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徐廷 石玉鑫
【關鍵詞】吉林和龍;菜營子溝遺址;砸擊法;新石器時代
【摘要】菜營子溝遺址位于吉林省和龍市海蘭江支流福洞河南岸的二級階地上,2020年4月在對和龍市進行舊石器考古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并采集到石制品196件。同年10月對遺址進行試掘,出土石制品、陶片若干。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巖為主,另有少量石英巖、石英砂巖、凝灰?guī)r等;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石葉、細石葉、端刮器、邊刮器、鉆器、砍砸器、磨制工具等;剝片方式以錘擊法和砸擊法為主,其中砸擊技術最具特色,打制石器均選擇片狀毛坯,多為單向加工。通過出土的陶片可以推測該遺址的年代為新石器時代。
————————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16CKG002)和吉林省2020—2022年省級文物保護項目“吉林省長白山地區(qū)舊石器考古專項調(diào)查”
2020年4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長白山地區(qū)舊石器考古專項調(diào)查的過程中,于和龍市福洞鎮(zhèn)菜營子溝村東南約166米的二級階地上發(fā)現(xiàn)了菜營子溝遺址,并采集到石制品196件,遺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同年10月,于調(diào)查區(qū)東南方向、福洞河南岸的一個南北向舌狀臺地上進行了試掘。發(fā)掘區(qū)高出水面7米,地理坐標129°0654.3574"E,42°3457.6008"N,海拔500米,東距福洞河約308米,東南距福洞鎮(zhèn)2.3千米,西南距和龍市10千米(圖一)。此次試掘采集石制品 30件,發(fā)掘出土石制品5件、陶片10件。
本次試掘布設1米×1米的探溝一個,地層自上而下可分為3層,分別為:
第①層,灰褐色黏土質(zhì)粉砂土,厚15~20厘米,土質(zhì)疏松,內(nèi)含植物根系;
第②層,黃褐色細砂土,厚45厘米,土質(zhì)疏松,部分夾雜直徑1厘米以下的小塊礫石,未見文化遺物;
第③層,灰黑色砂土,文化層,厚38~40厘米,土質(zhì)疏松,部分夾雜小塊礫石,礫石直徑多在1厘米以下,最大的不超過5厘米,出土有石制品、陶片;
③層下為生土層,為暗黃色砂巖風化粗砂。
(一)石制品
菜營子溝遺址共發(fā)現(xiàn)石制品231件,其中采集品226件,發(fā)掘出土5件,包括石核、石片、石葉、細石葉、端刮器、邊刮器、砍砸器、鉆器、石鏃、琢背小刀、斷塊、殘片以及磨制工具。原料以黑曜巖為主,還有少量凝灰?guī)r、石英巖、石英砂巖、頁巖。
1.石核
共7件,均為采集品,砸擊或錘擊而成,其中兩極石核3件,單臺面石核3件,多臺面石核1件。
CY∶178,黑曜巖兩極石核,塊狀毛坯,砸擊而成。長40毫米,寬52.6毫米,厚13毫米,重26克。臺面數(shù)量為2:臺面1為線臺面,可觀察到3個剝片疤,分別位于兩個剝片面,其中最大片疤長39.7毫米,寬18.1毫米;臺面2為破碎臺面,可觀察到5個剝片疤,均為砸擊形成的崩裂片疤。核身兩面均略鼓,兩極較為薄銳(圖二,1)。
CY∶179,黑曜巖兩極石核,塊狀毛坯,砸擊而成。長30.2毫米,寬56.7毫米,厚11.5毫米,重17.1克。臺面數(shù)量為2:臺面1為線臺面,可觀察到5個剝片疤,位于同一剝片面,剝片均較小,最大剝片疤長10.1毫米,寬10.3毫米;臺面2為線臺面,可觀察到5個剝片疤,位于兩個剝片面,為砸擊形成的崩裂片疤。核身一面略平,一面微鼓,兩極較為薄銳,有效剝片少(圖二,2)。
CY∶181,黑曜巖兩極石核,塊狀毛坯,砸擊而成。長18.7毫米,寬26.3毫米,厚11毫米,重5.7克。臺面數(shù)量為4:臺面1為素臺面,形狀不規(guī)則,臺面長22毫米,寬8.4毫米,臺面角99.5°,可觀察到3個片疤,位于同一剝片面,最大剝片疤長8.6毫米,寬9.3毫米;臺面2為線臺面,可觀察到4個剝片疤,位于兩個剝片面,為臺面1剝片砸擊形成的崩裂片疤;臺面3為破碎臺面,可觀察到4個剝片疤,位于同一剝片面,最大剝片疤長21.2毫米,寬9.6毫米;臺面4為線臺面,可觀察到5個剝片疤,為臺面3剝片砸擊形成的崩裂片疤。核身兩面略鼓,兩極一面較為薄銳,一面平坦,可能經(jīng)過修理,核體可見大量崩裂片疤,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有效剝片(圖二,3)。
CY∶184,石英巖單臺面石核,塊狀毛坯,錘擊而成。長89.7毫米,寬116.7毫米,厚50.4毫米,重628克。臺面為素臺面,呈四邊形,長110.5毫米,寬58.7毫米,臺面角71°,可觀察到3個剝片疤,位于同一剝片面,最大剝片疤長66.6毫米,寬46.4毫米(圖二,4)。
2.石片
共發(fā)現(xiàn)142件,除3件為發(fā)掘出土外,其余均為采集所得。完整石片87件,以Ⅵ型石片(以人工臺面、人工背面為特征的剝片)[1]為主,共84件;另有2件Ⅱ型石片(自然臺面、背面同時包含自然石皮與人工背面的剝片)。1件Ⅴ型石片(人工臺面、背面同時包含自然石皮與人工背面的剝片)。不完整石片55件,包括近端石片22件,中段石片4件,遠端石片13件,左裂片1件,右裂片1件,無特征斷片14件。
CY∶180,完整的兩極石片,采集品,Ⅵ型。黑曜巖砸擊而成,長30毫米,寬33.9毫米,厚8.7毫米,重6.9克。線臺面,打擊點較明顯,打擊泡內(nèi)凹,可見同心波,石片遠端呈羽狀,可見大量崩裂片疤,背面有5個較為明顯的剝片疤(圖三,1)。
CY:182,完整的兩極石片,采集品,Ⅵ型。黑曜巖砸擊而成,長20.1毫米,寬22.7毫米,厚5.2毫米,重2克。線臺面,打擊點較明顯,打擊泡外凸,可見同心波,石片遠端呈羽狀,背面有2個較為明顯的剝片疤(圖三,2)。
CY③∶1,完整石片,發(fā)掘出土,Ⅵ型。石英砂巖錘擊而成,長30毫米,寬37.8毫米,厚6.6毫米,重6.6克。線臺面,打擊點較明顯。
CY③∶2,完整石片,發(fā)掘出土,Ⅵ型。頁巖錘擊而成,長19.8毫米,寬9.2毫米,厚2.3毫米,重0.4克。點臺面,半錐體較明顯,打擊泡較平,可見同心波,遠端呈羽狀內(nèi)卷,背面有2個同向片疤(圖三,4)。
CY③∶3,近端石片,發(fā)掘出土。黑曜巖錘擊而成,長4.5毫米,寬5.2毫米,厚0.4毫米,重0.1克。臺面破碎,打擊點和半錐體較明顯,打擊泡外凸,可見同心波和放射線,遠端缺失(圖三,5)。
3.石葉
共19件,均為采集品,其中完整石葉9件,不完整石葉10件。不完整者包括近端石葉3件,中段石葉5件,遠端石葉2件。
CY∶99,完整石葉,黑曜巖錘擊而成。長53.3毫米,寬23.5毫米,厚9.4毫米,重12.2克。打擊點集中,打擊泡外凸,可見唇與細小的錐疤,同心波和放射線較為清晰。素臺面,長16.2毫米,寬5.2毫米,石片角115.2°,背緣角74°。背面3條同向片疤和2條縱脊,遠端呈關節(jié)狀。兩側均發(fā)現(xiàn)使用痕跡(圖四,1)。
CY∶102,完整石葉,黑曜巖錘擊而成。長43.5毫米,寬22.5毫米,厚6.5毫米,重4.6克。打擊點集中,打擊泡微凸,可見錐疤,同心波和放射線較為清晰。自然臺面,長6.1毫米,寬2.6毫米,石片角113.7°,背緣角78.5°。背面有4條同向片疤,遠端呈羽狀。兩側均發(fā)現(xiàn)使用痕跡(圖四,2)。
CY∶103,完整石葉,黑曜巖錘擊而成。長62.1毫米,寬23毫米,厚12.6毫米,重13.9克。打擊點集中,打擊泡微凸,可見較大的錐疤,同心波和放射線較為清晰。素臺面,長13.2毫米,寬4.8毫米,石片角115°,背緣角82°。背面有多向片疤9條,遠端呈羽狀。兩側均發(fā)現(xiàn)使用痕跡(圖四,3)。
CY:100,完整石葉,黑曜巖錘擊而成。長44.3毫米,寬22.7毫米,厚7.7毫米,重6.5克。打擊點集中,打擊泡外凸,同心波較明顯。素臺面,長15.7毫米,寬4.2毫米,石片角117.5°,背緣角83.5°。背面有2條同向片疤和一條縱脊,近端有疑似剝細石葉留下的痕跡,遠端呈階梯狀。兩側均發(fā)現(xiàn)使用痕跡(圖四,4)。
4.細石葉
共3件,均為采集品,包括完整細石葉1件和中段細石葉2件。
CY∶152,完整細石葉,黑曜巖壓制而成。長16.8毫米,寬6.3毫米,厚2.3毫米,重0.2克。打擊點集中,打擊泡微凸,可見細小的錐疤,同心波和放射線較為清晰。點臺面,背面有3條同向片疤和一條縱脊,遠端呈羽狀(圖四,5)。
CY∶153,中段細石葉,原料為黑曜巖,長13.6毫米,寬9.4毫米,厚1.2毫米,重0.2克。近端及遠端缺失,背面有3條同向片疤和2條縱脊(圖四,6)。
5.斷塊、殘片
本文將斷塊、殘片界定為石制品打制過程中碎裂的塊體或片體,未見明顯可辨認的人工打擊痕跡。共發(fā)現(xiàn)斷塊28件,殘片8件。除1件斷塊為試掘出土外,其余均為采集所得。從原料上看,除3件斷塊原料為石英巖外,其余均為黑曜巖。
斷塊長度為7.8~43.6毫米,平均值21.9毫米;寬度為6.5~44.6毫米,平均值17.1毫米;厚度為1.7~21.7毫米,平均值7.8毫米;重量為0.2~48.3克,平均值5.2克。
CY③∶4,試掘出土,原料為黑曜巖,長18.4毫米,寬12.8毫米,厚9.5毫米,重3.1克(圖四,7)。
6.工具
共24件,包括打制石器17件、磨制工具7件,除一件石砧為發(fā)掘出土外,其余均為采集所得。原料多為黑曜巖,少量為石英巖。
(1)打制工具
包括邊刮器7件,端刮器1件,砍砸器1件,鉆器3件,石鏃1件,石鏃毛坯2件,琢背小刀1件以及工具殘段1件。
CY∶138,邊刮器,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43.8毫米,寬24.2毫米,厚11.1毫米,重11.5克。有1凸刃,位于石片遠端較為薄銳的一側,刃緣為錘擊法正向加工,單層修疤,兩側有反向加工的修型痕跡,長30.2毫米,刃角55°(圖五,1)。
CY∶188,邊刮器,原料為凝灰?guī)r,片狀毛坯。長31.5毫米,寬20.2毫米,厚6毫米,重5.3克。刃緣數(shù)量為2:刃緣1為直刃,錘擊法單向加工,長28.6毫米,刃角68.5°;刃緣2為凸刃,錘擊法單向加工,長31.3毫米,刃角72°??赡転榧庸な椀陌氤善罚▓D五,2)。
CY∶140,邊刮器,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51毫米,寬32.9毫米,厚8.7毫米,重13克。刃緣數(shù)量為2:左側刃緣1為凹刃,錘擊法反向加工,長40.7毫米,刃角46°;右側刃緣2為直刃,錘擊法交互修理,單層修疤,石片背面修疤呈魚鱗狀,長39毫米,刃角48.5°。背面進行過減薄處理(圖五,4)。
CY∶144,端刮器,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57.3毫米,寬30.5毫米,厚11.4毫米,重18.9克。刃緣位于石片遠端,正向加工成凸刃,修疤連續(xù),長35.7毫米,刃角65°。接近通體修理,近端背面和腹面進行過減薄處理(圖五,5)。
CY∶143,鉆器,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42.6毫米,寬31.3毫米,厚8.8毫米,重8.1克。石片遠端修理形成尖部,單肩,單層正向修疤,刃角62.5°。發(fā)現(xiàn)有使用痕跡(圖六,1)。
CY:145,鉆器,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22.2毫米,寬18.6毫米,厚4.7毫米,重1.8克。石片近端修理形成尖部,單肩,單層雙向修疤,尖刃角60°(圖六,2)。
CY∶147,鉆器,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36.9毫米,寬12.7毫米,厚3.9毫米,重1.7克。石片遠端修理形成尖部,單肩,左側緣為交互加工形成,右側緣為正向加工形成,均為單層修疤,尖刃角54°(圖六,5)。
CY∶139,三角形平底石鏃,黑曜巖壓制而成,片狀毛坯,尖部殘缺。殘長25.6毫米,寬19.6毫米,厚3.8毫米,重2.2克。通體修理,器身遍布片疤,疤痕淺平,大小不一,未見明顯棱脊(圖六,3)。
CY∶185,砍砸器,原料為石英巖,片狀毛坯。長63毫米,寬51.3毫米,厚22.3毫米,重114.7克。刃緣位于石片遠端,錘擊法正向修理,刃長56.6毫米,刃角70.5°(圖六,4)。
CY∶220,琢背小刀,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26.7毫米,寬19.3毫米,厚8毫米,重2.6克。石片腹面左側可觀察到連續(xù)片疤5個,單層修疤,由背面向腹面加工,供抓握使用。腹面右側為使用刃緣,刃長15毫米,刃角44.1°。存在使用痕跡(圖六,6)。
CY∶141,工具殘段,原料為黑曜巖,片狀毛坯。長21.8毫米,寬30.3毫米,厚5.2毫米,重4.1克。右側采用壓制法交互修理出一條直刃,刃長18毫米,刃角53.8°;遠端采用壓制法雙向修理出一條凸刃,刃長32.9毫米,尖刃角46°。近端部分折斷缺失,判斷可能為工具殘段(圖五,3)。
(2)磨制工具
磨制工具包含有柄石鋤1件,石砧1件,磨制工具殘段5件。
CY∶192,亞腰形石鋤,原料為石英砂巖。長154毫米,寬155毫米,厚15.4毫米,重556.3克。一側缺失,可能裝木柄使用(圖七,1)。
CY③∶5,石砧,原料為石英砂巖。長288.2毫米,寬117毫米,厚50.2毫米,重2980克。表面可見磨制痕跡,一側缺損(圖七,2)。
(二)陶片
共10件,均為試掘出土,位于第③層地層堆積中,包括夾砂紅陶陶片6件和夾砂灰陶陶片4件。其中1件夾砂紅陶片上刻劃“人”字紋(圖八,1),2件夾砂灰陶片上戳印平行連線紋(圖八,2、3),余皆為素面。
菜營子溝遺址采集和出土的石制品包括打制與磨制兩類,其中打制石器具備較為一致的技術特征:①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巖為主,比例達92%,此外還有少量石英巖、石英砂巖、凝灰?guī)r、頁巖的使用,原料的選擇較為多樣;②石制品共計231件,打制而成的石制品占97%,工具占10%,廢片數(shù)量多,石葉、細石葉產(chǎn)品仍有發(fā)現(xiàn),且存在壓制工具;③石制品以中、小型為主,工具毛坯以片狀為主,體現(xiàn)出較強的選擇性;④剝片方式主要采用錘擊法和砸擊法,其中砸擊法最具特色,在以往以黑曜巖為主要原料的遺址中較少發(fā)現(xiàn);⑤工具類型主要包括邊刮器、端刮器、鉆器、砍砸器、石鏃(含石鏃毛坯)、琢背小刀等,以邊刮器所占比例最大,刃緣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為主,修疤連續(xù),也存在少量交互加工方式。
從技術特征來看,砸擊技術在舊石器早期即已出現(xiàn),適應性較強,對原料要求較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剝片過程中原料自身的不足[2],且使用很有針對性——當石核因為個體較小無法采用錘擊法進行剝片時,就采用砸擊法。長白山地區(qū)黑曜巖資源主要分布在天池附近[3],菜營子溝遺址位于福洞河流域,附近沒有黑曜巖資源分布,也較難獲取黑曜巖原料,古人類選擇使用砸擊法處理黑曜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優(yōu)質(zhì)原料的珍惜和充分利用。
菜營子溝遺址的石制品雖然以打制石器為主,卻缺少雕刻器、細石葉石核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遺物[4—6]。壓制石鏃、亞腰形石鋤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試掘出土的夾砂陶片飾有刻劃“人”字紋、戳印平行連線紋等,這類紋飾在吉林龍井市金谷[7]、和龍市興城[8]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亦有發(fā)現(xiàn)。據(jù)此可以推測,該遺址的年代應不會早到舊石器時代,而是與金谷遺址、興城遺址相近,屬新石器時代,距今5500~4500年。
菜營子溝遺址的調(diào)查與發(fā)掘,是在舊石器考古專項調(diào)查的支持下進行的,雖然最后認為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但也獲取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材料,積累了經(jīng)驗,為完善該地區(qū)晚更新世至全新世考古學文化框架提供了重要線索。延邊地區(qū)黑曜巖原料的利用歷史悠久,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至鐵器時代,均有發(fā)現(xiàn),單根據(jù)地表遺物判斷遺址時代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未來的舊石器考古工作中,我們將繼續(xù)選擇重要遺址開展試掘工作,確定石制品的確切出土層位,對采集樣品進行測年,科學地判斷長白山地區(qū)以黑曜巖打制石器為主要石制品的地點的年代和性質(zhì)。
致謝:參與調(diào)查與試掘人員除本文作者外,還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薛婷,汪清縣文物管理所閆家海,吉林大學畢業(yè)生吳洋,赤峰學院畢業(yè)生羅邁。調(diào)查期間得到和龍市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
[1]TOTH N.The Oldwan Reassessed:A Close Look at Early Stone Artifacts[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1985(2):101—120.
[2]馬東東,裴樹文.舊石器時代砸擊法剝片技術相關問題探討[J].人類學學報,2019(4):584—597.
[3]劉爽,陳全家,崔劍鋒,等.吉林省東部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黑曜巖制品原料來源探索[C]//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16輯.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6:261—276.
[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龍市文物管理所.吉林省和龍市新發(fā)現(xiàn)三處舊石器時代遺址[C]//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23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9.
[5]陳全家,趙海龍,方啟,等.石人溝林場舊石器地點試掘報告[J].人類學學報,2010(4):373—382.
[6]萬晨晨,陳全家,方啟,等.吉林和龍大洞遺址的調(diào)查與研究[J].考古學報,2017(1):1—24.
[7]延邊博物館.吉林省龍井縣金谷新石器時代遺址清理簡報[J].北方文物,1991(1):3—16.
[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和龍縣文物保管所.吉林省和龍縣興城遺址發(fā)掘簡報[J].北方文物,1998(1):1—18.
〔編輯:遲暢;責任編輯:成彩虹〕