文人畫影響,強調清淺淡雅的色彩效果。作者卻吸收了西方油畫的色彩繪畫方法,尤其突出體現在面部的上色,使得人物面部立體感突出,整體畫面色彩飽滿。不僅用暖色系烘托出濃厚熱烈的革命氣息,而且在視覺上也產生了極強的感染力。
作者除了在上色、表現技法方面對傳統(tǒng)中國畫技法有所改進,從題材來看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中國畫自古以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不多,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繪畫以淡薄名利、寄情山水花鳥為主,人物畫也大多以雅趣為主基調,很少記錄歷史事件。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革命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根據實際生活創(chuàng)造出革命的文藝作品?!?。作者這幅畫再現了當年發(fā)生在西吉縣公易鎮(zhèn)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是一幅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