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光壽
當前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史研究基本處于微觀考證為主的階段,還缺少宏觀的體系建構,因此迫切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歷史學、地理學、政治學和文化學等多個維度全面審視,以構建宏觀的中共創(chuàng)建史觀。這是全面開展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從哲學維度看,必須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闡釋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然性與偶然性,揭示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國內條件和上海特點等內在規(guī)定性。無論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還是實踐邏輯看,黨的誕生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這集中體現(xiàn)在時代背景、中國實際和上海特點三方面:
從時代背景看,從十月革命到“五四”時期國際形勢的急劇變化,迫使中國先進分子把救亡圖存的視線從法蘭西轉向俄羅斯,最終決定“以俄為師”。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烈狀況和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悲慘失敗,使原本向往法蘭西、美利堅的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西方列強殘忍且貪婪的本質。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后蘇俄政權實施的內外政策尤其兩次對華聲明所展現(xiàn)出的嶄新景象,又使得中國原本十分抗拒俄國的先進分子從蘇俄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和希望。通過歐美和蘇俄對待中國態(tài)度的比較中,通過對國際形勢的審慎研判,中國先進分子理所當然地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走俄國人的路?!?/p>
從中國實際看,民國以來國內的政壇亂象和思想狀況,引發(fā)了中國先進分子對本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治的極度失望。一方面,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封建勢力根深蒂固,尤其是短短數(shù)年內竟然連續(xù)出現(xiàn)兩次復辟帝制的逆行。另一方面,民國建立使得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但尊孔復古思潮時常甚囂塵上。尤其是軍閥獨裁、割據(jù)和混戰(zhàn)局面愈演愈烈。對此李大釗率先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五四”運動中陳獨秀也堅定地斷言:唯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改造。此后不久,“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共產國際、俄共(布)中央的推動和幫助,則加速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從上海特點看,上海最有可能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無論就地理位置、水陸交通、通信條件和市政設施而言,還是從經(jīng)濟水平、政治體制、文化特征和社會結構看,近代上海都具備了無產階級政黨誕生的基本條件,而且在當時的中國也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共產國際、俄共(布)中央推動中國革命乃至東亞革命的國際選擇上,上海不僅成為其在中國創(chuàng)建無產階級政黨的首選城市,而且成為其組建區(qū)域指導性機構的不二選擇。
因此,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僅是十月革命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近代中國救亡大潮激蕩推動的必然產物。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中共創(chuàng)建過程中的幾次重要會議首先都在上海召開,更是必然中的必然。從歷史實際看,作為黨的誕生重要標志的黨的一大,在上海召開了六次會議后被迫轉移到外地召開最后一次會議,應純屬偶然;而轉移到浙江嘉興召開,則更是偶然之偶然。
從歷史學維度看,像黨的誕生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必然有一個從醞釀、組建到完成的一個歷史過程。從歷史實踐看,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經(jīng)歷了一個從醞釀到實施、從籌備到成立的大約一年的醞釀準備階段,而成立又分為從局部到全國、從團體到政黨、從雛形到完備的持續(xù)兩年、不斷完善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首先,從1919年5月到1920年5月,是黨的醞釀準備階段,地點主要在北京、武漢、天津,其中北京又主要集中在北大紅樓?!拔逅摹鼻昂?通過對俄國十月革命經(jīng)驗的學習、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傳播和中國工人運動的實踐,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釗認識到,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須像俄國那樣,建立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五四”運動后陳獨秀將關注的目光從學生轉向工農,開始轉向建立共產黨組織。這是一個重大轉變。而1920年2月陳獨秀一到上海就深入工廠了解工人疾苦,喚醒其階級覺悟,這是籌備建黨的第一步?!拔逅摹边\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就是醞釀、準備到建黨的過程。
其次,從1920年6月黨的上海發(fā)起組成立,經(jīng)1921年7—8月黨的一大,至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這“兩年三會”是黨的成立階段,地點集中在上海的幾處石庫門。
第一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會。陳獨秀1920年6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今黃浦區(qū)南昌路100弄2號)召集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tǒng)和陳公培開會,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社會共產黨”,8月正式定名“共產黨”。對照無產階級政黨的主要標準,這只是一個初具政黨雛形的無產階級革命團體,既無領導機構,也無黨的章程,不能作為中國共產黨正式誕生的標志。但是,黨的上海早期組織成立后,積極推動各地建立共產黨組織,實際上起著中國共產黨發(fā)起組的作用。
第二次會議是黨的一大,包括在上海的8天會議和嘉興的1天會議。1921年7月底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樹德里3號(望志路106號,今興業(yè)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的黨的一大,最大成就是成立了由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中央局,不僅標志著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建立,也標志著黨已從無產階級革命團體成長為全國性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但是,一大在黨的奮斗目標上沒有結合中國實際制訂黨的階段性革命目標,即黨的最低綱領,更沒有制訂黨的章程,因而未能完成黨的誕生的全部任務。
第三次會議是黨的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黃浦區(qū)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召開的黨的二大,不僅制訂了黨的最低綱領即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而且制定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綱領就是黨的旗幟,民主革命綱領明確了黨的階段性任務。首部黨章分6章29條,規(guī)定了黨的性質、黨員條件、黨的組織、黨的紀律等內容,既依據(jù)了列寧建黨學說,也總結了上海發(fā)起組成立以來組織建設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從而使中國共產黨開始朝具有嚴密組織和鐵的紀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方向發(fā)展。黨章是黨的根本性文獻,是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從而標志著建黨偉業(yè)的最終完成。
從地理學維度看,建黨活動必須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內進行。從北京到上海,再從上海到全國乃至海外,形成燎原之勢,而上海是建黨的核心地帶。
第一個地理空間是從北京到上海,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武漢。“五四”前后陳獨秀、李大釗長期在北大任教,《新青年》也在北京組稿和編輯。陳獨秀在《北京市民宣言》中號召“直接行動”和“根本改造”,“五四”運動首先在北京爆發(fā),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都從北大開始。
陳獨秀經(jīng)歷北洋政府的獄中監(jiān)禁,在武漢4天宣講宣傳社會主義和新式教育思想,到李大釗護送他離開北京經(jīng)天津來到他發(fā)動新文化運動的起點上海,不僅留下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傳世佳話,而且陳獨秀一到上海就全力投入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大業(yè)。這是黨醞釀準備階段的地理空間,也是建黨的第一個地理空間。
第二個地理空間是上海“紅色一公里”歷史風貌區(qū)。上?!八膰健钡恼胃窬?分布于法租界、公共租界眾多石庫門里弄,為建黨提供了安全便利的活動空間。建黨活動在兩大租界秘密進行,且主要集中在新老漁陽里為圓心、半徑約一公里的“紅色一公里”范圍內,包括《新青年》編輯部的老漁陽里2號,以及培養(yǎng)干部的外國語學社的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
“紅色一公里”分布著數(shù)以百計建黨紅色遺跡。向東一公里內,有法租界樹德里中共一大會址,有聚集革命青年的法租界三益里17號(今自忠路163弄17號)的《星期評論》社,還有一大代表下榻的白爾路(后稱蒲柏路)389號(今太倉路127號)的延慶里博文女校。向東南一公里內,就有印刷《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點燃共產黨人信仰之光的又新印刷所(法租界辣斐德路成裕里12號,今復興中路221弄12號)?!豆伯a黨宣言》就是這套社會主義叢書的第一本。向北一公里內,不僅有黨成立的人民出版社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也有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培養(yǎng)婦女干部的平民女校,更有公共租界輔德里625號的中共二大會址。
第三個地理空間也是最大的空間,就是從國內到國外,包括國內六座城市和日本、法國。上海發(fā)起組成立起,陳獨秀就通過寫信聯(lián)系、派人指導或直接組織等方式,積極推動各地建立黨組織。首先依“約”而建的是1920年10月李大釗、張國燾、張申府等在北京大學成立的“共產黨小組”,年底改名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為書記。在上海和北京黨組織的聯(lián)絡和推動下,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漢,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譚平山、譚植棠等在廣州,相繼成立黨的早期組織。日本、法國也由留學生和華僑中的積極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
至此,中國各地黨組織的成立形成兩個“同心圓”,都以新老漁陽里為圓心。小圓的半徑約一公里,簡稱“紅色一公里”。大圓的半徑是幾百乃至幾千公里,地跨海內外,分布著8個黨的早期組織。兩個“同心圓”構建起富有立體感的建黨地理空間。
按照列寧建黨學說,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同時具備四個基本要素:政治綱領、政治目標、領袖集團和組織紀律。依此,雖然上海發(fā)起組最終定名中國共產黨,也請戴季陶和李漢俊先后起草黨的綱領,但所具備的基本要素顯然很少。第一,并未形成正式的政治綱領,更沒有制定黨的章程。第二,雖有陳獨秀(后李漢俊、李達代理)任書記,但黨的中央機構并未建立,沒有建立嚴密的組織系統(tǒng)。第三,黨員數(shù)量太少,不過20多人,相當于一個團體。第四,從組織紀律看,有些黨員仍保留著明顯的無政府主義色彩。顯然,上海發(fā)起組尚不具備無產階級政黨的主要元素。
黨的一大使黨基本具備了無產階級政黨的主要元素。一是成立了中央領導機構,推舉出領導人和領導集體。二是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三是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表明黨自成立起就十分注意同工人和其他勞動群眾密切聯(lián)系。黨的一大雖然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國共產黨,但此時的中國共產黨仍不是一個要素齊全、形態(tài)完備的無產階級政黨。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沒有通過一部正式的黨章。黨章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黨章也是衡量一個政黨是否要素齊全、形態(tài)完備的關鍵因素之一。雖然一大黨綱具有黨章的部分功能,但沒有制定正式的黨章不能不說是一大最大的缺憾。第二,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南陳北李”均未與會。雖然陳獨秀已委托陳公博帶來四點重要意見,并成為黨的一大的指導性意見,但作為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眾望所歸的領袖缺席會議,必然會對黨的一大的權威性和黨的未來發(fā)展產生影響。第三,黨的一大所通過的第一個綱領也不夠完備,不僅缺失了第11條,內容上相比上一年制定的《中國共產黨宣言》也無實質性進展。更重要的是,在革命任務上只是采用《共產國際章程》和其他國家共產黨或社會黨的普遍說法,沒有結合中國實際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第四,黨的一大通過的決議也存在嚴重缺陷,無視中國的客觀需要,不僅沒有提及反帝反軍閥,而且一廂情愿地以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作為黨的基本政治綱領。這仍然停留在陳獨秀《談政治》和《國慶紀念的價值》的水平上,未能結合中國的實際。
黨的二大彌補了這些缺陷。一是制定了第一部黨章。雖然并不完備,但畢竟是黨的根本大法,在黨內具有最高的法定地位,保證全黨在政治、思想的一致和組織、行動的統(tǒng)一。黨章的制定是黨的根本性建設。這是二大最重要的貢獻。二是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完善了黨的綱領。不僅明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制度,而且明確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具有明顯的舉旗定向作用和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三是提出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階段。黨的二大的《宣言》揭示了反帝反封建是中國革命的兩大主要任務,指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以資產階級革命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以社會主義革命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chuàng)新。此外,黨的二大正式?jīng)Q定加入共產國際,將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聯(lián)系起來。此后,無論黨是領導中國革命還是開展自身建設,都直接接受共產國際、俄共(布)中央的指導和幫助。因此,黨的二大標志著黨的創(chuàng)建大業(yè)圓滿完成。
從建黨實踐看,在黨的醞釀和創(chuàng)建過程中先后形成了紅樓精神、漁陽里精神、《共產黨宣言》精神和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譜系的四個組成部分。
紅樓精神指“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學醞釀建黨而產生的紅色精神?!缎虑嗄辍肪庉嫴窟w入北大,使北大和《新青年》“一校一刊”成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拔逅摹边\動肇始于北大,為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于北大,是中國最早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這些都發(fā)生在紅樓,紅樓精神因此得名。紅樓精神并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的簡單翻版,而具有“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的勇于犧牲精神、“出了監(jiān)獄就入研究室”的科學探究精神和“直接行動以圖根本改造”的直接斗爭精神,其根本特征是勇往直前、直接行動的犧牲精神。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建黨精神在上海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漁陽里精神和《共產黨宣言》精神。漁陽里精神產生于“紅色一公里”的圓心新老漁陽里。這里不僅是黨的上海早期組織成立之地,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陣地,也是早期共產黨人確立信仰的“初心之地”。漁陽里精神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報國為民的奉獻精神四個方面,其根本特征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
《共產黨宣言》精神簡稱《宣言》精神,產生于浙江義烏和上海法租界,以《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翻譯、校對和印刷為標志。《宣言》精神的根本特征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
紅船精神起源于上海法租界,產生于浙江嘉興,以一大最后一次會議的召開和一大的閉幕為標志。基本內涵包括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三個方面,其根本特征是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這四種精神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構建起博大精深的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譜系,是建黨精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總之,只有全面審視黨的創(chuàng)建史,構建宏觀的中共創(chuàng)建史觀,才是對中共創(chuàng)建史的全面理解。如此構建的中共創(chuàng)建史學科體系,才符合全面、科學的、大的中共創(chuàng)建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