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在菜市場搞快閃活動,用時髦的奢侈品包裝袋裹上20塊錢的胡蘿卜,聽起來像是某種后現(xiàn)代的行為藝術,但這事真實發(fā)生在了上海。
最近,某知名奢侈品牌在上??缃玳_起了菜市場。烏中市集被“承包”后,無論招牌、外立面還是菜市場內(nèi)部都“穿”上了大牌的印花海報。只要買夠20元的菜,就能獲得該品牌2021秋冬花紋手提紙袋,一時間吸引了不少社交平臺博主前來買菜打卡。
但快閃活動的最后一天,有人拍到不文明的行為,一名顧客買了一把芹菜打完卡后,轉(zhuǎn)而就把菜丟進了路邊的垃圾車。此事也引起了人們對奢侈品消費的討論。
有人評論說這是現(xiàn)實版的“買櫝還珠”,和之前的倒牛奶“打投”事件如出一轍。也有人認為這屬于個人消費的選擇,一把蔬菜的實際價值遠遠不及它的“利用價值”,一個奢侈品標識物的包裝效果帶來的滿足感是一把蔬菜無法比擬的。當然,浪費是可恥的,這一點無需否認。
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fā)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對于這次活動本身,支持者認為很接地氣,菜品沒有因為包裝而變成了買不起的樣子,反而是“我唯一買得起的奢侈品終于出現(xiàn)了”。也有人并不看好,覺得奢侈品的包裝與菜市場的煙火氣顯得格格不入。
對于奢侈品消費的理念,一直以來都是見仁見智。很多時候,奢侈品代表的不僅僅是高消費能力,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襯托。正如一些博主借此機會故意營造一種“貴婦逛菜市場”的氛圍,只要沒有浪費行為,調(diào)侃一番倒也無妨。
但奢侈品不是什么都可以匹配,比如權力。有的領導干部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不僅收受金錢,還樂于收受可以襯托身份的奢侈品,以標榜自己的權力地位。
青海銀行原行長王麗,去年因涉嫌貪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國有企業(yè)人員濫用職權罪、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被提起公訴。她曾專門買了一套藏匿贓款的房子,有整整一柜子愛馬仕絲巾,單條三四千元;名牌包有40多個,最貴的40多萬元。這些奢侈品只襯托出了她的任性濫權。
“金融第一貪”賴小民在職期間受賄超17億元,巨額的現(xiàn)金對他而言已經(jīng)不足為奇,反而是收受各種名車、名表、奢侈品,讓他覺得更有面子,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把自己專門藏匿贓款贓物的一套房子稱為“超市”,不過只是經(jīng)常去“超市”轉(zhuǎn)轉(zhuǎn),一分錢也沒敢花,最后成了違紀違法的“倉庫保管員”。
要知道,奢侈的生活方式絕不是權力地位的象征,用權力換來的奢侈品也會成為一種枷鎖,最終可能不是人擁有了它,而是它“綁架”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