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彥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62)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 年-前476 年)戰(zhàn)國(前475 年-前221 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涌現(xiàn)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可謂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據(jù)《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叫得出名字的學派或家族一共有189 家之多,共存有4324 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jīng)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幾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十幾家被發(fā)展成學派,即中國思想史上最常提及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這些學派均有一定的音樂思想,并且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春秋時期社會制度大變革,經(jīng)過長期的兼并戰(zhàn)爭,至公元前五世紀,出現(xiàn)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正如趙奢所說:“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zhàn)國七”(《戰(zhàn)國策·趙策》)。經(jīng)過百年的社會改革(即所謂“變法”),七國實力逐漸增強,七國之間進行了更大規(guī)模的兼并戰(zhàn)爭,最終于公元前三世紀末由秦統(tǒng)一了中國。在此期間,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封建制的興起,生產(chǎn)者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水利、冶鑄等科學技術日益進步,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經(jīng)濟空前繁榮起來。
社會制度的大變革、政治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必然引起階級結構的分化或改組,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要數(shù)“士”的興起與壯大。士原為奴隸主貴族的最低階層,他們享有食田和特權,同時也受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的教育。但是,至春秋末期,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特權,而仍保存“六藝”的知識技能,同時又有其他貴族下降為士,更有大量庶民上升為士,于是士的隊伍空前壯大。由此,“士”便由貴族階層變?yōu)榱酥R階層。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大開私人講學之風,四處游說,互相辯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史上思想最為活躍、學術空前繁榮的時期。所謂諸子百家便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其重要者,司馬談以為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劉歆則以為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十家(見《漢書·藝文志》。
同其他思想一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也極為活躍。這一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集中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的言論中,諸家內(nèi)部既有繼承,又有改造,諸家之間既互相辯難,又有所交融,從而推動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成形、成熟,其中儒家、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最為深刻。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奠基于孔子、發(fā)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道家音樂美學思想集中于老子和莊子;墨家音樂美學思想體現(xiàn)于墨子的言論;法家音樂美學思想則體現(xiàn)在商鞅、韓非的言論中。
孔子的音樂審美理想是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既反對“質勝文”(內(nèi)容勝過形式)的“野”——粗陋、無文采;又反對“文勝質”(形式勝過內(nèi)容)的“史”——虛浮,華而不實。而要求文質彬彬,相得益彰,臻于“盡善盡美”,這是孔子對理想音樂的追求?!氨M善”是就思想性或內(nèi)容而言,“盡美”是就藝術性或形式而言,音樂的盡善盡美就是要內(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以及高度思想性與高度藝術性統(tǒng)一。
孔子的音樂審美準則是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聲以為節(jié)。思無邪是就音樂的內(nèi)容而言,孔子提出善的準則,認為“無邪”就是“禮”,就是合于禮、止于禮。以禮約樂,以禮約思,即以禮約束音樂中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音樂中感情的表現(xiàn)必須有一定的節(jié)制,適度而不過分,保持中庸。中聲以為節(jié),即主張“中庸”,反對過與不及。以上三者都蘊含“樂”而不“淫”之意,即要求音樂的內(nèi)容與形式達到“中庸、中和”。
孔子正樂的主張與實踐則表現(xiàn)為“樂則《韶》、《舞》,放鄭聲”?!罢龢贰本褪钦硪魳?,使之合乎準則?!胺拧笔桥懦?、驅逐?!班嵚暋眲t指春秋時期鄭、衛(wèi)地區(qū)興起的民間音樂,也稱“新聲”,“新”是與雅頌舊樂相對而言的。
孔子認為音樂對社會的功能是“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孟子的美學思想主要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即常人與圣人“有同聽”,有共同的美感。樂之實,樂斯(仁、義)二者,即音樂所表現(xiàn)的不應該是對任何其他事物的喜樂之情,而只是對仁、義之德的喜樂之情,充分體現(xiàn)了性善論、仁政思想。與民同樂,即樂的本質在于“和”,而政和、人和才能樂和,所以不應獨樂而使民貧困,而要與民同樂,使民各得其所。同時孟子的性善論給《樂記》以深刻影響;孟子在美學史上首次提出“意”的范疇,這對古琴美學思想有一定影響;孟子曾論述“配義與道”,發(fā)展了春秋時期關于“氣”的思想,這對《樂記》、《聲無哀樂論》、《溪山琴況》也有一定影響。
荀子論音樂的特征為“審一定和,窮本極變”。審一定和,即“一”是“和”的基礎,有“一”才能御眾,音樂要“中”而不“淫”。窮本極變,即音樂通過聲音表現(xiàn)人的喜樂之情,表現(xiàn)人的本性及種種變化。荀子論音樂的功用是“治人之盛者也”,也就是音樂是治人的辦法里最好的一種,即音樂有教化作用。荀子論音樂的審美是“美善相樂,以道制欲”,即通過欣賞音樂,既能感受到音樂之美以“樂心”,又能感受到音樂之善以“道志”,美善皆得,才能真正得“樂”。荀子論音樂的取舍則是“貴禮樂而賤邪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在思想史上的突出貢獻是提出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無不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對立雙方又可以互相轉化。其缺陷則是未指出轉化需有一定條件,又主張在事物的矛盾面前消極無為,保守等待,明哲保身。老子在思想史上的另一重大貢獻是發(fā)展了春秋時期的陰陽說,提出“道”的范疇?!暗馈庇腥齻€特點,一是聽不見,看不到,摸不著,無以名之,不可言說,因而超感性,超理性,是玄虛,是“無”。二是其中有物、有精(氣)、有象,能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因而又是“有”,是“大”,是萬物的本體、宇宙的本源。三是自然、無為。
老子音樂美學觀點其一是“音聲相和”,“音”指藝術加工的產(chǎn)物,是和諧的、美的;“聲”指未經(jīng)加工的自然之聲,是不和諧的、丑的。音聲之美丑可以相互轉化,不協(xié)和、不合律者可變?yōu)閰f(xié)和、合律者。音樂美學觀點其二是“五音令人耳聾”,“五音”泛指人為的音樂,也指精神文明的需求,實質是欲望。音樂美學觀點其三是“大音希聲”,即至樂無聲,道生萬物,無聲之至樂是一切有聲之樂的本源。大音希聲是自然、無為的理想音樂?!拔逡簟奔船F(xiàn)實的有聲之樂,它是人為的,它的美是相對的。“大音”是無聲之樂,是自然的、合乎道的,它的美是絕對的。推崇無聲之樂,則能激勵人們超越外在的音響層,深入音樂的內(nèi)宇宙,探尋音樂的深層意蘊。
莊子,名周,宋時蒙人(今河南商丘東北),生卒年難以考定,約與孟子同時或稍后。莊子的音樂美學觀點表現(xiàn)為“法天貴真”,“法天”之“天”就是“道”,道是美的,美在于自由。法天貴真的音樂就是合乎人的自然情性,自由抒發(fā)人的情性的音樂。這一思想曾極大地影響了嵇康、李贄。莊子認為音樂的本質是表現(xiàn)“民之常性“,表現(xiàn)人的自然情性;音樂的審美準則是自然而不造作;音樂的功用是抒發(fā)情性,娛樂人心。莊子也推崇自然之樂,批判儒家禮樂,倡導適性之樂,“天”、“真”、“道”的音樂,可意會不可言傳。音樂的內(nèi)容是自然、樸素、無為、恬淡的“道”的精神;音樂的形式是無時不在、無所不在,又變幻莫測、無從感知。音樂的效果是使人坐忘一切。
墨子的音樂美學思想主要是“非樂”,音樂能使人快樂,引起美感,但作樂、賞樂需以“事成功立、無大后患”為前提,以免勞民傷財、誤政亡國?!胺菢贰钡乃枷刖推錇閯趧诱咧搿⑾蚪y(tǒng)治者抗議而言是合理的、進步的,從這一角度對儒家禮樂的批判也是合理的;但就其否定娛樂的意義,無視音樂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視音樂為無益有害之物,認為音樂亡國,又是不合理的、落后的。墨子只知物質之利,不知精神之利,主觀上想為勞動者著想,實際上卻無視勞動者對美的追求和以音樂表達心聲的愿望,這就是既剝奪了他們的精神之利,也不利于為他們爭得物質之利。
商鞅(約前395-前338),戰(zhàn)國中期政治家,名鞅,衛(wèi)人,故稱衛(wèi)鞅。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
商鞅要求用音樂歌唱戰(zhàn)爭,推進天下統(tǒng)一大業(yè),頌揚地主階級的功德,否定人民享受音樂文化的權利。韓非同樣剝奪人民享受音樂的權利,但又給帝王以縱情聲色的特權。二人都是一種極端功利主義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后世影響并無多大。
先秦諸子百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非常豐富,每一個學派的思想觀點可以說都給我們后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本文只簡單概括具有普遍意義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音樂美學思想,以期為學習者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