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慶濤,李素紅,張坤鵬,賈厚振,姜莉莉,武海斌,彭金海,朱騰飛,孫瑞紅
(1.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 泰安 271000;2.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 泰安 271018;3.臨沂市農業(yè)科學院,山東 臨沂 276012;4.陽谷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陽谷 252399)
橘小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又名柑桔小實蠅、桔小實蠅、東方果實蠅等,幼蟲稱果蛆,屬雙翅目實蠅科。該蟲隱蔽為害,成蟲產卵于果實內,幼蟲于果內蛀食,發(fā)育成熟后蛀孔脫果入土化蛹[1]。橘小實蠅已成為南北方果蔬生產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害蟲之一。該蟲除因蛀果直接為害造成減產、絕產外,幼蟲(果蛆)極易造成消費者食用心理障礙和恐懼,一旦大面積爆發(fā),必將對當地果樹產業(yè)造成毀滅性災難。
橘小實蠅適生區(qū)東、西、南界變化較小,北界北移明顯[2,3]。2020年適生區(qū)北界可擴展至吉林省東部零星地區(qū)[4]。橘小實蠅寄主內部危害、土壤中化蛹、飛翔能力強等特點增加了防治難度。防控主要采取土壤或果實處理、成蟲誘殺、果實套袋、寄生蜂或不育雄蠅釋放等手段,其中前三種手段應用較為廣泛。成蟲誘殺防控主要依靠蛋白類、酵母類、糖蜜類、天然植物類及其混配產物[5],該方法主要適用于蟲量較少的害蟲發(fā)生初期,成蟲爆發(fā)式出現(xiàn)時效果顯著下降。果實套袋防治病蟲害技術在果品生產中應用廣泛,效果顯著。但近年來調查發(fā)現(xiàn),橘小實蠅成蟲種群高發(fā)期與果實脫袋上色期(10 d左右)階段性重合,該時期果實大量受害但不顯現(xiàn)癥狀,多于食用期或貨架期出現(xiàn)幼蟲為害,嚴重影響果品產地信譽和發(fā)展,是制約橘小實蠅套袋防控推廣的關鍵瓶頸。土壤或果實處理包括對土壤中幼蟲和蛹處理[6]、未受害果實藥劑防護[7-11]、受害果實處理[12,13]三方面,其中后兩者研究相對較多,而關于土壤中幼蟲和蛹處理報道較少。由于橘小實蠅幼蟲具有脫果入土化蛹的習性,通過監(jiān)測幼蟲脫果時期,選擇適當藥劑提前開展害蟲防控值得探索。
本試驗針對橘小實蠅田間防治實際情況及國內外近年來報道的防治藥劑,選擇甲維鹽等16種化學殺蟲劑和印楝素等4種生物藥劑開展試驗,評價其對橘小實蠅老熟幼蟲的直接殺滅效果及成蟲的殘效作用,旨在為該蟲精準防控提供參考。
2019年9月于泰安市棗園、桃園、蘋果園采集受害果置于養(yǎng)蟲室裝有滅菌細沙的盤內,待其脫果、化蛹、羽化獲得初始成蟲蟲源。室內飼養(yǎng)溫度為(25.0±1.0)℃,濕度為50%~70%,光周期為16 L∶8 D。飼養(yǎng)網罩尺寸為長×寬×高=70 cm×50 cm×50 cm。利用香蕉擴繁獲得老熟幼蟲備用。
供試藥劑具體信息見表1。
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 1154.6—2006(浸蟲法)進行。利用12目網篩篩除沙中雜質,使用前經120℃烘箱滅菌處理30 min后冷卻至常溫備用。按照表1配制各藥劑的最高試驗濃度各1 000 mL,并采用對半稀釋法逐次獲得其它試驗濃度,以清水為空白對照處理。
選擇大小、活力、體色等指標基本一致的橘小實蠅幼蟲各30頭,置于浸蟲籠內藥液浸泡10 s,取出后放在吸水紙上5 s,后移入底部為濾紙上部為5%含水量細沙的培養(yǎng)皿(φ=9 cm)中,每藥劑濃度及空白對照重復3次。自藥后1天始每間隔1日記錄蟲態(tài)情況和死亡情況,所有處理檢查至無成蟲羽化則試驗終止。其中,幼蟲以鑷子輕觸蟲體無自主反應為死亡標準,蛹以出現(xiàn)無法正常羽化或變黑破損等非正?,F(xiàn)象為死亡標準。統(tǒng)計幼蟲死亡數和成蟲羽化數,計算幼蟲蟲口減退率和羽化抑制率。
幼蟲蟲口減退率(%)=死亡幼蟲數/處理幼蟲數×100;
羽化抑制率(%)=(處理幼蟲數-羽化成蟲數)/處理幼蟲數×100;
幼蟲校正蟲口減退率(%)=(處理幼蟲蟲口減退率-對照幼蟲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幼蟲蟲口減退率)×100;
校正羽化抑制率(%)=(處理羽化抑制率-對照羽化抑制率)/(100-對照羽化抑制率)×100。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8對數據進行處理,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SPSS中Duncan’s新復極差法。
16種化學殺蟲劑對橘小實蠅幼蟲殺滅效果順序為辛硫磷>甲維鹽>毒死蜱>阿維菌素>敵百蟲>乙基多殺菌素>噻蟲嗪>噻蟲胺>噻嗪酮>吡蟲啉>氰戊菊酯>滅蠅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甲氧蟲酰肼>氟啶蟲胺腈(表2)。顯著性分析可知,辛硫磷、甲維鹽、毒死蜱、阿維菌素、敵百蟲5種藥劑的幼蟲平均蟲口減退率顯著高于對照。各藥劑平均羽化抑制率順序為辛硫磷>甲維鹽>敵百蟲>毒死蜱>阿維菌素>噻蟲胺>滅蠅胺>乙基多殺菌素>噻蟲嗪>噻嗪酮>氰戊菊酯>甲氧蟲酰肼>吡蟲啉>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氟啶蟲胺腈。顯著性分析可知,辛硫磷、甲維鹽、敵百蟲、毒死蜱、阿維菌素、噻蟲胺、滅蠅胺7種藥劑平均羽化抑制率顯著高于其它藥劑處理。幼蟲平均蟲口減退率和平均羽化抑制率與其校正值的顯著性具有高度一致性。綜合分析可知,辛硫磷、甲維鹽、敵百蟲、毒死蜱、阿維菌素5種藥劑在幼蟲殺滅和成蟲抑制方面效果最好,噻蟲胺、滅蠅胺對成蟲發(fā)生有抑制效果。
表2 16種化學殺蟲劑對橘小實蠅幼蟲的殺滅效果及對成蟲殘效評價 (%)
4種生物殺蟲劑對橘小實蠅幼蟲殺滅效果順序為藜蘆堿>苦參堿>魚藤酮>印楝素,幼蟲平均蟲口減退率小于3%,對幼蟲效果均較差(表3)。顯著性分析可知,藜蘆堿、苦參堿的幼蟲平均蟲口減退率顯著高于對照。各藥劑平均羽化抑制率的順序為印楝素>苦參堿>藜蘆堿>魚藤酮。顯著性分析可知,印楝素顯著高于藜蘆堿和魚藤酮而與苦參堿無顯著差異。
表3 4種生物殺蟲劑對橘小實蠅幼蟲的殺滅效果及對成蟲殘效評價 (%)
通過比較7種化學殺蟲劑不同濃度對橘小實蠅的殺滅效果可知(表4),辛硫磷100.00~200.00 mg/L處理幼蟲校正蟲口減退率為50.84%~62.83%,校正羽化抑制率為87.84%~95.19%;甲維鹽12.50~25.00 mg/L處理分別為40.00%~43.33%和87.21%~95.35%;毒死蜱400.00~800.00 mg/L處理分別為57.78%~61.11%和91.86%~96.51%;敵百蟲900.00~1 800.00 mg/L處理分別為24.60%~34.44%和86.05%~93.02%;阿維菌素50.00~100.00 mg/L處理分別為23.33%~53.33%和72.09%~96.51%。該5種藥劑推薦濃度下對幼蟲的殺滅效果和成蟲的殘效作用好。噻蟲胺200.00~400.00 mg/L處理幼蟲校正蟲口減退率為11.94%~22.01%,校正羽化抑制率為72.60%~82.07%;滅蠅胺800.00~1 600.00 mg/L處理分別為2.22%~3.33%和61.63%~78.06%。該兩種藥劑對幼蟲殺滅效果差,蟲口減退率在25.00%以下,成蟲的殘效作用相對較好。
由表5可知,印楝素和苦參堿各濃度幼蟲校正蟲口減退率均小于5.00%,殺滅效果極差。校正羽化抑制率表現(xiàn)明顯的濃度梯度效應,印楝素30.00~120.00 mg/L處理為58.14%~82.56%,苦參堿30.00~60.00 mg/L處理為53.49%~60.47%,效果較好,可用于要求較高的綠色、有機等果園使用。
表5 兩種生物殺蟲劑不同濃度對橘小實蠅幼蟲的殺滅效果及對成蟲殘效性評價 (%)
由表6可知,對幼蟲而言,LC50的順序依次為甲維鹽<辛硫磷<阿維菌素<毒死蜱<噻蟲胺<敵百蟲<苦參堿<滅蠅胺<印楝素,其中,前7種藥劑對幼蟲殺滅效果較好。對成蟲而言,LC95的順序依次為甲維鹽<阿維菌素<辛硫磷<印楝素<毒死蜱<敵百蟲<噻蟲胺<苦參堿<滅蠅胺。
表6 9種優(yōu)選殺蟲劑的LC50和LC95
橘小實蠅藥劑防控主要采用成蟲期誘劑誘殺和樹冠噴藥。成蟲誘殺防控可用于發(fā)生數量較少的初期;樹冠噴藥是目前果蔬產區(qū)防治橘小實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該蟲遷移飛翔能力強,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該兩種措施主要側重于成蟲的防控,忽視了脫果老熟幼蟲、蛹及初羽化成蟲的防治。卵至老熟幼蟲脫果前位于果蔬內部,無法開展藥劑防控。橘小實蠅自受害果實中脫出,絕大部分直接落在土壤表面,彈跳移動尋找合適地點入土化蛹羽化。初羽化成蟲爬出土壤短暫停留待翅膀伸展,該階段暴露在土壤表面或與土壤密切接觸,為橘小實蠅地面處理最佳時間,藥劑種類及濃度選擇適當可達到理想防治效果。
比較不同殺蟲劑對橘小實蠅幼蟲的殺滅效果及成蟲殘效作用,結合9種優(yōu)選殺蟲劑的LC50和LC95可知,甲維鹽是最優(yōu)藥劑,阿維菌素、辛硫磷、毒死蜱次之,印楝素、敵百蟲、噻蟲胺、苦參堿、滅蠅胺5種藥劑可以作為備選藥劑開展防治工作。抗生素類(甲維鹽、阿維菌素)和有機磷類(辛硫磷、毒死蜱、敵百蟲)殺蟲劑作為傳統(tǒng)防治藥劑,仍然是防治橘小實蠅最好的藥劑,該試驗結果與何鳳梅等[14]在成蟲上的試驗結果相似。林玉英[15]、宮慶濤[16]等室內研究發(fā)現(xiàn)廣州種群橘小實蠅對甲維鹽和阿維菌素的抗性低于常用的有機磷類和菊酯類藥劑,對藥劑防治工作開展有指導作用。噻蟲胺為新煙堿類殺蟲劑,與傳統(tǒng)藥劑無交互抗性[17]。滅蠅胺為三嗪類低毒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對實蠅卵和幼蟲有特殊生物活性,可導致幼蟲畸變,化蛹異常[18]。該兩種藥劑試驗濃度下單獨使用效果稍低于傳統(tǒng)藥劑,但其復配制劑在防治韭菜遲眼蕈蚊[19]、美洲斑潛蠅[20]方面表現(xiàn)良好。結合本試驗結果,可考慮采用其復配劑代替使用時間長、抗藥性高的藥劑防治橘小實蠅。印楝素和苦參堿作為兩種植物源農藥對橘小實蠅有殺滅作用[21]。如何提高其殺蟲效果和改進施用技術是植物源農藥推廣使用的關鍵。
最佳施用時期和方法配合合適藥劑和劑量可有效降低土壤表面蟲數。春季越冬成蟲出土前、幼蟲入土時或果實采收后,在全園范圍內土壤表層噴灑藥劑,可殺死土壤中的成蟲、幼蟲和蛹,降低各蟲態(tài)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