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曲婉婷的母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城鎮(zhèn)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張明杰,因犯受賄罪、濫用職權罪,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此案雖未終審,判決還未生效,但張明杰在境內大肆斂財,引發(fā)了社會對其轉移資產供在加拿大的女兒之用的猜想,進而產生如何追回其境外涉案資產的思考。
就在不久前,外逃至美國尚未歸案的“百名紅通人員”徐進貪污、受賄違法所得沒收申請一案公開宣判,法院依法裁定沒收其在境內的780畝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及受賄所得的8套房產、3個車位及1輛奧迪轎車。
此案的宣判,是繼去年“百名紅通人員”白靜貪污違法所得沒收案后,我國適用特別沒收程序對外逃腐敗分子違法所得作出沒收裁定的又一成功案例。
與白靜、徐進這樣人在境外、贓款在境內的情況不同,張明杰若資產在境外,即便人在境內,追贓的難度無疑也要大得多。
據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反腐敗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介紹,海外追贓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法律證據證明貪腐人員轉移到境外的資產是非法所得,而為了規(guī)避風險,貪腐人員往往通過洗錢、投資、成立空殼公司、多個賬戶資金跳轉等多種方式,為不法資產披上合法外衣。此外,一些國家出于司法主權和經濟利益考慮,對他國的追贓訴求一般持謹慎態(tài)度。手段上的隱蔽性和程序上的復雜性,無疑讓海外追贓難上加難。
道雖遠,不行不至。2015 年,作為我國“海外追贓第一案”的李華波案,成為我國強化國際司法合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開展海外追逃追贓的典型案例。當時,在中新雙方的交涉努力下,李華波夫婦先是因涉嫌洗錢罪被新加坡警方拘捕,后被取保候審,隨后其價值共約545 萬新元的涉案財產被當地法院凍結,為中方追逃追贓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后,隨著反腐敗國際追贓領導體制的理順和對外合作力度的加強,我國與多個國家締結引渡條約、司法協助條約、資產返還與分享協定,一張覆蓋各大洲和重點國家的反腐敗執(zhí)法合作網絡逐漸成型并越織越密。僅從2018年3月國家監(jiān)委成立到2020 年6 月,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國就從境外追回贓款99.11億元,追贓金額較之前呈現出大幅增長態(tài)勢。
不過,海外追贓畢竟發(fā)生在違法行為之后,要防患于未然,必須堵住非法資產的外流通道。
近年來,隨著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申報制度的不斷完善,尤其是對境外匯款行為的嚴格監(jiān)管,以及對“裸官”這個高危群體的從嚴管理,要把境內贓款轉出去并非易事。前端防范與后端追繳的協同推進,正成為我國打擊贓款外流的重要舉措。
但張明杰案也反映出,離婚后變貪官、“裸官”、逃官的現象依然存在,早年更是發(fā)生過領導干部“假離婚”后全家移民國外,再與配偶復合的案例。這些都增加了對領導干部財產外流監(jiān)管的難度,還需進一步扎緊制度的籠子。
應該看到,法槌的落下只是懲貪治腐的第一步。對于張明杰之流,必須突破千難萬險追回其涉案資產,打破一些人的僥幸心理,徹底粉碎他們在國內貪腐、到海外享受的美夢,以此彰顯反腐的決心,捍衛(wèi)法律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