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婷
摘要:中國古代音樂歷史及其文化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是一門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科。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是一門包括音樂藝術(shù)和音樂文化同時又涉及音樂歷史方面的學術(shù)研究,它是一門人文科學性質(zhì)很強的音樂史學學科。通過對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發(fā)展的深入研究,總結(jié)與思考,更有利于了解中外音樂交流史,“一帶一路”文化紐帶上,綿延了數(shù)千年的中外音樂交流歷史,中國音樂早已在千年前影響過絲綢之路上的民族與國家的音樂文化,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早已形成“中國樂派”的獨特性質(zhì)并具有自主的話語權(quán)。
關(guān)鍵詞:21世紀初?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 “中國樂派” 話語權(quán)? 總結(jié)與思考
2017年10月,中國音樂史學會在溫州大學音樂學院舉行了“中國音樂史學史專題學士研討會”。會上,學界專家就中國音樂史學史的史實、史觀及書寫范式等議題開展集中而深入的討論。這次會議所討論的議題對于中國音樂史學科研究方法、學術(shù)觀念和方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十幾年來,“重寫音樂史”的提出和討論是“對于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研究狀態(tài)的反思與批評”①,是一種“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思潮顯現(xiàn),也是對以往“研究范式”的突破。同時,采用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及其“民族志”概念來探討“重寫音樂史”成為新時期的一種新風尚。
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著作
與以往時期有所不同,近十年來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著作更注重田野工作,利用田野工作來豐富以往中國古代音樂史料中缺失、新鮮的材料。同時,盡量減少某些政治因素對其學科的學術(shù)理念和研究方法。此外,地方音樂史料的引入與研究,更凸顯當下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在研究思維、領(lǐng)域上的新突破與新發(fā)展。
(一)《中國古代音樂史》
徐元勇先生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2015年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一部中國古代音樂史教材。教材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國古代音樂通史,第二部分是江蘇音樂史。采用歷史學通史朝代劃分為依據(jù),各分為七個時期(即七章)。第一部分七個時期為遠古、夏、商時期;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每一時期又從樂制與音樂機構(gòu),音樂種類與作品,樂人、樂器與記譜法,樂律與樂學,樂書與樂論等蕭友梅先生《普通樂學》中所提到的“音樂史的七大要素”②來進行通史的經(jīng)線進行論述,同時,還從童斐先生的《中樂尋源》所提出的“律”“調(diào)”“譜”“器”“韻”“歌”音樂史寫作體系③這條緯線進行闡述。第二部分也分為七個時期:
遠古傳說原始時代的東夷之地,太伯句吳與吳越春秋文化的擴大,秦、漢統(tǒng)一時代江南文化的雛形,魏晉南北朝紛亂融合時代江南文化的興盛,隋、唐大統(tǒng)一時代吳越江南文化的定型,宋、元與中原文化廣泛接觸時代吳越江南文化的成熟,明、清江南文化的沁人心脾。這種在傳統(tǒng)古代音樂通史的教材中增加了地方音樂史,可以說是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近三十年來,地方音樂史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非常多且有價值的成果。例如,《東北現(xiàn)代音樂史》《山西音樂史》《西藏音樂史話》《香港音樂發(fā)展概論》《臺灣音樂史》《澳門音樂史》《浙江音樂史》《南宋音樂史》《福建音樂史》《揚州音樂文化簡史》《廣東流行音樂史》等,這些論著既包括通史也含有斷代史。但將地方音樂史寫入音樂教材中,徐元勇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則是第一部。這部著作繼承了楊蔭瀏先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寫作特點,將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并重,特別將中國古代各時期筆記小說中所涉及的音樂著述詳細介紹。此外,在地方音樂部分,作者帶領(lǐng)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走訪江蘇境內(nèi)各大博物館,拍攝館藏珍貴的音樂文物照片,真正地“盤點”了當?shù)亓舸娴囊魳肺奈飳嶋H情況。
(二)趙維平《中國古代音樂史簡明教程》
趙維平先生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明教程》,2015年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以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為經(jīng)線,以史料為緯線,實錄的形式反應(yīng)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發(fā)展的一部音樂通史類教材。這本書將中國古代音樂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固有音樂積淀時期(遠古夏商時期至周秦時期的音樂)、多元音樂融合時期(兩漢三國時期至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民族文化綻放時期(宋元時期至明清時期的音樂),共七個章節(jié)。全書也采用了“律”“調(diào)”“譜”“器”“韻”“歌”音樂史寫作體系。
(三)陳應(yīng)時《琴律學》
琴律學,是一門專門研究七弦琴律制的學科,它既是琴學的一個分支,又是律學的一個分支。琴律學雖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但在當代音樂學中成為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整個學界的充分注重和系統(tǒng)研究。這本書是陳先生多年來的琴律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肚俾蓪W》的出版極大地促進了琴律學系統(tǒng)化的建構(gòu),對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學科建設(shè)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書從琴律學的基本知識寫起,然后分別論證中國琴律在明末清初前后兩種不同律制的轉(zhuǎn)變過程,對琴律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這本書為樂律學、中國音樂史學以及古琴的學習與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目前,國內(nèi)專業(yè)音樂院校的音樂學系已經(jīng)將古琴學習(琴律學理論和實際彈奏)列入必修課程。應(yīng)該說,陳先生是極具遠見卓識的。全書共有五個章節(jié):概論、琴律計算法、徽法律、準法律、琴平均律。從該書目錄不難看出,陳先生對我國古代琴律理論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和總結(jié),明確提出了琴律學和我國傳統(tǒng)樂律學之間的關(guān)系,從基礎(chǔ)理論出發(fā),對七弦琴的實際演奏(彈奏)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同時,還對音樂院校中開設(shè)琴律學課程提出了建設(shè)性意見等。
(四)黨維波《中國古代音樂史溯源與流變》
黨維波《中國古代音樂史溯源與流變》,2017年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以歷史發(fā)展為經(jīng)線,以古代音樂豐富的史料為緯線展開全面的論述,并且對不同音樂的風格特點以及各時期音樂作品進行了深度的解讀,繼承了前人的寫作體系。具體的分期如下:遠古至夏商時期的音樂文化、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文化、秦漢至魏晉時期的音樂文化、隋唐至五代時期的音樂文化、宋元時期的音樂文化、明清時期的音樂文化等。《中國古代音樂史溯源與流變》結(jié)構(gòu)合理,條理清晰,內(nèi)容豐富,可讀性較強,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
(五)余甲方《簡明中國古代音樂史》
余甲方《簡明中國古代音樂史》,2017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作者四十余年教學的精華之作。全書共分六章:原始音樂、夏商周音樂、秦漢魏晉南北朝音樂、隋唐五代音樂、宋元音樂、明清音樂。全書以傳統(tǒng)音樂史學斷代為經(jīng)線,采用各時代的音樂文化概貌和傳統(tǒng)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理論等豐富的音樂史料為緯線展開各時期、各音樂領(lǐng)域的歷史發(fā)展狀況論述。該書采用實證的方法進行闡述,資料詳實,論述充分、合理。同時,還配有許多音樂考古圖像、曲譜、書影等圖片,圖文并茂。這是一部具有很高價值的中國古代音樂史教程。
二、音樂史學的理論研究
(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史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史,從字面上解釋為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歷史。搞清楚它的概念和范疇,是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建設(shè)、發(fā)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在一段時間里,似乎有很多人并沒有弄清楚其概念與范疇。作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范圍內(nèi)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它具有基本的概念、范疇、邏輯和特征,這些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史的基本理論。鄭祖襄先生在其2018年發(fā)表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中提出:“探究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史的學科建設(shè),基本的理論概念及相互的邏輯關(guān)系是首要的問題④”。并從“音樂史與音樂史學”“絕對性和相對性”“藝術(shù)與文化”“時代影響”“個人創(chuàng)造”“經(jīng)驗與教訓”“音樂史學之所以然”等七個方面逐一進行闡述。
1. 音樂史與音樂史學
音樂史,是人類從事音樂活動的歷史,包括人類創(chuàng)造音樂的一切物化形態(tài)的歷史,它是客觀存在的。音樂史學則是音樂史在音樂史學家頭腦中的反映,它是主觀性質(zhì)的。音樂史與音樂史學存在著距離和偏差,原因在于研究者與音樂歷史之間存在時空位置的差異。音樂研究者的音樂觀和音樂史觀、音樂鑒賞水平、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對音樂與社會及其他文化聯(lián)系的分析能力都可以引起音樂史與音樂史學的差異。因此,音樂史學的建設(shè)需要一代代的音樂研究者不斷探索、修訂,它是集體力量的集合體。
2. 絕對性和相對性
音樂史學的最終目標是探究音樂史的真實性并從中歸納出其特點規(guī)律,這些即是音樂史學的絕對性。然而,音樂史學著作都有其產(chǎn)生的不同的社會和個人歷史條件,相對于客觀的音樂史,它具有相對性。對于相對性,曾有過兩種不準確的解釋。一種是將相對性解釋為“局限性”。這是特殊時期的一種偏頗的解釋。實際上,每個存在的人都具有局限性,這是不可避免的,完全去除“局限性”是違反歷史客觀的。西方近代歷史學界有些學者曾提出“歷史相對主義”,強調(diào)歷史學的相對性,認為歷史學就是相對的“歷史學”,沒有真實的歷史學。這種觀念否定了歷史的真實存在,否定了歷史學的絕對性。但實際上,歷史學的絕對性存在于相對性之中。相對性雖然因時代、個人因素、國家、民族而異,但依然包含著一定程度和層次上的絕對性內(nèi)容。當然,如果將一部音樂學著作當作完全真實的音樂史,那也是不可取的,是偏頗的。關(guān)于音樂史學的相對性與絕對性,有很多典型的范例。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中,以儒家音樂觀念為主,禮樂制度下的雅樂是正統(tǒng)的音樂?!班嵭l(wèi)之音”是被排斥的,它是非正統(tǒng)的“靡靡之音”,是“禮崩樂壞”的始作俑者,因此,在正統(tǒng)的史書上是被否定的,即使“鄭衛(wèi)之音”在漢武帝樂府擴建后最為俗樂得以發(fā)展、興盛,但依然不被正史所肯定,不能較為客觀而詳細地記載。另一個范例也說明了音樂史學著作所存在的“相對性”。日本學者田邊尚雄在其所著《中國音樂史》中宣傳了“大東亞文化”思想,楊蔭瀏先生則在其發(fā)表的《國樂前途及其研究》中批判了他的這種思想。
3.藝術(shù)與文化(歷史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
音樂史學研究的對象是音樂的藝術(shù)和音樂的文化。前者是音樂本體的藝術(shù)形態(tài);后者是音樂的文化特征。中國古代史書自《漢書·禮樂志》起,宮廷禮樂音樂和論述禮樂思想的文字成為官修樂志的主要內(nèi)容。但是,在“重道輕器”的音樂史學觀念下,音樂本體的論述總是較為簡略,雖然,在《宋書·樂志》和《舊唐書·音樂志》中記錄了一些音樂的本體形態(tài),例如當時的樂器,但音樂本體依然不是“主角”。
20世紀以后,西方音樂學理念傳入中國,以研究音樂本體為主的“歷史音樂學”方法被引入國內(nèi)音樂學者的研究中。1931年,蕭友梅先生發(fā)文介紹了德國的“歷史音樂學”方法:即一部完全的音樂史,至少要有下列七項的記載,即音階的組織,樂器的音域與構(gòu)造法,樂曲、歌曲的組織,記音法與樂譜的組織,音樂理論的變遷,音樂教育機關(guān)與音樂教授法,音樂家傳記⑤。這七項中的前五項是“歷史音樂學”的核心,集中體現(xiàn)了音樂本體研究觀念。
蕭友梅先生的《17世紀以前的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上〉、《舊樂沿革》),鄭覲文《中國音樂史》,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都是以這種音樂本體研究為中心。這樣的音樂史學觀念一直延續(xù)至今。
音樂文化的特征的研究在中國古代也已經(jīng)存在,關(guān)于音樂思想、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等都在中國古代歷代史書中記載。但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世界音樂文化的研究則源于“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的興起。音樂本體的研究和文化的研究,實際是音樂內(nèi)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研究。這兩方面的相互補充、協(xié)調(diào)、融合使得音樂得到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近幾十年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吸收了“歷史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中的音樂本體研究和音樂文化研究方法。這兩方面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也是“衡量評價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標準”⑥。
4.時代影響
時代影響是音樂史學相對性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與個人影響相對應(yīng),構(gòu)成音樂史學相對性的兩個重要因素在音樂史學的相對性中,“時代”與“個人”是兩個最主要的因素。時代影響是一種外部的作用,是時代、社會、環(huán)境的力量,有著強大的影響力。1916年,蕭友梅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把西方音樂學的“歷史音樂學”方法運用在其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中。1931年,王光祈先生同樣受西學的影響完成了其所著的《中國音樂史》,將“進化觀念”引入了律、調(diào)、譜、器的研究。這種音樂史學的“進化觀念”,明顯受到德國西洋史學觀念的影響。具體來說,應(yīng)該是德國比較音樂學“柏林樂派”的影響。⑦同樣,關(guān)于楊蔭瀏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綱》《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所涉及的階級斗爭思潮,也充分地顯示出時代影響的烙印。
參考文獻:
①洛秦:《中國音樂史學史研究的意義》,載《音樂藝術(shù)》,2018年第3期。
②蕭友梅:《普通樂學》,商務(wù)印書館,1928年。
③童婓:《中樂尋源》,商務(wù)印書館,1928年。
④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載《音樂藝術(shù)》,2018年第3期。
⑤蕭友梅:《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上),原載1931年4月1日出版的《樂藝》季刊第1卷第5號。收入《蕭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論專著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⑥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載《音樂藝術(shù)》,2018年第3期。
⑦俞人豪:《王光祈與比較音樂學的柏林學派》,載《音樂探索》,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