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粲然
看了本期《奇葩說》。
這個話題很有趣:在你的認知中,怎樣的女性才是“獨立女性”?全職主婦算得上是“獨立女性”嗎?
人的認知由眾多因素所塑造。其中關系性別行為(比如男性應該做什么、女性應該做什么,進行過什么行為才能稱得上合格的男/女性)的認知判斷,也極其復雜,千人千言。
常年從事兒童教育的我想從童話角度來說說我的看法。
源遠流長的童話故事是千百代以來兒童心智初創(chuàng)期的重要教育載體。也就是說,孩子剛剛出生那幾年,幾乎沒有大人會正兒八經跟他們講“結婚怎么回事”“女人怎么回事”“男人怎么回事”等等……
孩子從哪里習得并開始建立他們的性別認知呢?一是從原生家庭和最密切互動的周圍環(huán)境里,二是從故事中。
做了那么多年家庭跟蹤,我發(fā)現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潛意識里“擁有”一兩個童年時聽來的故事。他們通過內心和這些故事的對話,形成最初(甚至影響一生)的意識判斷和行為選擇。
說到這里,不要離題太遠,來看看童話故事里怎么講述性別和婚戀的吧。
01
有個流傳甚廣的童話傳說,說的是一個村子里最美的少女阿諾,她馬上要嫁給自己的心上人蘇比??伤龐寢尯馨l(fā)愁。因為她不會紡織。不會紡織的姑娘即使嫁出去,也會被人取笑。她媽媽把阿諾關起來,讓她每天織布。正在阿諾焦頭爛額之際,三個精靈婆婆出現了。
她們每晚都來幫她紡織,紡出來的紗線又細又美。阿諾成了村子里最受歡迎的“準嫁娘”。全家皆大歡喜,準新郎家更是樂翻了天。唯獨阿諾很發(fā)愁,她對精靈說:“結婚后我要怎么 辦???”
婚禮上,精靈婆婆出現了,她們坐在宴席上不客氣地大吃大喝。賓客都嚇了一跳,三個又老又丑的女人究竟是誰?
阿諾的弟弟上前問,“你們的嘴唇怎么那么厚?”精靈說:“我們天天用嘴捻線,嘴唇才那么厚?!?/p>
“你們的腳怎么那么大?”弟弟又問?!拔覀兲焯煊媚_踩動紡織機,腳才那么大!”精靈婆婆回答。
“你們的手怎么那么粗?”弟弟最后問。“我們天天紡線,手才那么粗!”
新郎聽了精靈婆婆的話,回頭看看美麗的新娘,跳過去親親她,說“你再也不要紡織啦!”從此,這對新人過上幸福的 生活。
聽完這個故事,你怎么想?有的人說看見了物化女性的世界,對男性來說,女性的美貌仍然是優(yōu)于女性生產力的選項。也有的人說,看見了更理想的兩性關系,男性關注女性的身心完善勝于關注她的勞動義務。
這些觀點都各有立論。但還有個關鍵點是,你認為孩子會通過這個故事得到怎樣的性別意識?
02
另一些流傳更廣的童話,向兩性婚育方向挺進更深。比如《野天鵝》:為解開哥哥們變成野天鵝的魔咒,女孩必須閉口不言,用蕁麻織就十一件衣服。
在此期間,她和國王結婚,先后生下三個孩子。每一個孩子剛出生就被敵人抱走,并反誣她傷害自己的孩子。她為解救哥哥,承受巨大痛苦,絕不開口。直到最后的火刑架上,她把衣服織好,才說出自己的冤情。
這個故事里,是什么支撐著女孩承擔原生家庭的痛苦秘密,即使自己的新生活險些崩塌也不足惜?如果是你,你會怎么 選擇?
又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一無所有的女孩總是在忘我的辛勤勞動后獲得美妙姻緣,而結婚又似乎使她們擺脫了辛苦勞作。
問題來了,辛苦勞作是女性命運的懲罰,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你認為孩子會有怎樣的結論?
回顧完這些極大可能塑造與影響人們初期性別婚戀觀的童話,我們會發(fā)現,童話故事本身只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建立“底板”,是武林秘籍遺失“解法”的上半部。
一代一代的父母不僅要在搖籃里、夜燈下把千百年、千百代以來的故事交托給孩子;還把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演示給孩子看。同時獲得故事和日常生活演繹的孩子,便會自己制造出對愛情和婚戀的最初理解與向往。
因此,雖然童話原型變化緩慢,但一代一代人會發(fā)展出當代婚戀生育的獨特觀念。
03
說了那么長,我只想說,我們無法脫離童年、脫離原生家庭、脫離對話的另一方去談“婚戀育”中任何一個問題。無法脫離他人和語境,談在你的認知中,怎樣的女性才是“獨立 女性”?
全職主婦算得上是獨立女性嗎?它太過像自說自話的。無論任何人立論,另一方均會憤憤地想:“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 以為?!?/p>
“獨立”這個字眼,是必須以“互相依存”為基礎的。否則獨立便毫無意義。
“獨立”存在在關系里。我們要談什么是“獨立女性”,全職主婦算不算獨立女性——最重要的是,我們心里怎么界定這些詞的,和我們發(fā)生密切生活關系的人怎樣界定這些詞的。
所以請原諒我沒有在這個疑問下提出自己富有個性的回答。我有回答嗎?是有的。
但如果僅僅提出回答并堅持這是標準答案,對真真切切改變兩性關系,改善下一代兩性“婚戀育”關系于事無補。
我們花費太多時間去確立“某個標準答案”,又忙著去推翻其他“不正確答案”。用粗暴的是非觀在復雜的、通往人性深層次的親密關系里橫行霸道,滿足于在網上“吃瓜”。
我們已經浪費太多時間在抱怨、指責、辱罵、旁觀和割袍斷交上。
在我看來,與其熱衷于在某些娛樂事件和社會事件里樹立“非獨立女性”典型,還不如在個人親密關系里成為引領者,一起探索“獨立”是什么,能是什么,邊界在哪里;還不如在把童話交給孩子之時,看著他們的眼睛認認真真告訴他們:“只要為自己的家庭和人生努力,無論做什么,都是最重要的工作。”
“獨立”不僅僅是某一段爽文言論、某一段負氣行為。有妥協,但不懈努力的人是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