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從藝術類型的劃分來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也是表現的藝術、傳達感情的藝術。在整個藝術系統中,音樂不是單獨的一個個體,它與其他藝術門類存在一定的互通性。下面,筆者將一一闡述文學、舞蹈、繪畫、電影等其他門類藝術對音樂的影響,并試圖反向闡述音樂同樣對這些藝術門類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
文學藝術產生于文字之前,這無可厚非。但關于文學藝術的起源,歷史上卻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但現在一般認為,文學藝術起源于遠古時代的生產勞動,勞動推動了人類對文字和交流層面的發(fā)展。原始人在協同勞動中伴隨著節(jié)奏衍生出的勞動號子,便成了最初的詩歌和音樂,這便是最初文學藝術對音樂藝術產生的最直觀的影響。
周代作為我國最早開始重視文字、詩歌的朝代,早有“大司樂”派遣樂官至民間各地采集歌謠,這可以說是三千年前我國傳統音樂大規(guī)模的采集活動,而后便編纂成書,出現了《詩三百》(即《詩經》)。春秋時期孔子所創(chuàng)“私學”,意在傳達“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使平民百姓也能享受文化教育。并且,孔子所設“私學”中的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中的“樂”僅次于“禮”,可見孔子對其的重視程度,至于可誦、可弦、可歌、可舞的周朝樂官采集的《詩三百》,自然成為孔子最直接的教科書。這同樣反映了文學與音樂之家相互推動,相互影響。
現如今,文學藝術與音樂藝術依舊緊密相連,藝術歌曲是由詩歌與音樂結合共同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音樂體裁。而中國藝術歌曲,是將中國古代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產物,更是將藝術歌曲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望鄉(xiāng)詞》 《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她》等經典曲目。藝術歌曲在古典歌曲音樂種類中非常具有藝術表現性,歷史源遠流長,直到如今仍然經久不衰。
結合以上種種現象說明,文學與音樂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所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作品更能帶給人情緒的變化,以及二度創(chuàng)作帶來的二度審美。
舞蹈藝術是以經過磨煉的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身體動作,節(jié)奏和舞美、音樂等多種要素,配合優(yōu)美的舞蹈形象,并從而表達人們想要觀眾感受到的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
舞蹈藝術的種類分為很多種,但大體分為藝術舞蹈與生活舞蹈兩大類,但無論哪種舞蹈形式的背后,都有合適的音樂在背后默默支持,正因為有了音樂在舞蹈動作背后的默默配合和支持,才使得舞蹈這一藝術形式逐漸趨于完善。
筆者認為,音樂可視為有組織的樂音、節(jié)奏、旋律等的結合體,而舞蹈則是有組織的肢體動作,配合節(jié)奏、旋律、節(jié)拍等組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以人體的軀干、四肢、表情等各個部位的協調動作,配合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任務的思想感情,以帶給觀眾情緒的轉變,深深地吸引觀眾的目光。同樣,舞蹈與音樂的共性就在于,都具有強烈的律動性、動態(tài)性和強烈的抒情性。
所有的藝術門類產生的藝術作品都具有共性與個性,其產生的原因與作者的風格以及習性甚至審美原則都息息相關。音樂習慣于運用有組織的樂音、節(jié)奏、節(jié)拍等一系列元素來組成一整首作品,而繪畫同樣習慣運用光影、線條、色彩、視覺差來展現一幅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
繪畫藝術屬于美術類型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美術類型中也運用非常廣泛,但它的獨特造型手段,使得繪畫藝術只能局限于靜態(tài)視覺藝術中。而音樂屬于聽覺的藝術,是不斷變化、流動的藝術。
音樂與繪畫的共性在于音樂創(chuàng)作中作者對意境的想象和繪畫藝術中作者對意境的想象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在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要根據所處的環(huán)境和想要抒發(fā)的情感等一系列元素,運用不同的和弦技法和作曲方式來譜寫一段能夠完美闡釋作曲家意圖的作品。而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方式,同樣需要畫家根據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個人想要抒發(fā)的情感等一系列元素,而后運用線條、色彩,在材料上運用油墨,水彩水粉等材料來描繪一幅真正能夠表達畫家心境的作品。我們把音樂藝術的想象和繪畫藝術的意境聯系到一起,就會發(fā)現,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經常會在腦中浮現出很多聯想,甚至聯想到一些繪畫作品。
有了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在意境想象層面的聯系,那么音樂旋律的線條與繪畫色彩線條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系?音樂藝術當中的旋律線條是作曲家根據規(guī)定的和弦技法及作曲原則,把每一個聲部的每一個音符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而繪畫藝術當中,作者根據他想要繪畫的某種事物,運用最符合意境的色彩濃度和繪畫技巧來描繪一幅真正可以復制甚至二度創(chuàng)作所要描寫意境的方式。
音樂藝術中的,不論是縱向的和弦排列,還是橫向的旋律流動,我們都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幅絕美的畫卷,用不斷排列、變化、流動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一幅可以發(fā)揮無限想象的繪畫作品。
我相信,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之間始終存在一種非常抽象的聯系,但也只有充分地研究這兩種藝術門類的共性與個性,才會在今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體驗并展示出藝術門類之間流通起來的獨特審美特征和感受。
電影藝術作為影視藝術種類中的一種,是眾多藝術門類當中可以在視覺上、聽覺上帶給觀眾最直觀、最感性的感受,那么音樂與電影之間存在哪些關系呢?其實,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巨大,甚至可以說,音樂藝術與電影藝術之間始終都是處于密不可分的狀態(tài),在電影中加入音樂,不但可以帶給觀眾一種美感,同時還對電影中劇情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和烘托劇情的作用。另外,在電影中一些個別的情感表達,加入合適的音樂,更可以讓觀眾有一種代入感,更好地對電影中的一些情感表達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2004 年在法國上映的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由克里斯托弗·巴拉蒂導演執(zhí)導,主要講述了一位回到法國的鄉(xiāng)村教師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校里的一些問題少年們心扉的故事。電影里故事場景的切換,主題音樂的不停變化,無不在提示觀眾音樂在這部電影里面的核心與主導地位不可撼動。在電影中主人公克萊門特教孩子們練習合唱時的樂曲和歌聲直接敘述了整部電影的情感,特別是克萊門特給電影中的其中一個孩子皮埃爾補課時,皮埃爾天籟般的聲音使得音樂對影片主題表達和情緒的推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電影配樂在整個影視藝術門類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現如今,電影配樂的方向越來越趨向于原創(chuàng)配樂這種方式,為了更加貼合影視內容與情緒的渲染,原創(chuàng)配樂成為不可替代的元素。每一部電影開拍前,影視團隊對配樂的想象,探討,并開始作曲,作詞,配樂錄音一直到最后的制作成曲,精細程度和用心程度絲毫不亞于一首單獨的音樂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梢娨魳匪囆g對電影藝術的重要性。
電影藝術與音樂藝術的交織,在現如今更可以稱之為“音與畫的藝術”,只有當音畫藝術共同和諧配合發(fā)展的時候,不論是電影藝術還是音樂藝術,才能夠將自身的光芒發(fā)揮到極致,音樂藝術與電影藝術也將在未來的音畫藝術上取得更多的創(chuàng)新與成果。
藝術二字在古代曾指代“六藝”,而在當今社會當中,“藝術”或者藝術作品似乎無處不在,當今世界從原始社會一直發(fā)展到21 世紀,許多文明、文化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縱觀世界各個范圍內的藝術作品,小到一個小小的茶杯,大到一整個星球,似乎都可稱之為藝術作品。在筆者看來,“藝術”二字,帶有共性特征,但同時,又具有主觀性。但無論怎樣,音樂藝術這件事,從古至今都是一件無人敢否定的藝術,我相信,音樂藝術與其他所有藝術門類之間始終存在一種非常抽象的聯系,但也只有充分地研究這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共性與個性,才會在今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體驗并展示出藝術門類之間流通起來的獨特審美特征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